世界文化史之文物古迹探胜篇第3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百科知识之世界文化史


圭亚那塞兰迪亚荷兰古堡为何被废弃?
 
  在绿草如茵、森林密布、河川纵横的水乡泽国圭亚那,有一个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塞兰迪亚古堡。它由荷兰人建造,18世纪末该地区被英国人占领后,古堡迅速被废弃。这是当地发生热带瘟疫所致,还是因荷兰在圭亚那殖民盛况衰微的结果,至今尚未知晓。

  古堡座落在圭亚那流量最大的埃塞奎博河下游的一个小岛上。这个狭窄的小岛长1 公里,距河西岸400 多米,那里是一片热带丛林,实际上是南美难以进入的莽莽林海。岛另一边因被湍湍急流中的无数小岛阻隔而见不到河的东岸。

  游客要参观古堡遗址,得在被大西洋环抱的埃塞奎博河河口的帕里码头乘船,那里停伯着许多轻便小艇。旅游者搭乘这种小艇,上溯8 公里,就能抵达这个小岛。岛上人烟稀少,散居着100 多户人家,大部分是渔民。古堡掩映在杂草丛生的灌木丛中,游客登上岛后,首先看到的是古老的兵器广场,附近散放着一些荷兰酒瓶,这些绿色的玻璃制品,只有在18世纪欧洲的某些地方才能生产。炮台附近的草丛中,还能看到一些炮弹和战斗的遗迹。

  关于这个古堡的历史一直可追溯到17世纪初。1681年,当早期荷兰探险者在新大陆被西班牙人驱逐出波梅龙后,他们就在远离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冒险活动的大西洋岸中部活动。1616年,荷兰探险者阿德里安。格洛埃诺韦

  赫率3 条船成功地驶抵了圭亚那岸的埃塞奎博河河口。他们沿河上行30英里,在马托鲁尼河和卡尤尼河汇合处设居民点,建立了一个基克一欧弗一阿尔的设防镇区。1621年,在美洲、亚洲和非洲拥有大量庄园财产并起着贸易垄断作用的荷属西印度公司合并后,有计划地垦殖活动代替了漫无边际地开拓殖民地。1624年,该公司派遣了一大批垦殖者到基克一欧弗一阿尔地区。

  随着英、法、西班牙和荷兰人间连续不断地争夺殖民地战争,这块土地多次易手,改换殖民统治者。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为免遭战乱之苦,逐渐迁移到离河口更近,并具有很好防护的地方居住。于是,埃塞奎博荷兰殖民地的新首府建立到了这个小岛上。1687年,基克一欧弗一阿尔镇区司令在岛上建造了一个木制要塞。

  为抵御入侵,埃塞奎博司令官劳伦斯。斯托姆。范格拉夫桑德于1742年计划按中世纪堡垒建筑风格,用石墙和障碍物兴建一个军事要塞,并在其周围挖一条护壕。1744年要塞建成,这就是留存至今的塞兰迪亚古堡。其附近还建造了一座教堂。在教堂里竖立着3 块墓碑,其中两块碑文上写着:1770年11月逝世的迈克尔。罗恃及其1772年逝世的妻子。第3 块墓碑碑文已无法辨认,据岛上居民说,这是一条狗的墓穴。这是神话故事还是事实不得而知。

  1781年,英、荷间爆发战争,英国人占领了德梅腊工、伯比斯和埃塞奎博地区,但几个月后,又被法国人抢占了过去。1783年荷兰人重新占领后,由于当地种植园主反抗而处境日趋困难。1796年4 月20日,一支拥有8 艘军舰,1300个士兵的英国舰队驶抵圭亚那沿岸,英、荷再度发生战争,荷兰最终完全丧失了这块地盘。1803年,塞兰迪亚镇区就变得荒无人烟,满目荒凉,古堡最终被废弃。这是因瘟疫、战乱还是荷兰殖民者的彻底衰败?该岛最后一批居民境遇怎样?在古堡四周有多少士兵葬身于战斗或死于瘟疫。答案尚留存在这座古堡的遗址之下,至今尚难解开 

no.2 谁制作了丛林大石球?


谁制作了丛林大石球?
 
  位于中美洲南部的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國家。境内大部分是山地和高原,北部和沿海为低地平原。在古代,曾经有3 万多名印第安人栖息在这块土地上。

  本世纪30年代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地界标定人乔治。奇坦迁前往哥斯达黎加热带丛林中实地考察开辟香蕉园的可能性。在人迹罕至的三角洲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他发现了约200 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两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地区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外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排列无一定规则,有的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据怪异现象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躺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点的曲率乎几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加以正确的阐释。摆放在墓地东西两侧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阳和月亮,或图腾标志,但这只是推测;有人戏称之为巨人玩的石球。

  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们的花岗岩石料,在其它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

  踪迹。而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使人们不得不提出一连串颇费猜测的难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

  对大石球作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百分之一,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想象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诚然,远在往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大多数都是雕凿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有一点无疑必须肯定,琢磨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大到几十米的石球就是他们的祖先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凿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间,长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太空船降临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对上述奇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便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着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这里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这些大石球象征着天空中不同的星球,它们彼此之间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据说,天外来客试图利用这些石球组成的“星球模型”向地球上的人类传递某种信息。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正如乔治。舒马克最近在发表的评论中所说的那样:“哥斯达黎加石球名扬四海,但人们对它了解甚少;除非能找到按原样排列不遭破坏的石球群,否则,这些圆圆的石头对我们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no.3 举世闻名的巨石阵因何神秘?


