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东北隅,座落于“华北屋脊”上,最高海拔达3058米。是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基本是高山草甸地形,故名五台。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道场,《清凉山志》这样记载“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热,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很久以前,这里就有清凉山的美称,当盛夏酷暑难耐之时,五台山却是无比清凉,平均气温只有23℃左右,是绝佳的避暑胜地。
五台山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即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中台翠岩峰(海拔2893米)、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南台锦绣峰(海拔2474米)。
五台山的寺庙非常多,且有黄庙和青庙之分,青庙就是汉传佛教的寺院,黄庙就是藏传佛教的寺院。主要寺庙有五爷庙,殊像寺,塔院寺,大显通寺,菩萨顶,黛螺顶,尊胜寺等。菩萨顶、五爷庙为黄庙。大显通寺、尊胜寺为青庙。在远离藏民聚居区的山西境内有如此规模黄庙的存在是不多见的,这充分印证了五台山香火的兴盛。
其实,五台山香火旺盛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第一,佛教传入时间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第二,文殊菩萨是四大菩萨之首,号称七佛之师。第三,明清二代皇帝比较喜欢朝拜五台山,尤其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二帝朝拜五台山十余次,甚至有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的传说。而清朝皇族信奉的是藏传佛教,所以五台山有那么多黄庙就不足为奇了吧!第四,五爷庙有求必应,名声在外,五爷庙的来历下面会再解释。
到了五台山才知道,朝拜五台山分为大朝台、小朝台和方便朝台共三种。
所谓大朝台就是要步行朝拜五台山五座台顶,只有非常虔诚且有毅力的人才能做这样的功德。小朝台是指朝拜台内五峰之一黛螺顶上的五方文殊,民间有“不朝黛螺顶,等于只朝了半座山。”的说法。而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爬山不便者,就在显通寺里修了一座五方文殊殿,供奉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以方便人们朝拜,称为“方便朝台”。
其中这个小朝台估计就是因清朝的乾隆皇帝而来, 乾隆想朝拜五方文殊,但由于那时候路况恶劣,条件艰苦,做为大清皇帝没办法做到。为了完成他这个心愿,便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正殿。这样,登黛螺顶等于登五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
峦迥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找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闱黎凝未识真宗。
这首诗刻在大螺顶碑记的背后。
从此以后,游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可以代替朝五个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即便是小朝台,从山下一共也要攀登1080个台阶,因为登黛螺顶可以朝拜五方文殊,是一条求取智慧之路,所以这条台阶就叫“大智路”。
我多少有点强迫症,朝拜五大佛教名山截止2018年9月已经完成了4座,于是心里面总是惦记着最后的压轴五台山。找了几个月同行人,由于从广东去山西五台山路途遥远且不方便,硬是找不到同伴。于是2019年五一假期不想再等的我便一个人匆匆出发了。
4月30日下午约5点,我便到达了五台山脚下的怀台镇。找到提前定好的客栈住下,便去镇上吃饭闲逛。
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在五台山,人们把台怀地区称为“台内”,其他地区则称“台外”。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的《游五台山日记》里,记述台怀镇的地理形势时写道:"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怀,此诸台环列之概也。"这样描述台怀镇与五个台项的地理位置是颇贴切的。
台怀镇距东台望海峰十九公里,距西台挂月峰二十二公里,距南台锦绣峰二十八公里,距北台叶斗峰二十公里,距中台翠岩峰十九公里,是登台顶的中心。所以,游五台山必先到台怀,这里是旅游集散中心。
寺院兴衰起起落落,五台山著名寺庙现存47座,台怀镇上(台内)39座,台外8座。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台怀镇上几座寺庙:菩萨顶,黛螺顶,塔院寺,显通寺,罗睺寺,南山寺,殊像寺,五爷庙(万佛阁)等。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在一个区域,甚至只隔个围墙。
5月1日,天气晴朗,正好是国际劳动节,祝天下的劳动者节日快乐!今天的主要活动便是台怀镇内各庙宇上香,同时完成小朝台。
早上5点多,天刚麻麻亮,便按照客栈老板的指点先去五爷庙上香。客栈老板说,要是再晚一点,上香的队伍能排几里。出了客栈才发现,很多住在台怀镇的人都开始出发,大家都很早。到了五爷庙,也就是万佛阁,发现上香的队伍已经排了几百米了。
台怀镇上香火最旺的就是五爷庙,号称“有求必应”,就是北台下来的龙王爷所在的万佛阁。五爷庙创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清代重建,改为黄庙,五龙王殿与文殊殿是其主要建筑。
