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北京大学 人气值1226808
学校概况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國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國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4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國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國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亩)。学校现教职工16073人,29617名各类在校学生。现有199个博士点、221个硕士点、100个本科专业,以及覆盖139个专业的35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國家重点学科和國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现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校长许智宏院士。
NO.2 浙江大学 人气值1137114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其中在杭的四所学校,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1998年9月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國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槃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4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8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0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2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國家重点学科24个,國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國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國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國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國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國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國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1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4000余人。研究生17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4500余人;本科生24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626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國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國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NO.3 清华大学 人气值973071
学校概况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國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600余名,博士生4600余名。有来自46个國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学校现有國家重点实验室11个,國家专业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6个。学校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0余公顷,建筑面积230余万平方米。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建筑》、《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國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九十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研究生院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NO.4 四川大学 人气值958914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华西校区和江安新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朱自清、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2001年评选的古今10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36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是國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15个國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192个博士点,306个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点,118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國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國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5万余人,其中硕、博士生1829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766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网络教育学生。
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1110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特聘院士16人,文科杰出教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和讲座教授3人,教授(级)1047人,副教授(级)2170人。
四川大学是國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國家重点实验室、國家工程中心及其他中心1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60个,國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國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4年,全校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社科经费达到4500万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國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个國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约539万余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國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37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与42个國家和地区的130余所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目前,四川大学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正通过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NO.5 中国人民大学 人气值845460
学校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國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现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21个科研机构和14个博士后流动站,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及深圳研究院;拥有6个國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13个國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连续六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16篇,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现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28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7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87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1个博士点),一级授权学科11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9个,本科专业11个。在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评估中,学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政治学、农林经济管理、历史学、工商管理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充分展示了学校雄厚的学科发展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已故老一辈著名学者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安岗、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80人,其中,教授476人、副教授581人。博士生导师474人。此外,还有193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者和930位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担任(或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拥有14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有24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國家级人选,各项所占总数比例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有19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國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一共培养了18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目前共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18998人,其中本科生9571人,研究生9427人(含研究生单证教育的学生(MBA、MPA、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是全国高校中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有成人教育本专科在册生8千多人,其中75%以上是本科生,网络教育在册生近4万人;目前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1165人。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國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九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8项,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承担國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7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75项,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承担北京市科研项目数位居北京市高校第一位;2000-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承担國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800余项,获得经费1.5亿元,立项数和经费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79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学校共承担12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32个國家和地区的11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转轨经济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帕德玛•德赛,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桥大学校长石弘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等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西兰前总理、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迈克·穆尔等一批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馆内藏书250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收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信息资源的权威机构,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学出版机构,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对中国人民大学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也极为关心。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殷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校师生员工正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历史进程。
NO.6 西北大学 人气值816948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
建国初期,西北大学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國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学校现有北校区、桃园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多亩。现设21个院系,69个本科专业。共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國家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國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有3个國家级重点学科,3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1个讲座教授岗位,1个國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8人。在校学生19000余人。
建国以来,学校共为國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0万余名,其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学校与解放军总政治部签订协议,是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首批试点院校之一。
学校每年承担國家“973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及國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國家级项目百余项。
