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是哪里(青冈县在哪里)

80酷酷网    80kuku.com

自嘲

编者按:青冈古代史原来是空白,近些年笔者从史料中发现了记载,解决了东北史数端悬案。例如生女真节度使治所和貘国王府在哪里?“率土之滨”是指哪里?人们寻找百年的“乌古迪烈统军司”治所又在哪里?这些问题笔者都根据《二十四史·金史》的记载,写出了详实的考证文章,无虚构。此项研究得到了原黑龙江省文化厅贾宏图厅长的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特别声明:本栏目所有文章为独家版权,只能阅读,不可它用。

二、通肯河畔即是《诗经》所言“率土之滨”

青冈县古代史(2) 通肯河畔即是《诗经》所言“率土之滨”2800字

通肯河古代叫“帅水或率河”(1979年版范文澜编《中国通史》第六册第481页)。《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翻译《诗经》的权威是余冠英先生,他的译文是:“普天之下,哪一处不是王土。四海之内,谁不是王的臣仆。”

这个译文把“率土之滨”翻译为“四海之内”,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这里的“率”意思应为“率河”。滨是水边的陆地,没有水,哪来的滨呢?

通肯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麓,流经黑龙江省北安、海伦、拜泉、明水、望奎,最后到青冈县昌盛乡入呼兰河,全长378公里。

《诗经》创作于周朝,那时的人们知道“率河(通肯河)”吗? 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舜、禹时代,生活于北方的肃慎族(亦作息慎、稷慎)等东北各民族,已与中原有了密切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众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地区夷族即有肃慎。

周武王时,肃慎人进贡“楛矢石砮”。周成王时,肃慎使者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康王时,肃慎又至。周朝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肃慎人臣服周朝是有文献记载的。

《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国语?鲁语下》里说:春秋战国时,孔子周游,来到陈国(河南淮阳)住三年。一天,在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鹰,被楛矢石砮射中。箭有一尺长左右。陈惠公不明白这鹰和箭的来处,就派人送到孔子那请教。孔子说这鹰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身上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先前周武王打败殷商一统天下后,通告边远的夷蛮各部落以当地名优物作为贡品朝献,以表示永世臣服。北方肃慎国将楛矢石砮作为贡品。武王要使周王朝的恩惠泽遍天下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在楛矢石砮上刻字为"肃慎氏之贡矢",就赐给了陈国。

陈惠王当即就派人去祖庙查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子装着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楛矢石砮。实际上历代帝王都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及其生活的北方广大区域。

《诗经.小雅》是周朝宫廷乐歌,多为朝廷官员所作。当时各部落藩国入朝,实际上是向周天子诉职。不但是带礼品,还要把自己领地的山川地貌、物产、人口、官员等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生活各方面情况作全面汇报,并请求周王的指示,这才是主要内容。这在春秋战国史志中随处可见,所谓“进贡”只是百姓的说法。所以说大周朝廷官员对所属诸侯部落的情况都是了解的,对378公里长的率河(通肯河)当然知道。在大金国地图上(1979年版《中国通史》第六册254页,附图2),从小兴安岭西南麓一条河流向南一直注入松花江,清楚的标着“率.督畔窟之地”六字,正是通肯河的位置。《诗经.北山》的作者就是周朝的一个公职人员。

