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墨迹--题词
1951年4月3日,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任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题词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京剧外,还有许多地方剧种,每一个地方剧种又有许多传统剧目,还有众多的风格流派。
“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无论在繁华都市的大剧院,还是在偏远乡村的土戏台;无论是专业演员,还是客串的票友……一幕幕戏里演绎着千百年来的忠奸善恶,表达的却是台下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到二十世纪初期,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优秀剧种濒于灭绝,有些传统剧目急待抢救。不改革,戏曲就不能发展,就不能新生。
早在四十年代,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就曾排演过新编历史戏《逼上梁山》,毛泽东热情地赞扬说,“旧剧开了新生面”。
1950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总结戏曲改革的成绩和问题。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与会代表,政务院根据会议的讨论,制订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在这次会议上,发生了京剧和地方戏谁为主的争论。毛泽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又结合了他1942年在延安提出的“推陈出新”,形成了戏曲改革“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在筹备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时,戏曲工作者让毛泽东题词,毛泽东就把这八个字题赠给中国戏曲研究院。
在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全国的戏曲改革工作成绩显著。一大批新编和改编的剧目,在舞台上亮相争辉。
浙江昆剧团推出新编剧目《十五贯》。毛泽东、周恩来先后观看演出。周恩来说:《十五贯》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句话,也成为增强人们对戏曲改革信心的一句名言。其它剧种也相继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针,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