学校历来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日、英、法、德等10余个國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7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NO.7 复旦大学 人气值751905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经历近百年的沿革。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学。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國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强强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如今的复旦大学,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NO.8 中山大学 人气值743391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國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國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外 国语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 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 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5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宽广齐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36 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7个,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D)、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项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质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M.M.)、口腔医学硕士 (S.M.M.)、公共卫生硕士(MPH)、会计硕士(MPAcc)等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 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國家级重点学科和4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國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國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6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12000人,本科生24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0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近12000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6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50 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500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國家级教学名师2名,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专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國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6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6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等3个國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 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國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國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國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基因工程;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和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等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 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9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藏书488万册,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复印、速印服务外,还提供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DIALOG联机检 索、UnCover专题服务及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國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中山大学 四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 200公里,校园网的用户数超过31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 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等4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止,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國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中山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4.5亿多元。
办学特色及辉煌成绩
中大近80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传统中,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國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80年风风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國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已任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中山大学 "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对中大"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中山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中大的办学宗旨中,始终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传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文,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陈先生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坚持学术研究中"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并在国外建立大学海外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精英教育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欢迎。一批海外学者到中大任教,加强了传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中大珠海校区的建成也体现了学校"开放性"的办学传统,珠海校区已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成为办成高水平国际著名大学的新起点。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人才培养取得许多新成绩。如,2002年至今,我校参加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有12个进入前十强。近年来我校博士生论文有1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中山大学代表队获得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银奖。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我校代表队夺得冠军。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
中山大学,这所伟人孙中山先生手创的中国名校,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满怀信心,继往开来,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世纪,中山大学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NO.9 电子科技大学 人气值700227
成立于1956年的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座落在具有千年历史文明的巴蜀古都——成都。她是按照周恩来总理的部a署,由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而创建,为我国最早的七所重点国防院校之一,并在1960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了近五十年的不懈努力,电子科技大学已由单一的电讯工程专业发展成为了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被江泽民总书记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以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科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学校综合实力、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迈上了新的台阶,并首批进入了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随着学校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还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先后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腾软件学院、中山学院,以及國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一个投资近20亿元占地3000亩,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数字化绿色新校园建设方案也已得到批准。
致力于电子信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行主辅修制,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行“优秀主讲教师教学鉴定”和“专业基础课首席教授”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历年来,我校培养的人才,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中国深圳、美国硅谷……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IT领域,一批以中科院院士李小文、TCL集团副总裁万明坚、网易创始人丁磊等为代表的杰出校友已成为中国IT行业的姣姣者,引领着当今中国信息产业的新潮流。学校在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同时,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近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获殊荣,学校男子篮球队以获得“全国CUBA联赛”西南赛区冠军和总决赛亚军、八强赛冠军的成绩享誉全国高校;学生辩论队连续三届闯入“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八强并两获亚军;学生艺术团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中获两项二等奖;学生建模队在“200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创出佳绩,共荣获3个國家一等奖,2个二等奖等。与此同时,校园学术氛围营造和科学技术研究也日趋深入,形成了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科学技术研究特色鲜明,始终保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从材料元器件到整机系统,从软件到硬件的整体综合优势。“七五”以来,学校科研经费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不断递增,2003年达到2亿元。近年来,学校鉴定科技成果近千项,其中8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获國家级成果奖25项,国内外专利100余项,部省级成果奖近400项,发表论文专著万余篇(部)。
电子科大以其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独特的专业优势,积极投入到國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2001年首批获得“國家大学科技园”授牌,“國家集成电路成都设计产业化基地”也获得國家正式授牌。此外,学校还与世界24个國家和地区的3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保持着密切友好的联系,同23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同IBM、INTER、MOTOROLA等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一流的联合实验室,学校还多次成功主办了颇具影响的大型国际会议,国际间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
2001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经过充实调整后,大力倡导“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校园风貌焕然一新,并形成了“把学校建成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新办学思路;树立了将电子科技大学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为此,电子科大的建设发展将分两步走:一是在2016年实现学校的第一个跨越式发展,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二是在2036年实现学校的第二个跨越式发展,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走过了46年风风雨雨的电子科技大学阔步迈进了新世纪的发展。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西部大开发和科技强军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电子科大人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
NO.10 北京师范大学 人气值683496
学校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目前,学校设11个学院、18个系、38个本科专业建制,设有中文、历史2个“國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等。研究生院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受理在职申请学位,也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现在92个学科可授予硕士学位,42个学科可授予博士学位,7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被列为“211工程”建设学校。
北师大教学和科研力量雄厚,教师中不但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老教授,还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中青年骨干,有教授、副教授上千名,中科院院士9名。设有18个研究所和一批研究室,有专职科研人员近千人。图书馆藏书近300万册。
学校设有励耘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三好学生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优秀本科毕业生可免试保送为硕士研究生,优秀硕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历史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学、学前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特殊教育、英语、俄语、日语、影视教育、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技术学、天文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体育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