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项羽 时不利兮骓不逝
西楚霸王项羽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汉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人物简介
项羽
项羽
项羽
國家:大楚
项羽
爵位:霸王 谥号:西楚霸王 (称王时亦自号西楚霸王)
身份:十八路诸侯国盟主
籍贯:江苏宿迁
祖上:楚国名将项燕
父名:项超(项燕的大儿子)
叔父:项梁(和项超是兄弟关系,与项伯是堂兄弟关系)
宠妾:美人虞姬
座骑:乌骓马
(左图为24岁会籍起兵之时,中图为27岁称霸天下之时,右图为30岁垓下被困之时,下图为项羽统一天下自封霸王之时的图片)
一、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二、定陶之战,初露头角
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巨鹿之战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后渡过一条通往赵国的漳河,但由于寡不敌众,士气低落,项羽遂命令军士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大破秦军(破釜沉舟一词的由来)。
三、巨鹿之战,雄霸天下
霸王举鼎
说起秦朝,人们总是先想到大秦雄师,其气吞如虎,横扫六合的气概让千年来无数风流志士遐想,讴歌!秦之兴起,无疑其内在战争机器的疯狂开动,外在百万铁军的征讨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间,泱泱大秦,毁于一旦,真是应了其兴也勃,其败也勃。秦朝大厦倒塌之快,其内在外在有各种问题,但是给予大秦最沉重一击,使强悍的大秦在无能开动其战争,无疑是项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战。
一:章邯的巨鹿大战略
出身于文官的章邯,在名将如云的大秦帝国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天空。在陈胜发难于野,诸侯并起,几十万大军函谷关时,承担起大秦最后的命运!靠临时组织起骊山囚徒,一败周文之数十万大军,再破齐楚之联军,三杀楚军统帅项梁之定陶。可谓是战绩累累,似乎在建大秦之军威,重铸大秦之军魂!
此时关外之地:黄河之南布满秦军势力,只有少部分魏的残余势力。王离带领着边防军进攻河北之地赵国,更北边盘踞着势力弱小的燕国。田荣因为刚为秦军所败,又怨恨楚赵不杀田假田角,所以龟缩齐地,拥兵自保。当时的秦朝廷正为权利斗争而生死相搏,灭诸侯义军的大任自然就落在统帅章邯的身上,章邯再击败楚军杀掉项梁作了一个大的战略决定,北上汇合王离军,拿下整个赵国。这个战略计划遭到后世的唾弃,认为他应该趁机进攻彭城。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却是个可圈可点的战略计划。
原因如下:章邯杀死项梁,楚国虽然振动,但并没有伤其元气!项羽等各路楚军已经退之彭城,而且进退有俱。这样看来章邯并没有什么胜算。而且把楚逼得太急,楚兵同仇敌忾死守彭城,章邯并没有什么把握!而且项梁死后,怀王赶到彭城夺项羽军权,逼的太紧!楚国会暂时放下内杠共同对外!