举世闻名的巨石阵因何神秘?
 
  在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们默默地在风雨中经过了几千年,注视着人间的沧桑。这就是令人百思不解的古代巨石阵遗址。这些雄伟壮丽的神秘巨石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者和众多为之困惑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和天文学家。

  比较著名的巨石阵遗址位于英格兰南部沙利斯伯里。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壤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方正好作为土岗的材料。紧靠土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圈,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这些坑是由17世纪巨石阵的考察者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现在通常称之为“奥布里坑群”。坑群内圈竖着两排蓝沙岩石柱,现已残缺不全,有的只留下原来的痕迹。巨石阵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沙岩圈。它是由30根石柱上面架着横梁,彼此之间用榫头、榫根相联,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这些石柱高4 米、宽2 米、厚1 米,重达25吨。沙岩圈的内部是5 组沙岩三石塔,排列成马蹄形,也称为拱门,两根巨大的石柱,每根重达50吨,另一根约10吨重的横梁嵌合在石柱顶上。这个巨石排列成的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侧有一条通道,在通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沙岩巨石,高4.9 米,重约35吨,被称为踵石。每年冬至和夏至从巨石阵的中心远望踵石,日出隐没在踵石的背后,增添了巨石阵的神秘色彩。

  根据科学家实地考证,巨石阵最早是建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约公元前2800年,那时已建成了巨石阵的雏形——圆沟、土岗、巨大的踵石和“奥布里坑群”。公元前约2000年开始是巨石阵建筑的第二阶段、整个巨石阵基本形成。这个阶段的主要建筑是蓝沙岩石柱群和长长的通道。巨石阵的第三期建筑最为重要,约在公元前1500年,这时建成了沙石圈和拱门,巨石阵已全部完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雄伟壮丽的巨石阵遗址的全貌。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巨石阵的工程需要150万个人工,而整个建筑过程中,始终没有用轮载工具和牲畜的痕迹。

  从现在看来,巨石阵的建筑规模和工程难度对于旱期人类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的建成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700 年,然而究竟是谁建造了这雄伟的巨石阵,现在仍然众说纷坛。有人认为是当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认为是古罗马人为天神西拉建造的圣殿,还有人认为是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典礼的地方,甚至有人认为是外星人的创造,然而这些虚无缥缈的想象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几百年来,神秘的巨石阵遗址一直困扰着人们,然而为了揭开巨石阵的迷雾,有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关于巨石阵最早的记录是1126年英国史学家杰弗里编写的《中世纪编年史》,它记载了亚瑟王的谋臣梅林用魔法把巨石阵从爱尔兰运到英格兰以作葬地之用的功绩。而另有一种传说:巨石阵是入侵英国的古罗马祭司朱伊特建造的祭坛。直到现在,每年夏至,还有人身着朱伊特的白袍,聚集在巨石阵周围,吹响号角,迎接夏季的到来。

  传说终归是难以使人相信的,对于巨石阵的研究,几百年来从没有间断过,然而巨石阵原先的建造目的究竟是什么还令人费解。以往的考古学家大多数认为:巨石阵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或是当时英格兰早期居民的墓地。这种观点可以从“奥布里坑群”里发掘出的人类遗骨得到有力的证明。

  因此,持这种传统观点的仍大有人在。但是,类似这样的巨石阵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的广大地区,由此来看,它们不可能都是祭坛或墓葬。

  另一种比较令人信服的观点认为巨石阵是远古时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持这种观点的当然是一些天文学者。的确,巨石阵的神秘色彩与天文学有异乎寻常的联系。早在200 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而冬至的落日又在东西拱门的连线上。1965年,波士顿大学的天文学家霍金斯通过计算机测定,巨石阵的排列可能与太阳与月亮在天空运行的位置有关,而56个奥布里坑群则能准确地预报日食、月食。在他的《巨石阵解谜》一书中说道:“实际上,奥布里坑群组成的圆环可能曾被用来推测许多天体的运行情况。”他还推断祭司们是通过转动坑群标记来跟踪日月运行进行推算。这种天文学观点曾轰动一时,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是巨石阵究竟是否真的是天文观测仪还有争议。巨石文化专家阿特金森指出:当时蒙昧落后、没有任何先进计算工具的史前人类是不可能建造如此精密的天文仪。

  英国天文学家霍伊耳也提出异议:作为天文观测仪的材料为何一定要用难以

  开采的大沙岩而不是轻便的木材和泥土?这样不是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吗?而且奥布里坑群中的人类遗骨也很难与天文学联系起来。再者说,如果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的结晶,为什么又消失了呢?这样人们又回到宗教这个传统观点上去,甚至有人把巨石阵与外星人联系起来。

  巨石阵遗址究竟是天文观测器,还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或是其它别的什么东西,目前仍然是个谜,也许永远也不能揭开。但是不管怎样,如此雄伟壮丽的巨石建筑,所需的智慧和力量不能不令人佩服。

no.4 比萨斜塔为何斜而不倒?


