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为何清军要和明朝死磕山海关?)
大家都知道,清朝入主中原是从山海关开始的,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清军顺利入关。之后打跑了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清军进入北京城。实际上,后金(清)在辽东和明军打了几十年,即使是明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军也始终未能正面突破山海关防线。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最南端,中部是肥沃的辽河平原,在辽河平原以西是医巫闾山,沿着锦州市、葫芦岛市等沿海城市的北部,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这条狭长的丘陵地带从辽宁锦州一直延伸到河北省东北部的秦皇岛市,这就是辽西走廊。辽西走廊约长185公里,是东北地区进入广阔的中原(华北平原)最方便的通道,南北两端的起点分别在山海关和锦州。辽西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等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这条狭长的、相对平坦的通道长约二百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在辽西走廊的南端,最窄的地方,城池坚固,扼守辽西走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夹在明朝京师(北京)和满清盛京(沈阳)之间,和二者之间的距离都在四百公里左右。无论对明朝还是对清朝,山海关都至关重要,明军守住山海关,就可以御敌于关外;清军若得山海关,京师门户大开,无险可守,整个华北平原都将如无人之境。
隋文帝时,在山海关设关城,不过当时叫榆关(渝关),明朝时朱元璋命徐达重修关城,因关城依山面海,取名山海关。山海关由七座城池组成,和延伸至大海的长城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整个防御体系的打造贯穿整个明朝。从最初的山海关关城、靖边楼等,到后来的东罗城、南翼城、北翼城等外围城池,终明一朝都在不断地完善这个防御体。历时数百年,一直到崇祯末年,整个山海关防御体系才最终打造完成。
建州女真在辽东崛起后,关宁锦一线(山海关-宁远-锦州)的辽西走廊是明清之间角力的主战场。对明朝来说,山海关是这条辽西防线的核心和重中之重,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只要山海关在,清军很难大规模进入中原,入主中原是不可能的事,关外的城池即使丢了,也有夺回的机会。山海关若失,不但关外那些失去的城池则彻底无望,清军随时都可以兵临京师城下,对明朝的威胁就太大了。
明朝在辽西走廊和山海关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至始至终都非常重视,锦州、宁远、山海关三道最坚固的城池重兵镇守。后金(清)从崛起至入主中原,始终未能正面攻破山海关,努尔哈赤在明朝强关坚堡下含恨而终,就足以证明防守是相当有效的。
你可能会问,即使没有攻破山海关,皇太极不是也好几次绕道袭入京师了吗?没有必要死磕山海关啊。古代从东北进入华北,除了辽西走廊外,还有另外几条路可走,从东到西对应着京师外围的三个关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
喜峰口,位于河北唐山迁西县与宽城县交界处,这条道古称“卢龙道”,从辽宁朝阳出发,沿着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岭向西南行进,直至喜峰口。三国时,辽西走廊积水严重,沼泽遍布,无法通行,曹操远征乌桓,便走的卢龙道。
图-山海关古城
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东北,这条道从沈阳出发先北上进入科尔沁沙地,沿着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向西,再转入赤峰,然后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过滦河至滦平,再到古北口。或者前半段走卢龙道,再转至平泉-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