王离军进攻赵国,一直未果!彭城远离关中,而北方西边并不安定!项梁攻彭城短时间如未下,粮食必然吃紧,孤军深入,粮道必为所扰!而王离军继续攻赵,分兵不如合,分则容易被各个击破。而王离放弃赵国一起来攻彭城,后方则为赵国断。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势必全军覆没!而此时有个偶然的事件更是促使章邯全力北上。
王离军对赵国实行拉拢政策,诈为二世书以招赵将李良。李良因为赵王的姐姐对其无礼,杀掉赵王的姐姐,投靠秦军,击杀赵王。后来为张耳陈余击败,又投靠了章邯。章邯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击败赵军,王离军趁机包围赵王于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部,边为王离军护送粮草,边虎视耽耽的守护王离军侧翼,形成夹击之势。
二:诸侯的战前总动员
赵王被困于巨鹿时,赵相张耳充分发挥其外交特长,游说其各地诸侯前来救赵,并申明天下之势在此一举!诸侯纷纷带大军而来。首先赶到的是赵大将军陈余,将其数万兵力扎住巨鹿之北。张耳的儿子张敖也收代兵万余人而来。南方的楚派其北征集团,北方的燕派将军臧荼南下。田荣因为个人恩怨不愿意救赵,但是齐将田都背田荣带兵前来。史记载:“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
张耳千盼万盼等来的救军,见了秦军阵容后各个都成了江湖街头艺人,光摆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工夫。精神上绝对支持赵军,行动上就是不敢和秦军下来动真格的。
张耳急的没有办法,派使者张黡、陈泽质问陈余。陈余逼的没办法,给张黡、陈泽五千兵力让他们找秦军练练去。秦军哪把这五千人放在眼里,片刻就把五千人杀的精光。张耳连知道都不知道,一致后来误会陈余杀其使者。看到这种情况,诸侯哪敢在行动,大家全都作起壁上观来了。
此时更加体现了章邯的战略计划,以巨鹿吸引天下诸侯,诸侯救赵,则带本部攻击诸侯,一举扫荡诸侯;诸侯不救,则拿下巨鹿,尽歼赵军,打击诸侯士气!其实,当时章邯是打定注意,要和诸侯决战!所以对巨鹿并没有急攻,而是围困;而自己却建立粮道,打持久战!这个战略计划看来是完美的,秦军占据优势,扫灭诸侯,席卷天下将要再一次实现。摇摇欲坠,满目创痕的大秦王朝终于迎来了一线胜利的曙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许是老天不让大秦度过此劫,一个呼唤英雄的时刻,我们的主角秦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项羽登场了……
三:楚国援军的内讧
楚国派的北征集团,在最危机的时刻终于到达。章邯在9月围巨鹿,楚军10月至11月之间就派出北征集团。为何到12月才达到?原来楚国中间发生了权利斗争,本来为傀儡的楚怀王趁项梁战死之机,夺项羽军权。派自己亲信宋义为统帅,项羽范增为次,率领大军救赵。但是畏惧秦军强大和想解除项氏政治威胁,欲在半路杀项羽与结盟齐国(可以参考我另外两篇文章《楚汉时期被严重忽略的人物》《秦末楚怀王战略考异》这里不详细说了)。史记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在权利斗争中项羽获得胜利,成功的杀掉主将宋义。怀王无奈,只好“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不过其他的军队将不属于北征军,而且也将在没有任何的援军支援。考证当时在彭城汇集的人马,刘邦军本是北征军的一只,因为怀王和项家的权利斗争则没有随项羽参加巨鹿大战。番君吴芮军、共敖军一个是进关才随项羽,一个是攻南郡未随项羽,都没有参与巨鹿大战。龙且本是项梁先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前后的地位应该龙且军没有参与巨鹿之战。唯一有疑问的是吕臣军,是合并和被项羽全部带到巨鹿还是部分或则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计是部分被项羽带走参与巨鹿战。
获得怀王的授权后,项羽立刻带领大军渡河救赵,渡河后齐王建孙田安带着一只小军队,投靠项羽。
四: 巨鹿大战前的险恶形势
项羽到巨鹿后开始谋划对秦军来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尽墨,身死当场;而赢则是大秦的天下……
面临在自己面前的是种种不利,似乎是一场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
其一: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
自己的对手是强大的百战百胜的铁血精锐。在巨鹿扎住着两只秦军。一只是由秦之名将蒙恬打造的边防军,这只军队久经沙场,曾击败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带领他们的是当年蒙恬的副手后来统领边防军的大将王离,曾被封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东巡,功名赫赫。这只大军负责围巨鹿,兵力大都认为是20多万。