比萨斜塔为何斜而不倒?
 
  1590年的一天,年仅25岁的意大利比萨大学教授伽利略正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科学实验。比萨大学的一部分学生、教师和围观的过路人正以期待和怀疑的眼光注视着将发生的一切。当伽利略发出信号后,一个重10磅和1 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从塔顶上降落,一会儿,两个球同时落地。接着他们又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亦相同。实验结果表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即5 磅重物体比1 磅重物体降落速度快4 倍的说法是错误的。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即物体不论大小轻重,在自由落下的过程中,若把空气的阻力产生的影响除外,它们的加速度完全相同,这是正确的。

  伽利略的实验便是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

  驰名遐迩的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耸立在意大利比萨市的奇迹广场上,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与大教堂、洗礼堂和公墓构成了比萨“奇迹区”。比萨塔于1173年8 月9 日奠基,由著名的建筑师波那诺。皮萨诺建造。原设计塔高为100 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建好的三层塔身开始倾斜。

  建筑师下令停止施工,想等地基沉降稳定后再复工。可是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实现续建的愿望。到1275年时,塔已倾斜了90多厘米。建筑师迪。西蒙于同年恢复建塔,并针对倾斜的问题,在施工中采取减轻续建部分的自重措施,不仅减薄了塔壁,采用轻质灌注材料,而且在内外壁之间留有30至80厘米宽的空腔。到1284年,塔建至第六层,倾斜仍在继续,当年,迪。西蒙死去,斜塔再度停工。此后,著名的建筑师托马索。皮萨纳继续建筑第七、八层,1350年最后完工。塔高56米,总重量1.45万吨,除了几根柱子用花岗石外,全部外表材料均是白色和黑色大理石。

  斜塔完工后,倾斜仍在继续。根据有关统计材料,1829—191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3.8 毫米。自20世纪早期后,倾斜速度放慢。1918—1958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 毫米。1959—1969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毫米。70年代后期至1982年的几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 ,2 毫米,其中1982年只倾斜1 毫米。其后,平均每年倾斜1.19毫米,其中1987年6 月21日一1988年6 月21日,一年间倾斜1.29毫米。到目前为止,培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53毫米。1990年1 月7 日,意大利著名电视节目女主持人拉发埃拉。卡拉宣布:比萨斜塔暂停开放。比萨市政府决定将斜塔暂时关闭,进行修理,这是比萨斜培自建塔以来的第一次正式的对公众关闭。

  比萨斜塔的暂时关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各种拯救斜塔的方案和建议雪片般从世界各地寄送到比萨文物保管部门,其中不乏大胆而离奇的设想。

  有人建议,在斜塔近旁修建一座类似自由女神的巨型雕像,让女神怀抱斜塔,不让其倒下。一位日本电风扇企业的总经理,把广告意识渗合进拯救斜塔的建议之中,提出在塔倾斜一侧安装巨型风扇,以风扇吹出的风阻止塔身继续倾斜。一位英国人则认为,要保住斜塔,必须减轻塔身重量,建议削去斜塔的上三层。美国副总统舒伯特。汉弗荣也极为关注此事,建议将斜塔整个儿移到离城几公里的乡村,重新固定在坚实的地基上,等等。

  当然,有关专家更多的是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对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

  比萨塔的倾斜无疑是与土质有关。因为早在19世纪,建筑师拉德斯卡在斜塔地基中钻孔取样,证实土壤条件是塔身倾斜的原因。但是,一些专家研究后得出:第一位建筑师皮萨诺当时已了解到,建塔的地方与整个比萨城一样,都处于一条河谷的冲积地上,土壤为粘土和砂土,再下面是潜水层,表面坚固层较薄。所以他对地基的地质结构并非一无所知,而且他在建至三层发现倾斜时,采取停工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做法已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

  第二位建筑师续建时,又注意到调整倾斜高度,同时采取措施,减轻塔身重量。第三位建筑师建筑第七八层之间,钟楼来个转折,第八层倾向北面。建钟楼时,还吸收了清真寺尖塔的一些特点,也没设楼顶,以此减轻塔的重量和平衡倾斜。建筑师的做法正是与在比萨城其他地方建培的做法相似。在意大利的另一个城市佛罗伦萨,于1420年建造的圣玛丽亚。德尔——斐奥雷大教堂,选址就在一片沼泽地上,土层更软,下陷危险更大,但至今几百年来丝毫没有倾斜。一些专家学者由此推测出,比萨塔的倾斜是建筑师意料之中,几百年来斜塔斜而不倒与设计、建筑者有关。