文殊殿内下层供奉三位大菩萨,骑绿毛狮子的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普贤菩萨,骑朝天吼的观音菩萨。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十厘米大小的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故五爷庙又称万佛阁。
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龙王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而,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
也许正是因为五爷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更亲近群众,更符合急功近利的众生心愿的缘故吧,小小的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
进五爷庙排队磕头,上香火钱,又排队离开,因为人太多不准烧香,听说往年每到节假日,庙内巨大的铁香炉总会被烧化。
拜完五爷,便去五台山庙宇之首的菩萨顶。 台怀镇镇北有一小峰,人称灵鹫峰,亦名菩萨顶。之所以称之为灵鹫峰,是因为它的地理形势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故名。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也称为菩萨顶,也叫真容院或大文殊寺。原为青庙,初建于北魏,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因清代皇族信奉藏传佛教,经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
清康熙年间重建时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破格允许在殿宇上使用黄色,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这在四大佛教名山是绝无仅有的。菩萨顶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康熙朝拜过五次,乾隆朝拜过六次。
菩萨顶著名的大照壁气势宏大,由四柱三门七牌楼组成,为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中匾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
在牌坊往下看,五台山的象征,塔院寺的大白塔清楚可见。
菩萨顶内还有两座乾隆四棱御碑,碑体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文字写了乾隆两次朝五台山的情怀和感受。有有历代清朝皇帝加持,菩萨顶黄庙第一实至名归。
菩萨顶左下方便是广宗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广宗寺最殊胜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所名不虚传的皇家寺院,由明朝两代皇帝明孝宗和明武宗合力建成。大殿以铜瓦覆顶,称为铜瓦铜脊文殊宝殿,明武宗亲赐“广宗”两字,意为要广宏正宗佛法。
据传,清顺治皇帝来五台山来出家,进的就是这所寺院。广宗寺内亦有康熙御笔"云嵋",传为康熙皇帝后来数次上五台山寻父不遇,写下“云嵋”两字,表达了他愁眉不解的心绪。
据说伟人由陕北率队挺进华北途中,曾留宿广宗寺一晚。趁兴抽得一签,一老僧为之解签曰:
八三人君走,四一福齐天。
江南何须居,十将镇边关。
江山本一统,水宫在外边。
何日回归时,总有那一天。
据说其警卫部队八三四一的番号,即跟这四行偈语有关。
从广宗寺下来,便是圆照寺和罗睺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创建于唐代,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
罗睺,也写作“罗睺罗”。据《佛本行集经·罗喉罗因缘品》等佛教经典记载,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在俗时的儿子,后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据说罗睺罗曾在寺中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睺寺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参拜的地方。
罗睺寺最有名的便是开花现佛殿,在大殿里正方形砖台上,装置了木构圆形佛坛,上塑十八罗汉,坛外塑有二十四诸天及四大天王,佛坛正中装置一朵三米多高的八瓣莲花,四尊阿弥陀佛相背他坐花瓣中心。台下装有机关,可操纵花瓣一开一合,四尊佛像时隐时现,伴着花瓣的开合,台上水浪图案和十八罗汉也随之转动,便出现了罗汉过江的情景。
出罗睺寺西门,就到了大显通寺。大显通寺是五台山开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是继洛阳白马寺后中国第二座寺庙。
大显通寺初名大孚灵鹫寺,又称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改名为大显通寺。
大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殿堂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
其中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在这里拜文殊菩萨便是所谓的"方便朝台"了。一般体弱多病,或者年长者便在这里朝拜五方文殊,体力要求最低。
