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饮食
永善苗族主食玉米、马铃薯、荞麦杂粮,少食大米。荞疙瘩饭、火烧荞巴和燕麦炒面较有名气。苗族由于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蔬菜因缺乏而简单。鸡辣子汤和羊杂碎辣子汤较为有名。
no.2 敬酒礼仪
敬酒礼仪 苗族热情好客,凡逢盛大节日,迎娶送嫁,迎送宾客,都要用苏门羚羊角(俗称山牛角,平时简称角)斟酒敬献,先敬主宾及长辈,然后对在场者从左至右依次敬献。苗族敬酒的最高礼节是三角酒和拦路酒,而最具娱乐性的是叩酒。
no.3 三角酒
三角酒是永善苗族敬酒礼仪的最高礼节。对主宾和长辈皆以辈分、年龄大小为序,逐一敬三角酒。先敬主宾,再敬长辈。敬酒前,要准备主宾和长辈每人一瓶新酒(尚未开启的一市斤装酒,通称新酒)。敬酒时,取一瓶新酒,用角斟酒,先将这瓶酒的第一、二角敬被敬者,然后从被敬者右边的第一位起见人一角(意为被敬者的酒与大家共享),直到这瓶酒剩下最后一角时不论满不满都必须再敬被敬者。一瓶喝完后,取一瓶新酒,再按上述步骤敬下一位,并以此反复直到敬完应敬的主宾和长辈为止。
no.4 苗族敬酒有一套传统的规范动作
苗族敬酒有一套传统的规范动作,即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角口,右手握住角尖,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左侧身姿势后,将斟满酒的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被敬者手中,同时,或唱或说道明敬酒之意。也可先选择在原地向左转一圈或三圈,或者选择磨子一顺,在宾客围成的内圆圈转三圈后,再用上述姿势和方法敬酒。这种礼仪是敬酒场合中之大礼,被敬者只能接受不得拒绝。被敬者接第一角酒后必须向左边倾倒数滴表示敬祖,再向右边倾倒数滴表示敬神后,再将酒转敬长辈或回敬敬酒者;第二角可一饮而尽,也可以礼节性喝一小口后转敬他人;最后一角只需看一下并说明酒的兆头好歹后直接回敬敬酒者。回敬(转敬)时,可以选择在原地转圈或不转圈方式,也可以选择转宾客围成的内圆圈方式。采取转宾客围成的内圆圈方式,必须依磨子一顺在宾客围成的内圆圈转三圈后,再把酒呈递到回敬(转敬)人手中,同时,以唱或说的方式表明回敬(转敬)之意。若不被接受,还得重复上述转圈方式数遍,千方百计表明理由,直至被回敬(转敬)人接酒为止。转的圈数越多,表示敬酒者心越诚。这个礼仪,在敬者与被敬者之间可以反复使用,最终谁被说(唱)服谁饮酒。
no.5 苗族敬酒在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要求
苗族敬酒除严守上述规范动作外在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要求。在迎娶送嫁场合,敬酒需三人,一人点火把,一人斟酒,一人端酒敬献。支客司根据主人家亲戚关系及辈分,依次把舅舅和长辈安排在堂屋正上方就座,从舅舅开始逐一敬酒。一般场合和平辈之间遵从礼节的敬酒,其形式与迎娶送嫁场合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迎娶送嫁场合敬酒极为严肃,几乎说一不二,但一般场合和平辈之间的敬酒调侃性强,更趋活跃。
no.6 苗族三角酒的大体含义
苗族三角酒的大体含义是:第一角表示欢迎,第二角表示感谢,最后一角表示祝福。其特点,不是对所有被敬者简单重复上述三个含义,而是要根据主人家与被敬者的关系,临场恰到好处地发挥敬酒辞(或说或唱)。因此,每逢盛大、隆重的佳节仪式,主人都要邀请既懂礼节,动作优美,又能说会唱的人代表主人给宾客敬酒。一来增添热闹气氛,二来显示主人的慷慨、热情。