  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从事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认为,如果按此倾斜率计算,而又不在某些部位承受特殊压力下突然坍塌,250 年后斜塔将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早在前几年已针对盖里教授的相似看法提出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一些研究者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 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自认为可与世界上著名建筑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和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语,比萨斜塔象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直竖正的建议最为深恶痛绝。说来也怪,每当专家们采取加固斜塔地基的措施时,塔的倾斜速度反而加快。如1838年,在塔基及周围进行加固性施工,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喷入九十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但是1973年至1975年间,在关闭了斜塔方圆3 公里以内所有私人水井和禁止其他方法取用地下水之后,地下水位稳定下来,塔的倾斜速度放慢下来了。

  比萨人的自信也许过份些,还是皮洛迪教授的看法现实些,弄清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才能“对症下药”。人们正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no.5 “公社社员墙”究竟象征什么?


“公社社员墙”究竟象征什么?
 
  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巴黎公社先驱们的革命活动是人类社会从阶级压迫中求得解放的第一缕曙光。1871年3 月1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100 多年过去了,位于巴黎最大的公墓贝尔。拉雪兹公墓的“公社社员墙”成了这场伟大革命的象征,这里也成了人们瞻仰英烈先辈的场所。

  回顾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仅仅生存72天的巴黎公社红色政权从一开始就处于危险的境地。当时,凡尔赛资产阶级政权勾结普鲁士军队对这一新生事物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对巴黎公社进行了疯狂反扑,血腥屠杀战士、社员和群众,制造了空前野蛮暴虐的“公社流血周”。当时巴黎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公墓贝尔。拉雪兹公墓,是公社社员英勇抗击来犯敌人的主要战场之一。这里碑石林立,四处是神龛石像,战士们利用这些优势作为掩蔽体,与凡尔赛来的敌军进行了浴血奋战。1871年5 月28日,困守在这里的最后一批公社战士全部被惨杀在拉雪兹公墓的一座石墙下,他们为保卫新生的巴黎公社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后人把这堵浸染了烈士鲜血的石墙,称之为“公社社员墙”。

  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座刻有母亲形象的浮雕石墙视作巴黎公社的象征,也是当年这场血腥屠杀的历史见证。石墙中央镌刻着一个母亲形象的全身浮像,她长发披散,坦露着健硕的胸脯,从右肩上披落下来的长长围裙一直拖到地面。人们曾经是这样理解的,这位伟大的母亲昂然仰首,挺着胸膛,伸展自己的双臂护卫着身后的公社社员免遭杀戮。公社战士们有的双手抱胸蔑视敌人,有的振臂高呼怒斥刽子手,有的勇士在战火中饮弹倒于血泊之中,也有母亲抱着被杀幼儿流露出悲愤的神情。母亲迎着枪林弹雨正勇敢地冲向前去,在她背后的断垣残壁上,依稀弥漫着双方最后屡战的枪炮硝烟。

  尽管现在世界各国的大多数人士,一直把这座浮雕石墙称作象征巴黎公社革命的“公社社员墙”,但是,也有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发表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法国“巴黎公社之友协会”荣誉会员沈大力认为:这座俘雕的作者保尔。莫罗。伏第埃是一个思想反动的艺术家,他在思想上并不崇敬巴黎公社革命。他为1909年创作完成的这座石砌浮雕所题的词是“献给历次革命的受害者”,显然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表现巴黎公社社员的。作者设计了一个象征法兰西的女性形象,让不同阶级的“历次革命受害者”聚集在她的身后受其庇佑,显示了阶级调和的用意,抛弃了巴黎公社的革命意义。在“母亲”身后的人群中不光有巴黎公社的社员,也有法兰西历史上历次革命中不同阶级的代表。

  这件浮雕作品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种种矛盾日趋尖锐之势,法国资产阶级统治者一面加强自己的阶级统治,抓紧对产业工人罢工抗议活动的镇压;另一方面又煽动民众的沙文主义情绪,以爱国为幌子,鼓吹法兰西民族“全民和解”,一致向德国复仇。

  作者保尔。莫罗。伏第埃在浮雕石墙上还专门刻上诗人雨果的一句名言,藉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我们向未来企求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作者引用雨果的这句话显然与巴黎公社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相径庭,也与公社社员横眉冷对的斗争形象格格不入。保尔。莫罗。伏第埃这种偷梁换柱的设计,正好迎合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当政者的统治需要,难怪当时的法国巴黎市议会于1908年和1909年两次慷慨解囊资助建造这座浮雕石墙。由此看来,这座浮雕作品既搪塞了巴黎人民多年来要求为公社先驱们立碑纪念的心愿,又巧妙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意志,迎合时代的要求。为了澄清事委真相,消除谬误,不再错把这座貌似象征革命而实为侮辱巴黎公社革命的浮雕当作“公社社员墙”,“巴黎公社之友协会”曾经发表声明言止:“保尔。莫罗。伏第埃的作品表现了企求巴黎公社战士与凡尔赛分子在死亡里和解共存的主题,为了维护公社社员的英烈荣耀,我们始终拒绝承认这种把被枪杀的3 万公社战士与枪杀者并列齐观的象征。”事实上,在这座《献给历次革命的受害者》浮雕塑像揭幕以后,当时幸存的一些巴黎公社社员都拒绝承认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象征,从不去那里献花拜谒。