秦军的另一只是由多次围剿诸侯义军的章邯带领。素质低于王离军,但是也是百战之师。关于这只军队很多人认为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其实不然,当年周文带几十万军队扣关时,由于秦庭毫无准备,只好发动骊山囚徒抵抗义军,但是后来章邯多次作战,屡屡得到支援。其组成慢慢由骊山囚徒变成了正规军,像司马欣,董翳等将领就是后来秦派给章邯的援军。章邯在对项梁作战时,屡屡为项梁所败,在得到援军后一举而破项军,杀项梁。军队的战斗力明显的提高,联系当时正是王离军南下攻赵的时候,很可能是王离的30万边防军分10万给章邯作了增援。
从后来章邯投降项羽后,从“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可以看出章邯的军队的组成早有了本质的变化。
所以项羽要面对的对手是40多万精锐的秦朝正规军,而将领都是一代名将。
其二:自己的实力异常弱小
项羽的军队组成很复杂,我们这里详细的探讨一下项羽军队的组成。一般都认为项羽军队的人数是5万到6万之间。其中先锋两万史记明载是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就是项羽主力还有3到4万。
项羽的军队组成要上朔到项梁时代,项梁和项羽早年在江东培养了一只精锐项家军。项羽曾带着这只8千人的子弟军渡淮攻秦。后来项梁收义军陈婴几万起义军,又合并秦嘉军,收编各路杂牌义军,组成楚军。这当中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军队。而项羽则带少量子弟兵和刘邦军一起合为一偏师,在别处进攻秦军。
项梁身死后,各路人马汇集彭城。项羽统帅的是项梁残军和自己的偏师。怀王并项羽军与吕臣军自将之,这只军队无疑是救赵主力。这只军队有项羽的亲兵人,有项梁的杂牌军,吕臣的农民起义军等。而后来田安随项羽,估计没有参与这场战斗。
也就是说项羽率领的完全是个大杂烩,战斗力很难说,指挥起来有很大难度。
其三:没有后路,不能久战
由于项羽和怀王的权利,使项羽处于一个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退路的地方。秦军战败,可以逃跑在来。而项羽战败估计就要提头去见怀王了,此时退缩估计怀王更不会放过。而粮草更是问题,不但项羽军没有任何供应,更可虑的是宋义在路上待一个半月,此时已12月,离秦军围巨鹿有三个月,巨鹿将随时为秦军破。
其四:盟友的畏战,保存实力
虽然各路诸侯援军都知道天下之势在此一举,但是由于兵少将寡,其心各异,谁都不愿意把自己陪进去。所以想指望诸侯援军,帮助自己比登天还难。
以上四个条件可以说局势险恶到极点,以少量杂牌军快速击败几倍于己的精锐,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是天才就是天才,天才就是要打破常规,天才就是要从不可能中创造奇迹。
五: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天才不愧是天才,项羽立刻就发现秦军的弱点——秦军布局是王离军围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边,一边筑甬道输之粟一边随时对救助巨鹿的援军打击,这只军队像两只虎钳,牢牢的盯死猎物。而弱点就在两钳之间的心脏。项羽要直接实施黑虎掏心战略,只有切断两只虎钳的联系,集中力量功其一只才可以有希望获胜。
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让秦军露出破绽。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带上自己的两万人马渡河进攻秦军甬道。英布,蒲将军不负所望,战斗击败看守甬道的秦军。从这场小胜利,项羽看到秦军的问题所在——甬道虚弱,而章邯军疲惫不堪,决定抓住时机全军进攻秦军,这个时候陈余又派人向项羽请战,项羽同意了。正好让陈余做出救赵的姿态吸引王离军的注意。
项羽带着剩余的主力部队,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后,项羽发表即兴煽动演讲鼓舞士气,随后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权谋手段以及大无畏的决断力,首先项羽带着一只杂牌军,军队派系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项羽又是第一次指挥他们,很难指挥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充分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栓成一根绳,只有一起向前冲打败秦军才有活路。在项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战欲望高涨!后世研究者仅仅看到破釜沉舟后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视了前者的重大意义。项羽还命人打破作饭的锅,每人只带三天干粮。项羽不但要以劣势兵力击败秦军,还要用三天时间击败秦军!如果三天之内不能灭掉秦军夺取粮草,就算击败秦军还是一个死字!项羽莫非疯了?
