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80酷酷网    80kuku.com

麦田里的守望者(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研究成果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百姓,他的精神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农业学子。南京农业大学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班级和奖学金,2020年又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书院。他一生醉心于小麦研究,是20世纪研究中国小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著名的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

“勤奋耕耘育良种,老骥伏枥写专著。言传身教堪师表,桃李天下仍近人。”金善宝一生躬行在农业的教研道路上,不但为中国的农业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致敬】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金善宝与小麦

初遇小麦,认定终身

1895年7月,金善宝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石峡口村。他13岁时,父亲离世,这让本就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即便如此,金善宝的母亲也坚持让儿子继续读书,她通过养蚕支撑金善宝读到了高中毕业。

【致敬】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17年,金善宝与母亲何金莲

1917年夏,金善宝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不收学费、膳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成为石峡口村第一位大学生。从此他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后,金善宝大学毕业,进入新成立的皇城小麦试验场任技术员。从小麦播种到收获,从经费预算到人工安排,他样样亲力亲为,整天忙碌在庄稼地旁。这样的日子,他不但不觉得累,反而心中充满了喜悦。

作为当时农业专修科的第一代学生,金善宝结合理论知识和在试验场的工作经验,先后在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杭州劳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院校教授农业课,传播农业知识。

1930年,金善宝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省教育厅公费留美学生的名额,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在美留学期间,他为了早日回国效力,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经验,勤奋努力超乎常人。1932年,他学成归国,并于同年8月进入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任教。

1934年,金善宝完成了我国第一本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这是中国第一本生产理论结合生产实际的农业书籍,为我国小麦研究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这本著作连同金善宝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1943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区域》等论文,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选育良种,坚定不移

1934年,金善宝和助教蔡旭、吴董成在中央大学劝业农场种植了国内各地小麦品种2100余种,搜集了国外小麦品种及潘希维尔(Percival)世界小麦品种千余种。他们从这一大批原始材料中进行了择优混选,育出了表现甚佳的“中大2419”。

与此同时,金善宝将浙江大学笕桥农场种植数年的Artito小麦,也引进到中央大学劝业农场试验,其原始编号为Ⅲ-23-2509,故命名“中大2509”。该品种抗病力强、成熟期较早、产量高,按Artito译音,结合其植株矮、穗粒多,音、意兼顾,又名“矮立多”。

支援抗战,转送麦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罗家伦决定将学校迁往重庆。当时,学校要求愿意前往重庆继续任职的教职工不能带家属一起走,于是金善宝安顿好家人,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去往重庆的轮船。他将“中大2419”和“矮立多”迁至重庆沙坪坝种植,1939年又移至成都继续试验,结果显示这两个品种的小麦表现依旧良好,顺势在四川省同时推广种植了这两个小麦品种。

【致敬】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39年,金善宝(右一)和林学家梁希教授在重庆合影

在重庆时,金善宝和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教授、系主任梁希二人住在一间不足九平方米的简易宿舍里,每人一张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两个人时常讨论时局,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革命运动,还共同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进步活动。

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金善宝十分关心抗日前方的消息,期间他接触了大量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也对延安产生了深切的向往。

当时学校组织献金慰劳前方战士,他和梁希各将100元交给了一位八路军同志,并对他说:“我相信共产党,我的心在八路军战士身上”。第二天,新华日报登出一则消息:“梁、金献金20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新华日报从社长到勤务员,每月的津贴只有8元。

【致敬】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46年5月,金善宝(右一站立)和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班同学合影

1939年,金善宝和助教蔡旭一起沿嘉陵江、涪江北上,考察四川北部松潘一带的农业情况。途中,金善宝被怀疑是密探,遭到非法扣留,但他毫不畏惧。他一心向往革命,曾两次赴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延安之行没能实现,但他的心一直向往延安。当他知道延安在开展大生产运动时,马上将自己多年来选育的小麦优良品种用纸袋装好,并附上详细的说明书,亲自送到八路军办事处,托人转送到延安。

半个多月后,在《新华日报》举办的一次茶话会上,邓颖超同志对金善宝说:“延安已经收到你的小麦种籽了,同志们都很感谢你。”听到这个消息,金善宝十分激动。

在重庆,面对日军的威胁与破坏,甚至是轰炸空袭,金善宝仍然坚定地进行科研工作。1943年,他发表了两篇重要学术论文《中国小麦区域》和《中国近三十年来小麦改进史》。

尽管科研成就斐然,但金善宝一直贫病交加,不到50岁,他已满头白发,因此与梁希、邹树文、李演恭、汪德章并列为中大农学院五老之一。

坚守初心,深耕麦田

1949年7月,金善宝应邀出席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之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1950年,金善宝先后任华东农林部部长和南京市副市长。1952年7月,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南京农学院,金善宝任院长。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又任命金善宝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

尽管金善宝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从未放松小麦科研工作。他认为自己是学农的,为人民服务,就应坚持以农为本。1950年,长江下游洪水泛滥,华东地区、长江流域有上亿亩良田遭受水灾。为了抗灾救灾,金善宝根据华东地区历年来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提出“多种马铃薯、移植冬麦度春荒”的建议,并扎根麦田,把小麦移栽技术和科学原理传授给农民,尽可能降低了华东地区农业受灾的损失。

1955年,金善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长江流域小麦锈病大面积发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金善宝培育的“南大2419”因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在长江流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青海及长江流域的种植面积仍在百万亩以上。“南大2419”推广面积之大,种植地区之广,应用时间之长,衍生品种之多,是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史上罕见的,对发展我国小麦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

此外,金善宝还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自然条件,提出小麦异地加代繁育的设想。这项研究成功地把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时间,从10年左右缩短为3-4年,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现在,“南繁北育、异地加代”一词,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的术语,“南繁北育”的经验,还在玉米、高粱、水稻、谷子等作物的种植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致敬】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金善宝一生奉献于我国小麦事业的发展,不仅培育了良种,也培育了大量的农业科学人才。他的弟子们或在农业管理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或在我国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中承担重任,有的当选了两院院士。

1997年,金善宝与世长辞,享年102岁。“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春”,这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写照吧。

【致敬】金善宝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金善宝

(1895.7-1997.6)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学家

来源:中国科学家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上一篇平板支撑(平板支撑这么练)

下一篇拉脱维亚(拉脱维亚夺得首枚奥运三人男篮金牌)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