  究竟这座浮雕石墙能不能称为“公社社员墙”?难道人们多年来如此崇敬的“公社社员墙”真的不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象征和化身吗?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化,一定会作出更符合历史事实的回答。

no.6 巴泽雷克古墓葬群是如何形成的?


巴泽雷克古墓葬群是如何形成的?
 
  位于前苏联境内丘雷什曼河及其支流巴什考什河之间,有一块狭长的谷地。每逢冬季,这里朔风怒号,冰封雪掩。

  1927年,前苏联考古学家鲁坚科率领考古队来到这片谷地。在艰苦的钻探考察中,他们发现了一片用巨石和封土堆成的古代墓葬群。

  在鲁坚科的指挥下,队员们移开一块又一块的砌石和冻土块,终于使墓穴显露了出来。但是在积石层下面,考古学家发现有一层厚厚的冻结层复盖于墓室上面,用镐使劲挖下去,冰层纹丝不动,只不过在透明的冰层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白印。

  有人提议“用火烧化它”。但是马上遭到了同伴们的反对,因为从墓口可以看到,冻结层以内的墓室,是用原木堆积至顶,顶上又铺以树皮和树枝,万一烧坏墓室怎么办?

  鲁坚科猛然想到,既然高温可以融化冻土,只有用开水才能浇融冻结层。

  开水浇下去以后,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墓冢被依次掘开,两口木棺内安卧着一男一女尸体,神态安详,犹如正在熟睡。男的脸色较黑,颧骨突出,上身刻满黑色的纹身图案,女的则深目高鼻,皮肤白晰。

  这两具尸体都经过防腐处理,内脏已被清除,填塞满各种香料缝合、浸泡在油膏中,固而尸体保存得很好。

  棺壁上挂着做工精细的毛织毡毯,其中最为华丽的一幅面积达30米,还有一幅巨大的地毯,上面绣着手执生命之树的女王,接受一个骑士的致敬。

  据考证,这张毛毯可说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拉绒多彩毛毯。

  棺内随葬品中还有不少中国的玉器、漆器、金器、青铜器和整块的丝绸、布匹和铜镜等,甚至日常用品,尸体的衣物用丝、毛和皮革的材料制成并饰以上等的皮子,缀着串珠及成百上千的金片。所有器物颜色仍然十分鲜艳。

  鲁坚科和考古队员们现场临摹,使这些精美的纹饰图案资料能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次发掘之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发掘考察工作直到20年后的1947年才再度进行。考古队员们大致用了两年时间,一共发掘了5 座大墓,收获是巨大的。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纺织艺术珍品、乐器、烟具和青铜工具、武器等等,甚至还发现了45匹配备整套马具的马尸。

  巴泽雷克的古墓葬群的被发现震惊了世界。世界上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引起了高度重视,对巴泽雷克古墓葬群中的一些难解之谜也作了大量的研究、考证工作。

  例如,对于古墓葬群的这种特殊的冷冻密封方式。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高山酷寒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再加上墓葬特殊的结构,使流入墓内的积水常年冰冻不化,这主要是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地地表并非长年积雪,而墓内的冰土层却经久不化,这完全是人工有意识采取的一种严密措施。建墓的日期很可能是在秋季,湿冷空气能够在这个季节中进入墓内,冻结墓内物,然后再在其上砌筑木石,夏季的阳光热气便被阻隔,使墓内形成了不会融化的冻结层。

  巴泽雷克古墓葬群中的族属是什么?考古学家们也众说纷坛,无法下出肯定的结论。墓中所提供的人类学资料,既有与蒙古人种接近的部份,也有和欧罗巴人种相像的部份。因而有人认为他们是东迁的欧罗巴人种居民。相反的意见则认为他们可能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月支”族,也即波斯文献中所记载的“塞种”东北支等。

  关于古墓葬群建于何时?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在2000多年前,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是公元前5 —4 世纪,也有一些考古学家则认为是在公元前3 —1 世纪等等。

  近年来,对巴泽雷克古墓葬群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有的学者将俄国彼得大帝所搜集的西伯利亚古物与已泽雷克墓葬中出土的器物进行了对比,不仅艺术风格相近,而且都具有共同的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特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还在努力考证,相信有关巴泽雷克古墓葬群的一些不解之谜的谜底将会很快水落石出。

no.7 西伯利亚的卡什库拉克洞穴为何神秘莫测?


