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是谁(药圣是哪位圣人)

80酷酷网    80kuku.com

茶圣是谁(药圣是哪位圣人)

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雯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这是陆羽所著《茶经》的首句。今天,几乎人人饮茶,也知道陆羽与《茶经》。不过,这种“知道”仅限于表面的名号,陆羽的一生与《茶经》的理想,对于大众而言,实在是模糊。

其实,陆羽29岁就开始写自传了。而自他写自传的761年至今——1260年间,有很多人为他做传,为他的《茶经》写下不同的注脚。

可是,陆羽依然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大众需要怎样的《茶经》,进而知晓怎样的陆羽?

最近,茶文化学者周重林的新作《茶之基本》由浦睿文化推出,这部书,给出了上述问题的一种答案。

由《茶之基本》走近茶圣陆羽,以及他与颜真卿的湖州往事

周重林更是从他所居住的云南,来到杭州这片陆羽曾经踏足过的土地,与更多人去探寻陆羽的中唐往事与他留给今天的茶意。

在杭州单向空间,周重林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忠焕,学者、作家潘城一起,由《茶之基本》出发,还原了一个离我们最近的陆羽。

由《茶之基本》走近茶圣陆羽,以及他与颜真卿的湖州往事

周重林

茶有茶的秩序

《茶之基本》的“基本”便是《茶经》,那么,《茶经》是什么?周重林说,就是茶的秩序:

“陆羽说某地的茶好,我们便说某地的茶好。陆羽说喝茶最好三四人一桌,我们便三四人一桌。他说要先赏茶,于是我们赏茶。他说要赏器,于是我们赏器。他说要鉴水,于是我们鉴水。他说茶有回甘才好,于是回甘成为我们品茶的重要感受。”

由此,可以说,陆羽和《茶经》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而且,陆羽一直都是入世的。

《茶之基本》除了参考40多种重要版本释读《茶经》,还有30余篇周重林读《茶经》的笔记,既阐释了陆羽的饮茶智慧,又讲透了饮茶的日常哲学。

陆羽的一生,就在周重林的讲述中,立体浮现。

初生的陆羽被遗弃在湖北天门县城,一位僧人将他抱到寺院,养十四五岁,但他没有继承师父的衣钵,而是走出寺院,深入到民间,开启了一段优伶生涯。他走到哪里演到哪里,参军戏、木偶剧、搞笑戏……陆羽的样子不好看,脸上可能有颗很大的痣,还有点口吃,他只能演丑角,但他将丑角演得风生水起。

陆羽聪慧,不仅能演戏,还能总结戏剧理论,编剧更是不在话下。慢慢地,他就成了戏班的骨干,有点像今天的导演。陆羽的才华,引起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于是,他得以从戏班子里抽身而出,拜隐士邹夫子为师,投入到系统的儒家研读之中,为时六年。

本来,陆羽可以诗书报国,杠杆天下,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打乱了他的人生进程。陆羽离开老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同时,他作为后世“茶圣”的一生开始了。

周重林说,在陆羽生活的年代,茶叶广泛使用,老百姓喝的是茶粥,而陆羽让它成为一门艺术。

“我们泡好一杯茶,是为了什么?泡茶不是目的,人是目的,不断地反复泡茶,和对茶的研习把自身培养成艺术家,这是目的。”

正因如此,周重林认为,《茶经》是陆续留下的艺术品,也诠释了陆羽写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由《茶之基本》走近茶圣陆羽,以及他与颜真卿的湖州往事

单向空间分享《茶之基本》

湖州三癸亭往事

《茶之基本》封面选用的是颜真卿的书法。

周重林说,出版人陈垦在为这本书的封面字体选定颜真卿书法那天,他刚好在西安碑林观摩《多宝塔碑》。

陆羽与颜真卿的交往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段落,这一段交往,发生在浙江的湖州。

公元760年,陆羽自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湖州),开始隐居,专注《茶经》创作。那一年,陆羽不到30岁。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会稽东小山》)这便是陆羽入浙路上的感怀与见闻吧。

陆羽隐居湖州的12年后,颜真卿被贬湖州任刺史。湖州5年,在颜真卿的政治生涯中,是一段并不起眼的时间,但是却在江南的文化史中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

来到湖州的颜真卿,继续主持编纂一部大型韵纂类书《韵海镜源》。这部书的修纂几乎贯穿了他的大半个人生,并为他召集文人名士提供了绝好的契机。

在湖州,也是如此。大历八年十月,这部书的修纂徙至杼山,由此掀起了一波波游宴唱和的高潮。环绕颜真卿身边的,都是声名赫然的人,如茶圣陆羽,诗僧皎然,还有那个写下你会背的《渔歌子》的张志和。

单说陆羽,颜真卿甚至为他建了一座三癸亭。“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一首《题杼山癸亭得暮字》说得清楚明白。

而陆羽,在诗文中极少回应颜真卿,他折一枝青桂回赠,已是文士之间最高的敬意了,不过,这事,陆羽依然不说,而是要颜真卿自己写在诗中。

在今天的研究者看来,陆羽当时如果没有遇到颜真卿,他的人生局面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一路漂泊到浙江的陆羽,穷困潦倒。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跑遍了南方的山脉,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去探查茶怎么长,怎么生,进而成为集大成者。

颜真卿有颜真卿的气度,他让陆羽编书,是才尽其用,也是给他一个谋生的方式。这样人才就留了下来,大历年间的唱和,也因此流传到今天。

在这样一个生机繁茂的文化圈中,陆羽也结交了一众好友,诗僧皎然是其中之一。

皎然是谢灵运的第十代孙,他不断鼓励陆羽把《茶经》写好,写出来,并出资资助印刷。

或许正是如此,陆羽最终定居湖州,并逝于湖州,与湖州的青山绿水永存。

由《茶之基本》走近茶圣陆羽,以及他与颜真卿的湖州往事

相隔1200年的使命

陆羽的使命感来自哪里?

在《茶之基本》中,周重林提出一连串问号:

“认识你自己”是西方哲学的一大源头,陆羽穷一生是不是也在找寻自己?

他对茶的兴趣是不是出自对自身深不可测的命运的另一种关照?

或者说,当他宣称发现了茶的秘密之后,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生命的探究?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陆羽在自己打造的风炉上,曾自豪地铸有“伊公羹”与“陆氏茶”,在陆羽的心目中,这两个词是同样重要的。伊公即伊尹——商汤的授业恩师、华夏有史以来的一个位谋士。显然,伊尹是陆羽的偶像。周重林在《茶之基本》中写道:华夏饮食,饮在食前。对后世影响至深的,莫过于厨神伊尹的《本味篇》,陆羽的《茶经》成书后,忘不了向这位老祖宗致敬,因为是伊尹奠定了我们生活的格局。

“后世大凡谈论美食的文章,基本都脱离不开伊尹的美食论,能做的只是在细节部分缝缝补补罢了。”在周重林看来,“陆羽之前,还没人用一整套饮食理论来说茶,陆羽只是把伊尹的食物论发展成为品饮论。”

于是,周重林今天的书写,也有自己的使命。他说:“我写这本书主要想唤醒大家对教养的尊重。”

由《茶之基本》走近茶圣陆羽,以及他与颜真卿的湖州往事

周重林为读者签名

所以,对于喝茶这件事,周重林说,还是陆羽说的好:“目击而存”——

茶好不好,还是要接触一下,遇到好的茶就像遇到一位得道高人,喝一口看一眼心便热乎起来。即使不是,遇到一位赏心悦目的人,也是极好的。

正是如此,《茶之基本》的最后一句,朴实却难忘:“还是喝茶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