no.7 拦路酒
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数十名苗族男女组成的礼仪队敬献。拦路酒礼仪队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站在两列纵队最前面手持栏杆的两名队员;第二部分是站在栏杆之后的数名手持羚羊角的敬酒队员;第三部分是站在敬酒队员之后的芦笙舞队员。
no.8 拦路酒设立在贵宾进场的道路口上
拦路酒设立在贵宾进场的道路口上,拦路酒礼仪队沿道路两旁排成两列纵队,当贵宾到来时,他们会跳起欢快的芦笙舞以示欢迎。拦路酒,每位贵宾都得喝一角。贵宾只有饮完敬献的拦路酒,才能获准通过栏杆,从迎接礼仪队中间穿过。
no.9 拦路酒与传统的苗族三角酒有所不同
拦路酒与传统的苗族三角酒有所不同:一是含义不同。拦路酒有三层含义:第一,贵宾一路辛苦,为贵宾接风洗尘;第二,贵宾的光临是我们的福气,向贵宾致谢;第三,相逢是缘,祝贵宾万事如意。一般先道明三层含义后再敬酒。二是喝拦路酒不能回敬敬酒者。三是接受酒后应向左、向右倾倒数滴敬祖、敬神,既表示知礼节,又表示对敬酒者的尊重。其余,敬酒姿势、动作与传统的苗族三角酒基本相同。
no.10 叩酒
叩酒是苗族最具娱乐性的敬酒礼仪。叩酒,顾名思义就是敬献酒,其形式是敬者与被敬者相互礼让表现出来的环环紧扣的动作和与之相伴的诙谐语言。
每逢喜庆佳节,娶亲、嫁女,贵宾来访,苗族都要举行芦笙舞来增添欢乐喜庆气氛。有芦笙舞就少不了有与之相伴的叩酒礼仪,叩酒在芦笙舞进行时举行。敬酒者以主人家的名义,向正在进行芦笙舞表演的笙手和歌手逐一敬献一角酒。敬酒时,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角口,右手握住角尖,把角举齐胸部,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姿势后,在原地或向左或向右旋转、跳跃,将斟满酒的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被敬者手中。需要遵守的规矩是无论向左或向右的旋转、跳跃,最终只能以左为尊的左侧身姿势敬酒。反之,视为不知礼节,轻则遭到被敬者拒绝,重则引起双方争吵,带来不愉快。
敬酒时,敬酒者除反复不停地用上述动作外,口中还要反复有节奏地念“喝酒吧,朋友!”若是笙手则会立即停止正在吹奏的芦笙调,而改奏短促、有力的意为“屎臭呀”或“尿臭呀”的芦笙语辞,并同时以旋转、跳跃的针锋相对的左来左挡,右来右挡的左、右侧身的动作与之应对。若是歌手则会立即停止高歌,同样以旋转、跳跃式的左来左挡,右来右挡的左、右侧身的动作和“屎臭呀”或“尿臭呀”的直白语言与之应对。最终以敬酒者以左侧身姿势向被敬者敬酒三次为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结束后,再依次向下一位敬献。每个回合中不能应对的笙手或歌手要饮酒后,方能通过。若笙手和歌手应对自如,无论动作或是语言都没有出错,则视为顺利过关,不需饮酒便可放行。
扣酒礼仪看似简单,但实际应对时,笙手或歌手要顺利通过却不容易。因为笙手或歌手难以预料敬酒者主动任意的向左或向右的旋转、跳跃动作和出其不意的语言。因此,处于被动地位的笙手或歌手要做到应对自如,除应具有敏捷思维能力支配下的灵活的动作外,还要有能对答如流的言语。反之,用不了一两个回合,笙手就会乱了方寸,使芦笙语辞不和谐或手脚不合拍而饮酒;歌手也会对快对慢,或吞吞吐吐地说错那句简单应对的话,或手忙脚乱不合拍而落得“失言”、手脚出错而喝酒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