我们现在研究才发现项羽的眼光老辣就战略高明,巨鹿战的关键就是一个快字,不能激发将士快速求战的欲望,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秦军,还是一个死字!章邯军和王离军互相犄角,打援兼顾,兵力上极大劣势的项羽军,如果想灭两只,那是天方夜谈。而如今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阵势布局给了可趁之机,正是灭王离军的好时候。但是秦军不傻,章邯军虎视耽耽就是趁你攻王离而前后夹击,但是章邯的援军也不是毫无破绽,派兵保护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两军之犄角的空隙,大胆的玩一场刀尖上跳舞,在秦军眼皮底下火中取粟,在如此短的距离玩一场真正的运动战。所以必须要快,快到秦军主帅完全没有意识过来,快到秦军没有时间部署,快到秦军来不及配合,快到秦军反映过来已经全军覆灭。但是古今中外谁敢这样玩?谁敢在精锐秦军眼皮底下各个击破?只有项羽敢玩,玩的就是心跳!
项羽主力开始进攻,项羽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王离军的粮草。章邯听到消息后,立刻带军援救甬道,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章邯没有料到项羽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由于英布军前期的骚扰战的迷惑,章邯还以为项羽又在玩断粮游戏,搞搞破坏然后跑人(谁又能想到项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连阵型都没有布置好就带军救援。这次项羽玩真格的,有心算无心,决战对救援,胜负可想而知!史记张耳陈余传:“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章邯遭遇大败,准备休整后再战。此时项羽击退章邯军后,立刻马不停蹄杀向毫无准备的王离军。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这几天在防备陈余的虚张声势,突然听闻项羽领军杀来,大吃一惊。由于此刻阵型松散,只好命大将苏角仓促迎战。此时项羽早作好战术部署,对松散的秦军实行穿插,分割,包围,而项羽亲自带兵直攻秦军指挥中枢。史记中做了精彩的艺术描写:“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这里太史公用了艺术化的描写,实际是项羽把秦军分割,独立后,项羽杀苏角,擒王离,九战九胜。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诸侯包围秦军,巨鹿城的赵军里应外合,全歼王离军,王离的大将涉间绝望放火自杀。曾经灭六国击败匈奴的雄师,就这样风消云散了!
六:收服章邯
灭掉王离军,救赵成功后,战争并没有结束,章邯军还有20多万人退居棘原,此时怀王命项羽回师。但是项羽另有大志!项羽要摆脱怀王灭秦称霸天下,此时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项羽开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诸侯联军,再要收服章邯!
做好这些项羽煞费心机,项羽先把章邯军牢牢压制在自己手中却不强攻,利用章邯的威胁一面统帅整合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买诸侯,恩威并用,双管齐下,把诸侯联军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章邯在王离兵败后,受到极大的压力,一直求战,希望用胜利来回应秦庭。但是局势的主动权掌握在项羽的手中,项羽此时表现耐性十足,屡屡击败章邯却不决战,只是一点点磨,而章邯此时战不胜退不得。这样对峙6个月,已经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屡屡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派亲信司马欣到咸阳打探消息。赵高派人捉拿司马欣,司马欣从小路逃回。此时陈余给章邯写信讲明利害,让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有些意动,却不甘心,一面派人谈约,一面准备在战。但是章邯的小动作都被项羽看在眼中,为了彻底收服章邯,项羽决定打怕他!