西伯利亚的卡什库拉克洞穴为何神秘莫测?
 
  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它名声欠佳,历来孤寂。在这块土地上,在漆黑的洞穴中间的某个地方,卡什库拉克埋下了自己的秘密。为了破译这个秘密,前苏联医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医学科学研究所的学者们已经作了多年的努力。

  卡什库拉克洞穴是古代哈卡西人的崇拜偶像。这里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古代哈卡西人崇拜黑色的鬼王;另一说是,他们崇拜男性生殖器偶像。毫无疑问,选择这个地方不是偶然的。古代的祭师们看来知道洞穴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古代的哈卡西人把奉献给自己的神的祭器带到这里,祭品中也包括人。

  到过卡什库拉克洞穴的人经常会讲些令人震惊的事情。在某一时刻,他们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惊慌失措。他们会扔下装备,不顾一切地全力奔跑,冲向洞口、冲向出口、冲向有亮光的地方。嗣后,清醒过来了,却怎么也不能解释到底出了什么事。来这儿的人,许多都是有资历的洞穴考察专家,比这复杂得多的洞穴,他们也见识过,而且不止一个。

  站在洞穴的入口处,微微有点令人失望,在哈卡西亚,在库兹涅茨河阿拉陶山的支脉里,这种洞穴,如果不是说有几百个的话,少说也有几十个。

  洞口是个不大的陷坑,在岩石的露头中,它并不引人注目。

  但是,当一进入洞穴,人们就屏住了呼吸,脚步也小心翼翼起来。心脏猛烈地跳着。温度很低,但探险者还是渐渐觉得热。稀溜溜的泥水在脚下吧嗒吧嗒地响着。要是踩空了,就会象走在结了冰的斜坡上似的,有一股什么力量拉着你向下滑。现在最要紧的是保持平衡。因此,在每挪一步之前,都要用手电筒把每一厘米的情况仔仔细细地照上一遍。四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儿那儿,不时可以见到一根根石笋,十分象熔炼成的蜡烛。据传说,卡什库拉克诸多谜一般的往事中,有一件就发生在这里。

  事情发生在1985年。研究所研究员康斯坦丁。巴库林带着一批洞穴专家来考察,经过几小时工作,正依次向洞口走去。康斯坦丁是最后一个,他胸部戴着专用防护带,防护带上牢牢地系着绳子,正准备往上攀登。忽然,他感到一种凝重、专注的目光投在他身上。学者突然感到一阵发热,他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逃跑,可是腿似乎僵硬了。他又感到不可思议的害怕,怕回头看背后发生的事。似乎是在催眠状态之下似的,顺从了别人的意志一般,他转过了头。他看到了一位中年以上的萨满(即“巫师”),双方相距大约5 米。那人穿的衣服飘动着,皮帽子上有角,眼睛熠熠发光,手势很稳重,但邀请的意思很明白:啊,走,跟我走……巴库林无意识地向深处走了几步,又好象摆脱了魔法似地,拼命拉起那根绳子。这是他和上面的同伴联系的唯一纽带,是请求紧急救援的信号。

  巴库林没有再下洞去。但过后很久,萨满还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梦境中,叫他跟自己走。在这以前,康斯坦丁从没经历过如此强烈的精神震憾;人们一向认为他是个严肃、沉着的人。现在,这位学者在南极考察队工作。

  对于卡什库拉克洞穴里诸多神秘事件,目前有三种解释。

  一曰、“幻觉说”。人在黑暗的地下,容易产生幻觉;而且洞穴内可能有特殊化学物质,形成混和气体,也可能使人产生幻觉。该洞穴的神秘现象是幻觉的结果。

  二曰、“低频脉冲说”。人们在卡什库拉克洞穴中的恐惧心理和时间停滞的感觉,不能归于神经紧张,而在于某种外来干预。

  探险科学家们在该洞穴里设置了磁力仪,显示器上一会儿是一个数字,过几分种变成另一个数字,这说明洞穴的电磁场是经常摆动的。在众多信号中,有一个严格的低频脉冲出现,出现的时间不规则,而且有时是单波道,有时是一束的,磁通量为1000毫微特斯拉。每当人们神经过敏、感到压抑和惊慌失措的时候,洞口栖息的蝙蝠、鸽子便在洞内乱飞,磁力仪显示这正是那奇异的电磁脉冲出现之时,因此,这低频脉冲必定影响了人和动物的生理与心理。经研究得出结论:在卡什库拉克记录到的信号,和任何自然现象无关,具有这种振幅变化的频率脉冲,只能是人工装置发出的。然而,这个神秘的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位于冰封的洞穴深处,它的信号透过厚厚的岩层,径直飞入宇宙。这些信号又是发给谁呢?

