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七下《老山界》教学设计和作业)

80酷酷网    80kuku.com

老山界教案(七下《老山界》教学设计和作业)

七下《老山界》教学设计和作业

七下《老山界》教学设计和作业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美语段。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教法选用:朗读,讨论,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长征背景介绍

展示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和会师地点图片。问:同学们,这是哪里?图中的两人是什么人物?当时发生过什么事件?

明确:这是红军第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和会师地点,人物是红军。1934年10月24日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在木黄胜利会师。与此同时(展示长征路线图),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遭遇国民党五次“围剿”,占领遵义……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后又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结束。红军历时两年,转战十四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简称“长征”。长征途中,困难重重,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是信念和意志的长征。那么红军是怎样翻越第一座高山的呢?今天我们来学《老山界》这篇课文。交待老山界在地图上的位置,位于广西省东北部与湖南省边境,又叫越城岭。

二、跟随作者,了解翻山经过

1.根据记叙要素,理清文章思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这是一篇记叙文,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问:看看同学们预习时,是否都已找到?展示六要素空表,集体填空并明确。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以什么为顺序呢?

明确: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

2.提取文章信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讨论后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3.加深文章印象,复述课文内容。

根据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行踪图,抽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突出文中关键词,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

三、合作探究,明确红军性质

1.文章写到瑶民大嫂家攀谈、吃粥、送米一事,写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怕抓丁而躲藏起来,只遇到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大嫂”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红军吃了他们“仅有一点米”煮的粥,用“一袋米”表示感谢。

明确:到瑶民家这一过程,表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说明红军是一支为人民谋福利、民拥军、军爱民、纪律严明的部队,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四、自主品味,体会红军感受

1.课文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从全文来看,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难走”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后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答陡、窄、险等都可以。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2.明确文章主题,学习长征精神

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如何面对和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文章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为了体现红军的乐观,作者从行动、语言、场面、景物方面进行了描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集体研读后明确:

①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②渺视敌人:“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③畅快的心情,赏夜景“之”字形火把和夜空。

其中最精美的片段是12、22、31段。下面我们就来赏析这几个片段。

五、集体研读,研赏精美片段

1.赏析精美片段1:揣摩第12段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指人、夜色、高山组成的雄奇美丽的罕见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赏析精美片段2:第22节景物描写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明确: “颤”和“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②这部分前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明确:运用了比喻,把“星星”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写出了星星的明亮、闪烁和星空的灿烂美丽;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高大和气势;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了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形象地写出了自然景物之美,突出山势的险峻,又暗示红军的艰难处境,尽管如此,直立、高耸的老山界仍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征必胜“宝石”般的信念。

③“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这几句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把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透露出夜里勃勃生机,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趣。

一是用比喻描摹出不同的声音。用“春蚕在咀嚼桑叶”比喻声音漕杂,用“野马奔驰”比喻声音的猛和急,用“山泉呜咽”比喻声音小和时断时续,用“波涛澎湃”比喻声音的宏大,把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的情怀。二是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突出了夜晚寂静的特点。三是 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物,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

④“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明确:不矛盾。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睡觉呼吸声、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此外,该段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酣然入睡作对比,把战士们夜宿的艰难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通过对比突出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怀。

⑤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形象的刻画。

3.精美片段3:分析第31节景物描写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六、总结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拓展应用,课后巩固提高

1.〔识记〕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2.〔实践〕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向父母和朋友讲述长征事迹,概括长征精神。

3.〔应用〕《老山界》的叙事特色为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和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和浓笔相结合,有抑有扬,有张有弛,全文波澜迭起,妙趣横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

评测练习题

一、字词部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浑身(hún) 苛捐(kē) 欺侮(wǔ) 煮粥(zhōu)

B.搀扶(chān) 歇脚(xiē) 呜咽(yàn) 缴租(jiǎo)

C.骨碌(gū) 盛饭(shèng) 峭壁(qiào)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2.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篱笆 不可捉摸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B.点辍 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C.惊惶 山势陡峭 波涛澎湃 蜷着身子

D.咀嚼 寒气逼人 欺侮百姓 星星闪烁

二、归纳部分

1.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2.红军是一支什么部队?

3.文章讲述了什么事?

三、语境部分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极富表现力?结合前后文加以分析。

1.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2.只得裹着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3.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4.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四、赏析部分

1.揣摩“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其描写好在哪里?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3.“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夜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字词部分。1.A。2.B。

二、归纳部分。1.给我们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2.红军是一支为人民谋福利、民拥军、军爱民、纪律严明的部队。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3.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语境部分。1.“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2.“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3.“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表现了寒气

4.运用拟人手法,以诙谐讽刺的笔触,对敌人的堵截飞机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揭露了国民党的邪恶本质,反应了红军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战斗力的自信。

四、赏析部分

1.“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指人、夜色、高山组成的雄奇美丽的罕见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运用了比喻,把“星星”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写出了星星的明亮、闪烁和星空的灿烂美丽;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高大和气势;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了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三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然景物之美,突出山势的险峻,又暗示红军的艰难处境,尽管如此,直立、高耸的老山界仍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征必胜“宝石”般的信念。

3.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把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趣。

一是用比喻描摹出不同的声音。用“春蚕在咀嚼桑叶”比喻声音漕杂,用“野马奔驰”比喻声音的猛和急,用“山泉呜咽”比喻声音小和时断时续,用“波涛澎湃”比喻声音的宏大,把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的情怀。二是用一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突出了夜晚寂静的特点。三是用“远”与“近”、“洪大”与“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物,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