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80酷酷网    80kuku.com

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五脏六腑功能祥解:

五脏之心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外应胸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五脏之肺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1.肺主气:①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②肺主呼吸之气。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血证论‘肿胀》)。

3.肺朝百脉:全身血脉均汇总流经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呼吸交换,因此说肺朝百脉。

4.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故称娇脏。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在志为悲忧。

肺在液为涕。

肺与秋气相通应。

肺外应大腹。“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五脏之脾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

脾的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脾气维持脏器的相对位置。2、脾喜燥恶湿。,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脾在窍为口。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与长夏相通应。

脾外应小腹。“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五脏之肝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3)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类经,脏象类》)。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

(6)调节性与生殖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2.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①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腾太过,而且还可以导致出血。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于是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

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2、肝为刚脏。

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在窍为目。

肝在志为怒。

肝在液为泪。

肝与春气相通应。

肝外应两胁。“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五脏之肾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

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精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①促进生殖繁衍: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发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总之,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主生殖”之说。根据这一理论,固肾保精便成为治疗性与生殖机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③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血虚常用补益精髓之法。 ④抵御外邪侵袭:肾精具有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冯氏锦囊秘录》)。精充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力强,邪不易侵。反之,精亏则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

2.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3.肾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医碥·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卷之二》)。

肾的生理特性:肾主闭藏:封藏,亦曰闭藏,固密储藏,封固闭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

肾与形、窍、志等的关系:

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

肾与冬气相通应。

肾外应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六腑

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

其主要功能为:

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

胃的主要功能为: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

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小肠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

大肠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大小肠,膀胱,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三焦的具体功能为: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五脏之间关系

五行相生

中医入门必须理解的五脏六腑功能特点!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