项羽命蒲将军迅速到漳南击破章邯军,自己带大军再败章邯军。章邯无计可使,只好投降。秦朝的最后一只军队宣告覆灭。
后记:奇迹总出现在打破常规却合情合理中
七:分封诸侯
姓名 熊 心 项 羽 刘 邦 章 邯 司马欣 董 翳 魏 豹
原有地位 楚 王 鲁 公 沛 公 秦 降 将 秦 降 将 秦 降 将 魏 王
新封王号 义 帝 西楚霸王 汉 王 雍 王 塞 王 翟 王 西 魏 王
国都 郴县(今湖南郴县)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郑(今陕西汉中)废丘(今陕西兴平南)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申 阳 韩 成
张耳部将 韩 王
河 南 王 韩 王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阳翟(今河南禹县)
司马昂
赵 将
殷 王
朝歌(今河南淇县)
赵 歇
赵 王
代 王
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张 耳
赵 相
常 山 王
襄国(今河北邢台)
英 布(黥布)
项羽部将
九 江 王
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吴 芮
楚 将
衡 山 王
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共 敖
楚 柱 国
临 江 王
江陵(今湖北江陵)
韩 广
燕 王
辽 东 王
无终(今河北蓟县)
臧 荼
燕 将
燕 王
蓟县(今医院接受手术。2月18日,先生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先生自知不起,由夫人扶腕,在《孙中山国事遗嘱》、《孙中山致苏联遗书》上签字。最终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医院,享年58岁,孙中山临终时同意汪兆铭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 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弥留之际,孙中山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他在三份遗嘱上签署。今日中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他当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孙中山过去一再推迟为遗嘱签字,此时在宋庆龄附助下,在三个遗嘱文件上签名。
遗书
1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2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3 致苏联遗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思想精神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兄弟(我)所独创”(孙文语)。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税收思想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经济纲领之一。他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在革命政权建立后,令地主自报地价,國家向其抽1%的地价税,“并于必要时报价收买之”,以后土地增值部分则全部收归国有。他认为,征收地价税还可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私人永远不纳税,但收租一项,已成为地球最富之国”,“把几千年捐输的弊政永远断绝”。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对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于晚年提出了“耕者有其四”的口号。孙中山主张通过征收直接税节制私人资本,同时大力发展國家资本,建立一种“國家社会主义”。征收直接税,就是采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改变國家财源主要取之于农民和商人的旧税法。孙中山还主张轻税促商,促进货畅其流。他对清末厘金税的弊政深恶痛绝从为厘金“处处敛征,节节阻滞,商贾为之裹足,负贩从而怨嗟。如此而欲百货畅其流,岂不难乎?”他指出“只有轻税保商,财源自足”。
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先生名言
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功过评价
历史人物的出现使我们能从中学到经验,知识,小之而言,可为我们分辨是非,大之而言,可为國家的发展指明出路,所以对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片面的方法去分辨,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就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全面的,如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评价。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在涉及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具体史实时,由于人们所持的视角和论旨的不尽相同,却出现了种种歧义。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说成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大失误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缺乏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的指导思想、缺乏先进的建党理论、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认作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等等。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客观上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这是中国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外国干涉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国若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将严重损害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从这个角度看,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重要意义和贡献。)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皇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庭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是“反动”的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在丰富多彩的孙中山历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间,有一种史说或史论,在评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命题时,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孙中山及革命党领导人物“缺乏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没有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缺乏先进的建党路线,没有用远大理想武装革命党人的头脑;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没有建立起一支统一指挥的革命军队”之历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开孙中山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用后代人的视角去俯视前代人的史实,此类评说似乎理正言顺无可挑剔;然而,须知,时处清末民初,马列主义未入国门,孙中山远渡重洋游历英、美、日本诸国,接受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从事和领导的革命事业只能归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后人所持有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自然会有不同之处,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与孙中山领导的“起共和而终帝制” 的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结果也存在差距。