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的故事(关于张骞的故事50字)

80酷酷网    80kuku.com

张骞的故事(关于张骞的故事50字)张骞:一个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凿空西域的人

作者:水云初静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亢,读来让人热血澎湃。

那片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引无数热血男儿前仆后继,为之抛头颅洒热血,那是他们建功立业的抱负和为国戍边的理想。

可是这一切如果没有八百年前的,那个叫张骞的男人,打通河西走廊,“凿空”西域,为大汉帝国把整个西域地区纳入中国版图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

可能及至唐代都不会有人看到过西域地区的茫茫戈壁,也就不会有那些浑厚、悲壮、大气的边塞诗歌了。

01、向难而行

公元前138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年轻的汉武帝,已经登上皇位三年,此时的大汉朝,几代帝王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积聚了雄厚的物力财力。

这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侵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也更加坚定了他维护国家边境和开疆拓土的决心。

汉武帝从归顺的匈奴人那里得到一条情报: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国被匈奴侵扰,杀了月氏王,甚至把月氏王的头颅做成了酒器。

新的月氏王欲报杀父之仇,却力不从心,于是月氏人只得背井离乡,向西迁徙。

汉武帝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能联合西迁的月氏,对匈奴实施两面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但是,当时的大汉帝国对关山远隔的西域一无所知,他们知道的仅仅是向西渡过黄河以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但此时的河西走廊已被匈奴人控制,穿过河西走廊去往西域,无疑是穿过一条死亡之路。

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敢于冒险出使的人,27岁的张骞勇敢地站了出来。

张骞,字子文,陕西成固人,此时的他只是一名小小的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他觉得出使西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因此,尽管明知此次西行肯定是历经艰难险阻,九死一生,但是胸怀梦想与抱负的张骞,还是决定一试。

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为他挑选了一百多名武士随行,并让投降的匈奴人堂邑父为他担任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亲手赐予他象征权利和使命的符节。

纪录片《河西走廊》这样评价: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但是不管怎么说,张骞带着他的勇气、梦想,和他的使团一路向西,向着那片未知的茫茫戈壁出发了。

张骞:一个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凿空西域的人

02、滞留匈奴

脚下是坚硬的戈壁滩,茫茫的大荒漠,头顶是烈日的炙烤,周围是狂风裹挟着黄沙呼啸。不知道走多远才能遇见一处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戈壁连着戈壁,荒漠连着荒漠……

自幼生长在富庶中原的张骞和他的使团,尽管出发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让他们倍感压力。

张骞他们艰难地向前跋涉,缺少水源,缺少食物,但是最让他们担心的危险还是来了。

张骞和他的使团遇到了匈奴兵,毫无悬念地,他们全都被俘虏了。

他们被押回了匈奴王庭,匈奴王军臣单于在得知张骞使团的目的时,阴沉着脸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怎么可以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想从我的地盘上穿过,去别的国家?”

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他在被匈奴兵抓住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出人意料地是匈奴单于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扣留,软禁了起来。

匈汉两国长期对抗,作战,匈奴人想从张骞的身上获取更多有关汉朝的情报,他们也想把这个勇敢地,肩负着汉帝国使命的人收为己用。

面对始终不肯屈服的张骞,匈奴人竟然打出了感情牌,他们送给张骞一个匈奴女子做妻子。

这个匈奴女子在历史上鲜有记载,但是她能心甘情愿地照顾张骞的起居,并且为他生了孩子,这都说明这个女子的心地是善良的,张骞和她的婚姻也绝对是有感情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具有坚强的毅力,为人宽厚,对人诚实,匈奴人都很喜欢他。

时间在缓缓流逝,张骞虽然被扣留在匈奴,不得自由,但这也为他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匈奴人的日常生活,和军队备战情况的机会。

张骞不仅细心搜集和匈奴相关的情报,还利用外出打猎的机会,观察地形,然后偷偷地绘制成地图。

九年的时间过去了,匈奴人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的看管。张骞的隐忍,以及他和妻子的亲密关系,让匈奴人以为这个男人的意志已经消磨在了家庭的温柔乡里。

在一个平常的午后,张骞和堂邑父收拾行囊准备出去打猎,但是细心的匈奴妻子发现,这一次,张骞带上了那些他曾经用来教她识字的竹简,和他时常摩挲着出神的那根符节。

她知道,这一次,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张骞:一个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凿空西域的人