显通寺最有名的便是铜殿了。铜殿是明代万历三十七年,由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僧众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
大显通寺的钟楼同样有名,钟楼在寺东南隅,明天启四年建。钟楼之中保存的铜钟是五台山众寺庙中最大的一口铜钟,称为幽冥钟。钟表面刻佛经一部,字有万余,字体端正,清晰可辨。
显通寺出来,西山坡上方便是三塔寺,三塔寺比较小。该寺原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三座古塔便是明代皇家朝拜后赐赠。
清代贡嘎上师主持黄教寺庙菩萨顶后,又将三塔寺修葺一新,作为自己静修之地,三塔寺便成为五台山黄教道场,并深受康熙、雍正两位皇帝重视。
中间那座是文殊塔,南面为观音塔,北边为普贤塔。这三座塔高均四米有余,塔基呈正方形,粗略看三座塔完全一样,仔细瞧由塔身雕塑佛像可以分辨出来。
三塔寺出来不远便到了塔院寺,因为寺中有五台山著名的舍利大白塔,故称为塔院寺,原是大显通寺的塔院。寺中的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塔身高56米,塔内据说保存有佛骨舍利。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据传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
在大白塔东边,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的砖构文殊发塔,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
离开塔院寺,几百米外便是殊像寺,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经多次重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共为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
接下来就是爬黛螺顶小朝台了。要爬上黛螺顶,据说要登1080级台阶,可消除1080种烦恼。因爬上去朝拜大智文殊菩萨,所以1080级台阶也称作"大智路"。
这点台阶对经常徒步爬山的我来说不算什么,但为了节省时间,我选择坐索道上去再自己走下来。
黛螺顶始名青峰顶,寺宇始建于唐朝,明成化年间重建,初名佛顶庵,因山势状如倒扣大海螺,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寺内的五方文殊殿内供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泥土做成的文殊菩萨,所以拜了黛螺顶也算拜了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是为“小朝台”之称。
黛螺顶离台怀镇垂直高度有400多米,所以在黛螺顶可以清楚俯瞰台怀镇的所有寺院。
早晨不到六点出门,用了一整天,中午也是匆匆一碗素面,一直到晚上七点用时约十三小时,将台怀镇内主要寺院逛了一圈。当然还有很多寺院只是路过了一下,真的要仔细看,需要个三五天,我只是走马观花而已。
赶紧回客栈休息,明天还要大朝台。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餐便去大朝台。所谓大朝台就是上五个台顶去朝拜,走遍山川小路,遇庙就拜,遇塔就右绕,拜过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朝拜五台山是许多佛教信徒的梦想,最虔诚的佛教信徒们往往以徒步甚至三步一叩的方式来完成大朝台,这样至少需要三五天。
我没有那个时间,体力也未必能达到,当然最重要的是或许没有真正佛教信徒的虔诚,所以选择坐车完成大朝台。
坐车朝台的起点为白云寺,标准路线为:白云寺---佛母洞---金灯寺---南台锦绣峰顶普济寺朝拜智慧文殊---金阁寺---莲花禅寺---狮子窝---吉祥寺----西台挂月峰顶法雷寺朝狮子吼文殊---中台翠岩峰顶演教寺朝孺者文殊---万圣澡浴池寺---北台叶斗峰顶灵应寺朝无垢文殊---法云寺---鸿门岩---东台望海峰顶望海寺朝聪明文殊。
时间关系可能有些地方会不停车,但主要地方都会走到,因为我第二天专门坐车大朝台,所以赶的第一趟车,一整天时间充沛。
虽然已经是阳历五月,台怀镇上温度已经比较舒适,但是一走上朝台路才知道其实五台山还在残冬时节。所以一路荒芜,甚至很多地方还有积雪,除了大山之中的豪迈气象,其余并无什么景致可言。
五个台顶的寺庙和台怀镇的寺庙相比,只能用简陋两个字来形容,或者这才是佛法真谛之所在。佛就在此,法就在此,芸芸众生只等你来。
其中中台的演教寺在修建中,看起来几年后或许会有大气象。
下午约五点回到怀台镇,没再停留坐车离开,我还要前往恒山,悬空寺,大同云冈石窟,两天的五台山之旅到此结束。
梦参老和尚在五台山弘法时说:能来五台山,起码修七辈子的福报。佛经里写: 纵然你是百返于兜率天的人,也不如一日去五台山。天上的福报有享受完时,而去五台山,文殊菩萨会加持你成就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
最后总结:
1.由于历代皇族的加持,五台山寺庙格局之高非常罕见,到处都有皇帝的传说和痕迹,五大佛教圣地之首实至名归,无可争议。
2.主要寺院都在台怀镇,如果来烧香拜佛,住台怀镇寺庙都在周围一座挨着一座,很多围墙都是共用的,这在全国才是绝无仅有。
3.这里同时有青庙和黄庙,有和尚也有喇嘛,而且和谐共生,这也是比较少见的。
4.所谓的大朝台就是坐车去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台顶的寺庙都很简陋,一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气温落差非常大,注意穿衣。
5.北台叶斗峰海拔超过3000米,除了冷还有高原反应的感觉。喘不上气来,这让我去到西藏都没有高反的我非常惊讶!不知道什么原因。
6.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云冈石窟都离的不远,可以顺便去转一圈。
7.在山西吃面说吃刀削面会闹笑话,因为所有的面都是刀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