于是乎,这种以后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败、以今人的觉悟去审视古人的意识所得出的所谓“孙中山的历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楼阁式的高谈阔论,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何况,伟哉孙中山,到了晚年,从军阀割据残民误国、帝国主义侵略有进无退、武装起义屡遭失利、共和大业日暮途穷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脱身而出,慷慨接受马列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新潮思想的洗涤,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主张国共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黄埔军校,重新培育革命队伍,在思想上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转变,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为毛泽东式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便是“历史局限性”一说并不恰当的历史明证。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这也是历史的不争事实。
1940年(民国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历史课本则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悬挂一幅巨大的孙中山先生画像,可见中山先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趣闻轶事
据唐德刚表示: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接到电报的孙中山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今译丹佛)友人卢瑞连开的餐馆中当“企台”,端盘子。(《晚清七十年(5)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孙文喜欢下象棋,但棋艺不精:“中山毕生不嗜烟酒,读书之余,间与人下象棋,然习之不精,好取攻势而懈于防守,故易为敌所乘,余与胡汉民何香凝等皆尝胜之。外国纸牌尤非其所好,然颇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广东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横滨时,每与陈四姑(名香菱)、张能之夫妇玩之。”
过去国民党宣传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并且在学成绩满分,第一名毕业,由教务长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颁发毕业证书。但事实上当年的毕业生只有二位,孙氏及江英华。香港西医书院在当时是一个未获立案的学校,未能获得香港当局的承认,必然无法取得香港的行医执照。
纪念场所
1 中山陵简介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博爱”两字正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再进为碑亭,一块高8.1米、宽4米的巨碑上刻着由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手书的“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24个鎏金大字。字为颜体,遒劲有力。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但当大家走完这段长距离陡峻的石阶以后,一定会悟出《总理遗嘱》中有关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华表乃为柱状标识物,标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
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
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
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景色优美,建筑壮丽雄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孙中山碑之铭并序 简介
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报》阳光副刊刊出了原载《天有霓裳》由刘小烽撰写的“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之铭并序”一文,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关注。该文全篇1866字,正好与孙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称一绝。文章立意独到,气势磅礴。篇幅短小,而孙中山生平大事却无一遗漏。而且文中佳句极多,有许多经典性的佳句。譬如:文章开头先追本溯源,介绍孙中山革命所处国度的历史人文背景,作者写道:“嗟呼!天地之间,物各有本,百川汇海,流各有源,华夏兴起于炎黄,礼仪鼎盛自孔孟,此为邦国万代之统绪也。昔在夏商,汤武革命,所以穷宇宙通变之理,顺造化日新之德,此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如此写法,上下天地,前后古今,使人顿时肃然起敬,于无形中烘托提高了孙中山革命的历史地位。譬如:在讲列强瓜分的危险时,作者写道:“四万万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在讲孙中山逝世时,作者写道:“先生之死,使國家顿失脊梁,使革命顿失指导,万姓失怙,从此飘摇,草木挟悲风以哀号,天地共凄雨而涕下,举国伤痛,山河失色,四海内外,普天之下,凡我华人,无一不掩泪而泣者也。”如此气韵,堪称神来之笔,使读者顿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
2 中山纪念堂简介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这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气势恢宏。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房米,高52米,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至1988年曾七次拨出专款对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从80年代初向游人开放以来,它更是成了广州主要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外人士喜爱的参观游览胜地。
3 上海宋庆龄故居
孙中山先生夫人宋庆龄女士
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长期生活的地方和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主楼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1948年国民政府将此宅院拨归宋庆龄居住。1949年宋庆龄在这里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建国的大政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曾在这里进行各种国务活动,经常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积极促进中外交往,维护国际正义。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对外开放,供后人瞻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孙中山行馆
张自忠路23号,旧时的门牌据分析可能是铁狮子胡同5号,后曾改为地安门东大街23号。孙中山行馆原为时任外交总长顾维钧的住宅。1924年,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扶病进京,共商国是。段祺瑞执政府将顾维钧在铁狮子胡同的住宅作为孙中山在北京的行馆。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馆中住了不足一个月便撒手人寰。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治丧委员会决定在铁狮子胡同孙中山居室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该室为内外套间,室内陈设简朴。外间西墙上镶着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方悬挂孙中山遗像,遗像右边镜框里为《总理遗嘱》,左边镜框里为《致苏联书》,靠墙的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孙中山行馆于1984年5月24日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国父纪念馆