  三曰、“全息照像说”。巴库林在洞内看到萨满的事不是独一无二的。

  新西伯利亚洞穴俱东部的一些年轻人也见过类似现象。在一所地下大厅里,他们和一个黑色的躯体意外遭遇,那躯体急忙躲进了岩缝。人们有一种假设,认为在该洞穴内见到的幽灵般的“人”,实际上是全息照像。全息照像术,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究。记忆能力不单单属于人,物体也可能具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这些物体能把从外部得到的信息复述出来。只要学者们手上有这类钥匙,也许就可以使不会讲话的历史见证人讲话,就象这些见证人已经那么多地陈述了逝去已久的事件一样。很可能,在卡什库拉克,在某一特定时刻,在某些特定的日光和地球物理条件下,恰好出现了某些自然界的映像底片,这是洞穴墙壁在某一时刻记载下来的。

  卡什库拉克洞穴的奥妙总有一天会被科学家们揭开。

no.8 英国著名的珊瑚石城堡是李特斯克奈一人所建吗?


英国著名的珊瑚石城堡是李特斯克奈一人所建吗?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神奇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每年,这里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观光、探密。如果你来城堡的话,便会发现珊瑚石城堡的确不同凡响:那梦幻般的露天城堡坐落在浓荫环抱之中,置身其中,如同走进迷宫一般:但见怪石矗立,嶙峋嵯峨,一会儿圆穹空旷,一会儿峭壁陡立,令人目不暇接;画廊、厅堂、喷泉、石雕等精巧玲珑,千姿百态,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使得无数观光者流连忘返的是,城堡内有一扇重达9 吨的石门,象是《天方夜谭》中用咒语驱动藏有财宝的洞穴石门,只要小孩轻轻一推,这扇玄妙莫测的巨大石门竟会缓缓开启。前去参观的物理学家、建筑学家至今不解其中奥秘。

  很自然,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在赞叹之余,无不会产生这样的疑窦:这座神奇的城堡是不是由李特斯克奈一人所建?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那漫长的20年中,所有李特斯克奈的邻居都公认他独自在建造这座瑰丽奇伟的珊瑚石堡。持此说的学者还认为这种力量来自李特斯克奈对爱情的执著,对恋人的无限神往。

  李特斯克奈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于1887年出生于前苏联的拉脱维亚。在他青春年少时,他邂逅了一位16岁的姑娘安娜。萨哥弗茨,并为她的丽质所倾倒。不久他们就坠入情网,沉湎于缠绵眷恋的情爱之中。可就在他们的新婚之夜,情薄义寡的新娘安娜却突然离弃了正沉浸在无限幸福中的李特斯克奈,而投入了另一个情人的怀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李特斯克奈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于是,他离家出走,先来到加拿大,后又到了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最后定居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然而,身在遥远异国的李特斯克奈心中爱情的火焰始终没有泯灭,仍痴情地怀念着他失去的恋人。从本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在自己住所附近的岩床上凿下一块巨大的珊瑚石来建造一座城堡,奉献给心爱的安娜,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就这样,李特斯克奈凭着对爱情的专注,废寝忘食,历经20年辛苦,默默地完成着自己的杰作。到了40年代末,这座珊瑚石露天城堡终于屹立起来了。他幻想着安娜有朝一日会从遥远的故土家园,来到这座诗一般美丽的花园城堡与他重归于好。然而,李特斯克奈却由于过度劳顿和营养不良,于1951年在迈阿密医院里怀着忧伤永别了他魂牵梦绕的恋人和生活了64年的尘世。

  不少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却认为珊瑚石城堡不可能由李特斯克奈一人所建。正如美国一部有关的电视记录片中提出的质疑那样:李特斯克奈个子矮小,体重只有110 磅,只身一人进行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先进的现代化起重设备,他怎能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吊起一块重达9 吨的巨石?更令人生疑的是,从来没有人亲眼看见过李特斯克奈进行工作,因为他在城堡外用珊瑚石砌起了一道8 英尺高的围墙,严严实实地构筑了一道外人根本无法窥视的屏障。

  有的飞碟迷们和研究专家依据一些事实和自己的猜想宣称,这个奇迹其实并不是李特斯克奈的作品,而是天外高级智能生物的杰作。在城堡内的一座石碑,腾空竖立,上面镌刻着火星、土星的扩壤环宇;一张硕大的石桌被凿成佛罗里达州的图形。城堡内有两件用珊瑚石制成的天象仪,其日晷仪可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显示时间,其误差不会超过五分种。还有一座用两块珊瑚石制成的北极望远镜,第一块上面被钻了一个直径为1 英寸的小孔,其高度与人立地观测齐平;旁边是一根拔地而起的25英尺高的柱,顶头钻了一个大孔,在晴朗的夜空,通过小孔就可观测到石柱上空的北极星。李特斯克奈绝不可能造出这么精密、高超的天文仪器,而极有可能是天外高级智能来客所为。新西兰飞碟研究所权威丁。卡茨说,从空中俯视,珊瑚石城堡酷似一个巨大的地图坐标方格,这可作为来自遥远外星的飞碟与地球的联络信号,联系起城堡内的天象仪,李特斯克奈可通过石制仪器来观测天外奇客的行踪,外星人很可能在城堡内着陆过,李特斯克奈得到了外星人的帮助,利用反重力来移动那些巨大的石块。

  还有的人以为,珊瑚石城堡确由李特斯克奈一人所建,他掌握了一些已湮灭于世的远古建筑技艺,故而能独立完成这座露天城堡。只是因为今人已无法知晓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得李特斯克奈建城堡的真相被掩盖起来了,产生了种种推测和猜想。

  李特斯克奈传奇般的身世和谜一般的城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不少人想揭开神秘的城堡内幕,但均不能令人信服。

 

no.9 澳大利亚原始洞穴中的手印究竟代表什么?