03、一路向西

早已经计划好了逃跑路线的张骞和堂邑父,穿着匈奴人的衣服,背着匈奴人的弓箭,穿过了匈奴人的层层关卡,终于逃离了匈奴境地。

但是张骞并没有回长安,他选择了继续西行,寻找分散的月氏人,他要完成他的祖国交给他的,他为之守候了九年的使命。

张骞先是到了大宛,听大宛人说月氏人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的人西迁到了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依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称为大月氏。

另一小部分的人就在敦煌南山区和羌人杂处,称为小月氏。

张骞毅然折向西南方向,并说服了大宛王派人作为向导护送他们到了康居。同样的,因张骞承诺返回长安后必带重礼来酬谢他们,康居王也派人护送张骞西行。

他们一路风餐露宿,穿过飞沙走石,热浪翻滚的沙漠,翻过寒天冻地,白雪皑皑的高原,终于来到了大月氏。

可惜的是月氏人已在这片水草丰美,物产富饶的土地上定居多年,看到人民日益安定下来的月氏王也渐渐放下了仇恨,已无意东还复仇。

张骞失望之余,也觉得不虚此行,毕竟他已经打通了从长安到西域的通道,他已经意识到不远的将来,他走过的这条路会连接东西方交通,会让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贸易往来在这条路上日渐繁荣。

张骞带着这样的想法,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这一次,他选择了避开匈奴地区,从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鄯善,进入若羌。谁知,当时的羌人也已经投靠了匈奴。

张骞和堂邑父再一次被带到了匈奴单于的面前。这一次,张骞以为他们必死无疑,令人惊奇地是匈奴单于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并且已经到达过月氏的汉人。

我们无法想象,张骞的匈奴妻子见到他时,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或许,那个善良的女子是理解她的丈夫的,再次见到他,也许她在感到喜悦的同时,也会有一丝稍稍地遗憾,她是应该为张骞终究没能逃回长安,感到遗憾吧?

一年以后,匈奴王军臣单于死了,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和堂邑父趁机逃了出来。这一次,张骞带上了挚爱他的匈奴妻子和他们可爱的孩子。

当他们望见长安城的时候,张骞匍匐在地,长跪不起,十三年了,他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终于又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长安。

张骞:一个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凿空西域的人

04、“凿空”西域

汉武帝看着十三年杳无音信的张骞,既惊又喜。

十三年前,汉武帝在甘泉宫满怀希望的送走张骞;十三年中,他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等待张骞的归来;十三年后,他已经失去等待的耐心,就在他完全绝望的时候,张骞却突然像穿越时空一样地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出发前,是一百多人浩浩荡荡的使团,他们意气风发;回来时,却只有衣衫褴褛的张骞和堂邑父,以及躲在他身后的匈奴妻子和孩子。

汉武帝及众大臣听着张骞讲述他西行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大家在惊叹之余,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十三年啊,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三年?张骞,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已经变成了饱经风霜,年近不惑的中年男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月氏共同抵御匈奴的目的,但是他带回的关于西域地区各国的资料,以及西域的马匹(尤其是大苑的汗血宝马),物产,种子等,都为以后东西方的通商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带领庞大的使团和丰厚的礼品再次出使西域。此次出使,更加稳定和巩固了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并且加强了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统治。

从此,西域地区渐渐纳入中国版图,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分分合合,但最终还是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太史公司马迁称张骞通西域有“凿空”之功,《史记索隐》解释说:“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

汉代以前的人虽然也知有西域,但是并没有真正到达过这个神秘的地方。自从张骞打通了这条道路,中原的汉王朝才真正切实的感觉到了在那个遥远的西方,也有一群生机勃勃的人类在生存,生活着。

张骞通西域,使汉朝及西域各国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使河西走廊这条横贯亚洲的通道得以发展,东西交通空前繁荣和畅通。

鲁迅先生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张骞是在一片没有路的戈壁荒漠中,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伟大之路的人,这条路,就是连接了古今中外的著名的“丝绸之路。”

或许,没有张骞,亦没有大唐那些豪情万丈,热血澎湃的边塞诗。

-作者-

水云初静:闲来无事读书,心有所感写文。爱诗词,更爱《红楼》。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