按照春秋战国时北方的交通条件,向远在西周都城西安镐京去进贡,要爬山涉水几千里,乘车乘船,需要巨大人力物力支持,非一个强大部族而不能为。

肃慎族到汉魏时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其后女真到满族,一脉相承。在通肯河畔留有诸多古代遗迹。从大金国首都黑龙江阿城皇城寨往北,沿松花江、呼兰河、泥河、通肯河流域的呼兰、巴彦、兰西、青冈、海伦、望奎、克东等地,古代遗迹有乌雅村、裕辛古城、团山子、女儿城、锄头城子、簸拉火烧、郝家城子、小城子、水头、老虎城(通江古城)、乃彦故城、克东蒲峪路等众多古城遗址。但比较起来,青冈县通泉村古城遗址规模最大。它方圆10华里,大于克东县蒲峪路故城遗址,也大于依兰五国头城遗址,在黑龙江省195处金代古城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阿城大金国皇都金上京,通肯河畔是女真族的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出土有春秋时代的刀形货币、大量古代布纹瓦片、铜鼎、军用铁锅、铡刀、铁锹、剑戟、弩矢、铜钱、铁器、缸、罐、瓮、灰陶、石棺、墓道及石桌石羊等文物。

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通泉村古城遗址还有五处大夯土台基遗存,城西北角还有角楼残迹。这些在青冈县文物管理所是有实物和照片保存的。

这些遗址也充分证明中国东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并且开拓了广大的祖国疆域,为中国版图的确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金史卷一百二十卷,列传第五十八.世戚》载:“唐括德温,本名阿里,上京帅水人也。父挞懒(完颜昌),尚(娶)康宗女...”。

1094年,金肃宗去世,盈歌接班继大辽封女真节度使,即金穆宗。他的儿子挞懒(完颜昌)与康宗之女完婚,于率(帅)河边生子阿里(唐括德温)、斡带和乌达补,生女名曷罗哂。

这样青冈通泉村故城在1094年就应该是当时女真节度使治所,是当时松嫩平原上的最大城市。这么一座方圆十华里,数万人口的都市,当然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定有它的发展历程。这里应该是古代肃慎人,后称秽貘人集中居住的主要地区。到西周去朝贡的使者,就应该是从这里出发的。2016年,在这里发现了只有西周和春秋时期才流通的布币和刀形货币,为通肯河畔就是《诗经》中所说的“率土之滨”直接提供了物证!如果此事能被证实,对整个东北史亦将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译成:“从南到北至率河之滨的官民,都是国王的臣下。”才符合诗的原意。

笔者认为《诗经》中以往的译文值得商榷的至少还有以下几处:

1、《诗经.国风.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余冠英先生译文:“泉水汩汩向前流,流于滔滔淇水中。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

此处的“毖”是“泌”的通假字,应指河南省春秋时陈国的泌邱泉,因为那是诗作者的所在地。所以“毖”的意思不是“水流的样子”,下文中的“淇”为淇水。下文中的“泲”也是地名,河南省的浚县,“祢”也都是卫国的地名。

所以“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应译为:“泌邱泉水啊,也流入淇水故乡。梦里萦绕祖国,没一日不思量。”

《诗经.陈风.衡门》里“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中的“泌”也是指陈国的这个泌邱泉。

2、 《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余冠英先生译文:

“漫漫水溢两岸流,倾注大海去不休。”

宋朝人王应麟考证《沔水》一诗,认为作者就是周宣王。宣王本来于乱世继位,后期又穷兵黩武,干涉鲁国内政,乱杀无辜,引起国家动荡。大夫杜伯遭陷害被杀,他的儿子隰叔逃亡到晋国。宣王因此事写了《沔水》一诗,描写了国家的动荡,政事日非,谣言四起。表达了对国家的担扰,和对国人的告诫。文中水流鸟飞,或许就是写得杜伯的儿子逃奔晋国,或泛指国乱时人民的离国出走。对违法分子为非作歹而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的当然是当政者了。

西周的国都是镐京,在今陕西西安。沔水就在陕西省西南部,东流汇合汉江入长江,最后注入大海。所以“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中“沔”应指沔水,而非“水流浩荡”之意。再看下文:“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其”是代词,当然指代名词沔水,而不能是“水涨满的样子”。

3、《诗经.王风.扬水》和《诗经.唐风.扬水》中的“扬水”,经考证也都指的是河名地名,并非余先生所译的“河水缓缓或汩汩流淌”之意。

以上四处关于《诗经》的翻译,敬请《诗经》爱好者及专家学者指正。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