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御指什么(六艺中的御指骑马还是驾车)
《典籍里的中国》在“典迷”的翘首以待中更新。这期是每个中国人都绕不开的经典——《论语》。
节目反复陈述了孔子为人、为学、为政方面的思想对后学者的深刻影响。孔子为追求大道行于天下,忍饥挨饿,遭人威胁嘲笑,而始终固守君子之志。在节目中,孔子更多是苦心孤诣的求道者形象。除此之外,孔子其实也是一位活泼而有趣的人。《论语》是一本充满生活趣味和处世智慧的宝藏之书。
孔子懂得生活趣味。正如节目开始,一群孩子在学堂,想要出去玩,搬出《论语》为自己背书,说是《论语》教我们出去玩耍:“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里引用的是《论语》中孔子与几位弟子一起聊天时的场景。孔子问起他们各自的志向,在座的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各自说出自己想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只有曾皙说了上面的话。大概是:暮春时节,穿上崭新的衣服,约上三五好友,到河里洗澡吹风跳舞,欢歌而归。孔子随即点赞:“吾与点也。”这是孔子向往的平凡而理想的生活,也是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心愿。
雕塑《风乎舞雩》
《论语·乡党篇》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孔子看到山谷里的野鸡自由飞翔,自由降落,悠然自得,不禁感叹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那山野中的雌雉,正充分享受着美妙时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心致力于“天下归仁”的孔子,也是对寻常岁月敏感而细腻的人,这样的孔子也更加立体。
其实,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表达出他的开阔视野和广泛的兴趣。比如他曾说过:“君子不器。”君子不要把自己当作器皿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固定用处。他本人即是一位多才多艺之士,精通“六艺”。“六艺”一般指礼、乐、书、数、射、御。他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对“礼”的特殊偏好:“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的礼器。司马迁还记载了“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详细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孔子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和对于音乐至境的不懈追求。所以,孔子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一个有意思的老头儿。
学琴师襄
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大概是因为,提到孔子,我们会想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类,而一说孟子,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孔子深谙恰到好处的处世准则。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其中对处世智慧的通透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说的话,我们今天也难以企及。比如《论语·八佾》有一句:“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关于这几句话,北宋学者邢昺概括为:“事已成不可复说也。”这是一种高级的处世智慧,稍懂人情世故的人都会明白,然而,扪心自问,我们恐怕又没有多少事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大概才能称得上“中庸之道”吧,不偏不倚,通透洒脱。所以,他才能说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心有戚戚的,不仅是“富贵”和“贫贱”,或者还有无明的焦虑以及诸多意难平,比如到底是“内卷”还是“躺平”……正像《论语·阳货》所言:“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不还是处于“患得患失”的人性困境之中难以自拔吗?
《论语·大学·中庸》(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孔子善于自嘲。《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去郑国的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孔子踽踽独行于“东郭门”。弟子们焦急地四处寻找,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见到孔子后,把郑国人的描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欣然笑道:“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这个人对我形貌的描述,是小事儿;但他说我好像“丧家之狗”,真是准确啊。这种自嘲,是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只有信念笃定的人,才能对别人的各种言辞欣然接受,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孔子听说自己像“丧家狗”,笑道:“对极了”。剧照源《典籍里的中国》
《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当他在宋国遭遇司马桓魋“伐树”以阻止他讲学的威胁时,当他身困陈蔡忍饥挨饿、被弟子质疑时,当他被楚国狂士接舆嘲笑不识时务时,孔子都切切实实笃行了自己的言语。
宋人伐木
孔子一直在探索理想的人格境界、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人格教育上,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安贫乐道,富而好礼。这就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正如他也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粗茶淡饭而不改其乐。这就是他盛赞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还赞赏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子路衣衫褴褛,与锦衣玉食者站在一起,丝毫不感到难为情,这种高贵的人格令人钦佩。
在学习上,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生活上,弟子子夏继承孔子的遗志,教学生从“洒扫、应对、进退”等基础的日常细节开始。“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就是见微知著的精神。
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颜回说,感谢夫子“博我以文”;子路说,感谢夫子“约我以礼”。我们说,感谢夫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精彩问答,成就了《论语》。
如今内卷和躺平的讨论甚是火热,什么才是更为理想的生活和人格?仔细推敲《论语》中一组组简短的对话,或许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