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
——《中国共产党简史》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云贵高原东北部,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处于成渝一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
“遵义”一名始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取义《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春秋时期,先后或分别属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属夜郎国。西汉元光五年(前130),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元鼎六年(前111),置牂柯郡。唐贞观十三年(639),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唐贞观十六年(642),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置遵义军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1913年,废府存县,属黔中道。1937年,为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地。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蔡亮整理)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