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火炮88门
“火炮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备单元。”南理工的兵工专家周彦煌教授和郭锡福教授都这么认为,这两位老专家和中国火炮打了一辈子交道,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参加155自行加榴炮的研制至今。“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参加战斗,那么这场战争还未开战就已经输了。”周教授说,世界各个军事强国在进行装备竞赛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火炮的发展中,我国也不例外。 NO.2 坦克
坦克作为近现代战争中的“活动堡垒”,兼备进攻和防御为一体,成为军队作战的利器。也正是作战的需要和实用,这一重型武器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走向战场后,近百年来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硝烟烽火中,目前还没有其他的武器装备能代替它的作用。所以,坦克在新中国历次国庆阅兵中的所有武器装备中也是无可争议的“老大”,稳坐“霸主”地位。几十年来,坦克“宝刀不老”,哪一次国庆阅兵也少不了它,并且在阅兵方队中占有较大比重,似乎是“少了这盘菜就成不了席”。
从统计资料看,在受阅武器装备中多把坦克和装甲车放在一起计算,有时也把自行火炮放在一起计算。如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中的受阅坦克、装甲车152辆,1950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自行火炮80辆,1951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自行火炮80辆,1952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自行火炮99辆,1953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自行火炮67辆,1957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266辆,1959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99辆,1984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108辆。从这些统计数字可见,受阅坦克数量最多的是1957年,最少的是1953年。
1949年开国大典时,受阅的坦克部队驾驶是缴获的日本造、美国造等“万国牌”坦克;直到1959年国庆阅兵,中国制造的第一代主战坦克“五九”式中型坦克首次亮相;1999年国庆阅兵,中国制造的“九九”式主战坦克首次亮相。
坦克在国庆阅兵车辆方队中的“霸主”地位,可预测在近几十年中不会有大的变化。直到有那么一天,出现了坦克的致命“克星”或有了功能更强的新式武器装备能代替它。
NO.3 自行火炮80辆
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一直都是受阅地面车辆方队的主力。从受阅方队和火炮(含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数量看,几十年来的变化不大,历次参阅的各种牵引火炮数量约在120门左右。从统计数字看,最少的年份是1950年有88门,最多的年份是1953年、1959年均有144门,其余年份均在111~126门之间。
有重大变化的是火炮的技术含量,主要表现在口径增大、射程增远、精度增高、牵引力由骡马牵引发展为车辆(汽车、拖拉机、履带式牵引车、轮式专用牵引车)牵引等方面,并有单管、双管、多管之分。
自行火炮(最初称“自行推动炮”)从1950年参加国庆阅兵后,历次阅兵都有其身影,是受阅武器装备中仅次于坦克(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的“元老级先辈”,至今仍活跃在阅兵方队中。
1953年国庆阅兵中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受阅,使用的是苏联制造的“卡秋莎”多管火箭炮;1956年国庆阅兵中国产85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首次受阅;1957年国庆阅兵中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弹炮首次受阅;1984年国庆阅兵中国产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130毫米30管自行火箭炮、火箭布雷车等首次受阅;1999年国庆阅兵中的国产120毫米履带式自行滑膛炮、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152毫米履带式自行加榴炮首次受阅;这些火炮的出现在当时都曾经成为国庆阅兵式上的亮点。
几十年来,国庆阅兵中先后受阅的地面火炮基本包括了所使用的各种主要炮种,从口径大小上看,依次有:57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野炮,76.2毫米加农炮,85毫米加农炮,100毫米加农炮,100毫米自行火炮,105毫米榴弹炮,120毫米迫击炮,120毫米履带式自行滑膛炮,122毫米榴弹炮,122毫米加农炮,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30管自行火箭炮,150毫米榴弹炮,15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加农榴弹炮,152毫米自行火炮,152毫米履带式自行加榴炮,160毫米重迫击炮等;先后受阅的各种高射炮主要有:37毫米高射炮,75毫米高射炮,85毫米高射炮,100毫米高射炮等。炮兵,这支阅兵式上的“常青树”因其特殊的火力构成,可以预测在较长时期内还不会退出武林,在阅兵式上仍是耀武扬威的主角。
NO.4 军马1104匹
以当时的装备来说,马也算的上武器了.
1950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在这一年的阅兵式上,1900多匹战马组成的骑兵大队是一大看点。
NO.5 “功臣号”坦克董来扶的一生,与“功臣号”坦克紧紧联系在一起。阅兵前,他驾驶着我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的100多次战斗;阅兵后,他又驾驶“功臣号”参加了抗美援朝两大战役,屡建战功。 NO.6 美式卡宾
所谓“美式装备”的先进,其实是针对公军土包子来说的,美国送给大队长的轻武器主要是M1卡宾和M3冲,还有少量的坦克、卡车、榴弹炮等等重武器,这些大都让大队长转运到解放军手里了。
步枪,国军还是以中正式为主,卡宾的装备量就不多,野战部队根本就不装备,冲锋枪倒是大量装备——因为便宜,多到直到现在电影厂里做道具的都是真家伙……M1919、BAR这些就没几挺;汤姆生冲锋枪在二战后期美军自己就不多了,在中国的汤姆生几乎都是早期购买的,有膛口装置、枪管有螺纹的版本。所以,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早期没有苏联装备时,38和中正依然是主力,M3的弹药缺乏,越来越少,波波莎一到就立马换装。NO.7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机枪
中国使用的轻机枪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从最早的丹麦产麦得森轻机枪到日本的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但其中使用最广泛的还应该算是当时捷克生的ZB-26轻机枪以及后来英国根据ZB-26改进生产的布伦机枪。
NO.8 五三式机枪
1950年,我国开始仿制苏式德普式机枪,生产出53式轻机枪与此同时还仿造苏式SG-43重机枪生产了53式重机枪,并逐步成批装备部队。
NO.9 54式高射机枪
1950年为增强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仿制前苏联德什卡M36/46式高射机枪,生产了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并大量装备部队。54式高射机枪装备后,进行了多处改进:去掉原枪管上的散热片;在枪管上增设提把,便于枪管更换;重新设计了轻型三脚架,取消防盾和两个轮子,重量从127.5千克减少到53千克,并定名为65式高射机枪枪架;高射瞄准镜增加了副尺,使瞄准范围扩大了一倍,并取消了“两用测距尺”,改用望远镜测距。 NO.10 56式班用机枪
1950年,参照苏联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样枪,又生产出56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该枪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枪重7.4公斤,战斗射速150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