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国外,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近20年来一直在不懈努力的目标。而在挺进海外的进程中,又可以分为两股势力——其一是面向第三世界新兴市场的中低端车型们,主要以自主品牌为主,以性价比为竞争中的首要优势。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在俄罗斯、巴西、北非和中东等关键地区遭遇经济不稳定后,“中国造”汽车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已逐渐减少。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凭借更好的技术和新一代的产品,正在重新定位,以欧洲和一些主要新兴市场为目标,向海外扩张。
而另一股势力,则更为高瞻远瞩,它们的视野直接瞄准了最苛刻的欧洲和北美市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中国造”汽车送往全球市场的沃尔沃,甚至像S90这样的全球销售的车型都是生产自其在中国的工厂,沃尔沃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由中国人拥有的豪华汽车品牌。
就在昨天,由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生产的沃尔沃XC60,于当地时间7月4日正式通过“长安号”中欧班列运抵比利时根特港接驳枢纽。此次首批出口欧洲的XC60包括T6及T8插电混动车型,将被销往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等25个欧洲国家。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出口欧美市场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中国所生产的车型迄今已经出口至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率近40%。
本列“长安号”中欧班列首次创新性地采用了“集装箱 笼车”的混合运输方案,能有效增加单列火车的装载数量,提高班列运输效率,降低进出口整车的国际铁路联运综合成本。它于6月17日从西安出发,经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于7月2日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完成集装箱到滚装笼车的切换,随后再经德国进入比利时境内,最终到达根特,共跨越9783公里,历时18天。
此次“长安号”中欧班列抵达根特后,还将把沃尔沃汽车瑞典图斯兰达工厂生产的XC90车型及比利时根特工厂生产的V系列旅行车以同样的混合运输方式带回中国。至此,沃尔沃汽车实现了中国与欧洲两大本土市场之间整车进出口运输的互通闭环。
“中国制造,全球品质”——沃尔沃是认真的
沃尔沃汽车拥有横跨欧洲、亚洲和北美三大本土市场的全球制造布局,而中国制造是沃尔沃汽车全球制造版图的战略核心之一。
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沃尔沃汽车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从中国向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出口豪华汽车的制造商。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制造基地在规划、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严格秉承沃尔沃汽车生产制造系统(VCMS),遵循沃尔沃汽车全球统一采购、制造、技术和品质标准,拥有精准的规范化生产流程,世界一流的工艺技术以及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充分体现了沃尔沃汽车“中国制造 全球品质”的承诺和实力。
2015年6月,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生产的S60 Inscription成功出口美国市场,率先将中国制造的豪华汽车出口发达国家市场。2017年4月,来自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的S90豪华轿车开始出口美欧市场。如今,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生产的XC60又首次通过“长安号”中欧班列销往英国及欧盟国家。作为全球制造布局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沃尔沃汽车中国制造基地可以迅速响应全球市场需求,服务全球市场,并已得到广泛的市场认可。
沃尔沃汽车积极扩大欧亚大陆铁路运输的应用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表示:“作为中国第一家通过欧亚大陆铁路运输整车的汽车制造企业,沃尔沃汽车积极利用横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欧班列,进一步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本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灵活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即将出口的沃尔沃XC60在成都工厂整装待发
面对全球市场日益增长的产能和交付需求,沃尔沃汽车积极扩大欧亚大陆铁路运输的应用,从而降低产品的静置时间与成本、减轻工厂的库存压力,也能让产品更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利用铁路运输,我们向终端消费者交付成品车的速度比传统的海运快了50%,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沃尔沃汽车亚太区物流副总裁David Pansinger表示:“铁路运输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更符合沃尔沃汽车所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铁路受天气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也较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成品车完美交付到客户手中。”
自从2017年沃尔沃汽车启用中欧班列将S90出口到欧洲以来,仅2019年上半年,沃尔沃汽车通过中欧班列铁路运输的出口量已达到出口总量的26.4%。
可以说,“长安号”中欧班列帮助沃尔沃汽车实现全球物流体系的优化整合,使“沃尔沃汽车全球产业集群”发挥出更好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和欧洲两大市场,并进一步成为国际合作中互利共赢的典范,为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作出贡献。
中国制造的“沃尔沃”汽车,不仅仅在帮助中国赚取外汇这么简单。当它们真正走进欧美老百姓的生活,势必将再一次提升“中国制造”在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这不仅将有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更有利于中国品牌未来的扬帆出海。从这一角度来说,沃尔沃的这一举动,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
我们期待着,未来有更多的“中国造”汽车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