位于台北市文第士街,环球酒店侧,是一幢回教色彩的建筑物。孙中山先生于1918年出资兴建此寓所,作为其家人的住所,其后再加修建。至1932年,国父之子哲生奉养母亲慕贞女士于此。之后慕贞女士仙逝,故居才于1958年易名为“国父纪念馆”。
中山先生书赠宋庆龄的页册
国父纪念馆保持原貌,馆内陈设均为孙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时所用的文物家具及在澳门行医时所用的物品。
馆侧是孙先生生前喜欢坐立的花园,现矗立着一尊国父的全身铜像及“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以供游人瞻仰。
6北京中山公园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园为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1988年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公园的主体建筑为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改名中山堂。
先生年表
革命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
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
《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1898年 拜会康、梁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首义
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宣誓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辞临时大总统职
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1913年 宋教仁被刺
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
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
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8年 《建国方略 心理建设》付梓
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建国方略 物质建设》付梓
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
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
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
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
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
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筹办黄埔军校
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草案》
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发表《入京宣言》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家
1866年 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幼名帝象。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
父孙达成,母杨氏,兄孙眉
1877年 兄孙眉回乡完婚,9月,再返夏威夷创业
1884年 与卢慕贞夫人结婚
1888年 父孙达成逝世
1891年 初识陈粹芬夫人
子孙科生于翠亨村
1894年 长女孙娫(瑗)出生
1896年 次女孙婉(琬)出生
1902年 与大月薰结婚(存疑)
1906年 宫川富美子出生(存疑)
1910年 母亲杨氏逝世
1912年 陈粹芬夫人离开
1913年 长女孙娫(瑗)病逝于澳门
1914年 陈粹芬收养孙容
1915年 兄孙眉逝世
与卢慕贞夫人协议离婚
与宋庆龄夫人结婚
1925年 中山先生逝世
1952年 卢慕贞夫人逝世
1958年 孙容病逝
1960年 陈粹芬夫人逝世
1973年 子孙科逝世
1979年 次女孙婉逝世
1981年 宋庆龄夫人逝世
研究孙中山的专著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 h1ttp://humanities.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69/c0孙中山纪念网 h1ttp://sunzhongshan.memsky.com
史扶邻著,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吴志华,《孙中山被囚域多利监狱?》,《明报》2004年10月27日世纪版d4版。
《孙中山奉安大典》(主编徐友春吴志明华文出版社)
《民国人物大辞典》(主编徐友春河北人民出版社)
《民国北平历史》(赵庚奇著)
《北京文物百科全书》(京华出版社)
《顾维钧的谈判术》(作者陈仿载《羊城晚报》)
《燕都丛考》(陈宗蕃编著北京古籍出版社)
陈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报》2001年8月18日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台北:远流,1998年,isbn 9573235153
唐柏桥,百年民运回顾与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先生的书法艺术
孙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从字法字构看,颜字的宽博与厚重仍依稀可见,但已作为一种风格转换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强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潜移默化中服从于行书作品的整体风格。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处。比如周恩来、蔡元培、梁启超、郭沫若、王国维、鲁迅等名家的作品,都在一个“文化”层面上,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其中,有追摹晋韵、唐法的,也有追摹宋、元、明、清风格的,有以篆书为风格支撑的,也有以汉碑为风格支撑的。孙中山即是以唐法与北碑作为自己作品的风格依据,来构筑自己书法艺术家园的。于一代伟人孙中山而言,或许是一种自觉,抑或是一种不自觉,不管怎样,其作品其精神都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上的借鉴。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这从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参考资料:
- 1.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 h1ttp://humanities.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69/c0
- 2.孙中山纪念网 h1ttp://sunzhongshan.memsky.com
- 3.博宝网艺术名人h1ttp://artist.artxun.com/s/14-13180
- 4.史扶邻著,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 5.吴志华,《孙中山被囚域多利监狱?》,《明报》2004年10月27日世纪版d4版。
- 6.《孙中山奉安大典》(主编徐友春吴志明华文出版社)
- 7.《民国人物大辞典》(主编徐友春河北人民出版社)
- 8.《民国北平历史》(赵庚奇著)
- 9.《北京文物百科全书》(京华出版社)
- 10.《顾维钧的谈判术》(作者陈仿载《羊城晚报》)
- 11.《燕都丛考》(陈宗蕃编著北京古籍出版社)
- 12.陈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报》2001年8月18日
- 13.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台北:远流,1998年,isbn 9573235153
- 14.唐柏桥,百年民运回顾与反思
- 1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6.参见《辞海》、《孙中山传》等。
- 2.孙中山纪念网 h1ttp://sunzhongshan.mem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