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
关于国博馆藏
“中华第一龙”的小故事
↓↓↓
玉龙概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中,有一件玉龙非常引人注目。它高达26厘米,约有一张A4纸那么大,为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型最大的一件,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它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观众在“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中参观玉龙(摄影:庞道琼)
这件玉龙出土于1971年春,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社员在村北山岗造林时,从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处挖掘出来的。三星他拉村在赤峰市以北百余公里、翁牛特旗所在地乌丹镇西北约10公里处。村北群山环绕,山南是一片开阔平缓的丘陵地,玉龙就出土在山南的半山坡上。在玉龙出土范围内,还采集到了属于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片和压印“之”字形篦纹陶片等遗物,这里当是一处面积较大的红山文化遗址。

内蒙古翁牛特旗的“中华第一龙”雕塑
身世之谜
这件玉龙在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它的年代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
1984年,孙守道先生最先将它确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他通过对比商代、二里头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龙的形象,确认玉龙早于这些时代。例如拿商代玉龙对比的话,商玉龙多有角有耳,而此玉龙无角无耳;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而此玉龙口闭吻长,似猪。等等。

妇好墓玉龙之一(图源: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

国博馆藏玉龙线图(图源: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
其次,从工艺上讲,这件玉龙也显得较为原始。如夏商玉器的穿孔已多用管钻,而此玉龙背部之孔是对穿桯(tīng)钻而成,与新石器时代那种环形或有孔石器的穿孔并无二致。另外,它的打磨抛光程度也略逊于夏商同类作品。
这里解释一下桯钻与管钻。大致来说,桯钻是用一根带尖头的实心棍棒来直接钻,其材料有硬木、长条石核或者动物骨角等;管钻是用竹、骨等管状物来打孔处来回旋转,同时不断向槽内加水添沙,用管带动坚硬的沙粒磨擦而钻成圆孔。管钻出现较晚,桯钻出现较早。

左图为管钻示意,右图为桯钻示意
按孙守道先生的观点,这种兽形玉-龙形玉的演变示意如下:

(图源: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
数十年过去了,也有学者对这件玉龙的时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认为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学术研究永无止境,相信随着新的考古材料不断发现,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
何以为龙
大家逛博物馆,会发现新时期时代的动物造型玉器有很多,如果用后世眼光打量,即凡是杂糅了动物特征的形象都是“龙”,那“龙”的范围也太宽了。孙机先生提出了一种看法:应当以甲骨文“龙”字形象为依据,看相关文物是否与其相似,再来评判是不是“龙”。
在甲骨文中,“龙”的写法之一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这个字的特点是前有大头,后部为几乎蜷曲成环形的短躯。可以说,凡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形象即龙。例如:

红山文化的蜷体玉龙(图源:孙机《蜷体玉龙》)
孙机先生认为这一类文物都是龙的造型。因此,我们将这件文物命名为“玉龙”,应是可信的。
为什么先民会认为龙是这样的形状呢?求之古文献,则远在中华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出现了和蜷体龙相关的记述。《史记索隐》曰:“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蜿见是也。”这个“蜿”在古代指躯体盘旋宛曲之虫,据孙机先生考证为蛴螬(qí cáo)。
古代将多种类似甲虫的昆虫之幼虫都叫蛴螬,但主要指金龟子的幼虫。它生活在土壤中,屈曲如环,头尾几乎碰到一起,正如这件玉龙。《论衡·无形篇》曰:“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蝉的幼虫亦名蛴螬,虽然蝉与金龟子不同,但二者之成长蜕变的生理机制类似。古人一向认为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或许便是观察这类昆虫的生长过程得来的。

1、2为金龟子及幼虫;3、4为豆象及幼虫(图源:孙机《蜷体玉龙》)
孙机先生通过考证,认为“只有蜷体状才是正统的原 始龙纹。”当然,经过后世不断的艺术创作,龙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除了玉器,还出现在了铜器、瓷器、书画、丝织品等多种载体上。可谓长盛不衰。
除了这件玉龙,国博还有许多主体为龙或用龙纹装饰的玉器。快来看看它们都长什么样吧!
新石器·红山文化

卷龙
商

龙形玉玦
战国

玉夔龙形佩
汉

龙纹玉璧
唐

龙首
宋

云龙佩
元

玉坐龙
明

玉龙凤纹执壶
清

鱼龙形花插
快来国博展厅
找找它们都在哪里吧!
图文编辑| 吴二棒
相关展览

名称: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展厅:国家博物馆 北9展厅
展期:2020/10/17启幕,展出中
(更多展览详情以国博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