澳大利亚原始洞穴中的手印究竟代表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坚持认为大洋洲的历史仅只有1 万年左右,但是最近多年来的考古新发现证明这个结论是极其错误的。根据现有掌握的材料,澳大利亚开始有人居住至少在4 万到5 万年以前,发现的最早的艺术作品也已有2 万年的历史,几乎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属同一时代,但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

  在澳大利亚至今还保留着的许多原始侗穴中,人们常常看到许多抽象化的飞去来器或其他军事武器的简化符号和人的手及人的手臂画在一起,看到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印。

  人类学家曾作过这样的记载,在澳大利亚图腾信仰十分普遍,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土著居民中盛行一种贮存祖先灵魂的灵牌,即“珠灵牌”,它用木板或石板制成,外型为椭圆形或长卵形,长度从几英寸到几英尺不等。“珠灵牌”被看作是祖先“不朽而又不能被创造的”精神实体。自从开天辟地以来,祖先一接触地面,它们就被散布在地面上了,它们还包含着尚未诞生的灵魂。不论男人、女人、老人、青年、小孩,每个人都有一块“珠灵牌”。

  据说死者的特性就附在这块牌上,并传给其占有者,一旦遗失珠灵牌将被看作是最大的不幸。珠灵牌均由图腾酋长负责保管,附在牌上的灵魂分作两部分,一部分依附在收藏室内的珠灵牌上,另一部分则尽量进入从旁边经过的妇女的身体而再度出生为一个婴儿,所以每个人都是图腾祖先的转世。当地土著人根本否认妇女怀孕与男子有任何关系,坚持柑信这是某一个图腾祖先的神灵进入母体的结果,即使他的妻子生了一个混血儿也不会感到一丝一毫的惊奇,而认为很可能是她吃了欧洲人的白面粉的缘故。正因如此,珠灵牌成为每个人生命中最神圣的东西。当为了举行某种仪式,珠灵牌从洞穴中被移走时,在这个洞穴的入口处上面要留下该珠灵牌所有者的手印,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让灵魂知道”。在有的土著人中还盛行如下习俗,当一个人死去时,他的左手应在神庙中留下印记,而在结婚之后,他则在神庙中留下右手的印记。从这些可以推测旧石器时代洞穴岩画上留下的手印,不仅仅是表示一种企图去控制猎物的力量,也可能是参与一种神圣仪式的印记。这些手印后来在非洲、太平洋群岛、印度等地均有发现,我国嘉峪关也曾发现过印有手印的石块,不过年代已很难确定。

  目前,有关原始洞穴岩画上的手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认为这些手印是岩画作者留下的符号,意思是“我在这里”。

  二、认为这些手印仅仅是属于妇女和儿童的,他们之所以在岩壁上印上手印,仅是为了好玩或者是一个“审美显示”,也就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

  的解释。

  三、认为手印是婴儿的手印,是成人把它印在上面的,表示对某种社交活动的参与。如亚历山大。马沙克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四、s.古德恩认为手印是史前人的一种“自残”行为,其目的与现代原始部族中的“自残”行为相同,他说,“自残了的手印象一个悲剧合唱中的迭句那样,在那里永远地呼唤着要求帮助和怜悯。”

  五、认为它是一种求子的丰产巫术留下的印记,目的在于想与“母神”

  取得联系。

  六、认为手印与狩猎巫术有关。a.r.韦尔布鲁真就认为手印目的在于去唤起“狩猎者的巫术能作用于被符号化了的动物”,或者是作为一种变感巫术的手段,以祈求使动物不断繁殖。

  七、认为手印是一种女性性符号,所有手印均为妇女的手印,与手印相伴的是一些点和短线的男性性符号,持这一观点的代表者有安德烈。勒鲁伊一古朗。

  由于目前手头掌握的依据尚不充分,所以每一派都很难为自己的论点提供明确的证据。不过有不少人,根据现代原始部族中盛行的习俗,认为人类学家斯潘塞和吉伦的解释,亦就是上面讲到的当珠灵牌从洞穴中被移走时,洞穴入口处上面留下的珠灵牌所有者的手印是为了“让灵魂知道”的说法比较合理。但要真正弄清楚澳大利亚原始洞穴中的手印究竟代表什么,恐怕不是近期内能做到的,也许这个问号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