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有多久?
在这个时间里,刘翔可以冲出起跑线8.5米,蜂鸟能够振翅55次,复兴号最快能行驶100米。
甚至,有人能做到一秒钟几十万上下。
但大部分情况下,一秒钟也只够眨一下眼睛。
或者很多下。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时间,是因为表盘上有匀速转动的指针、观看视频时进度条上有不断前进的时间刻度。
可是,在这些能指示时间的东西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把握时间?
“一秒钟”是如何被定义的?
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天文观测。
当太阳“绕”着地球转一圈,我们把这叫做“一天”。
中国人从西周时期就诞生了一套计算方式,把一天划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对应着不同的自然规律。
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时辰以下,基本就只有一个计时单位:刻。
刻的出现,源自于两种工具,一种叫做“铜壶滴漏”,在壶中竖着一支100个刻度的箭,在壶底穿一个小孔,让水从壶底一滴一滴往下漏,一壶滴完刚好过完一天一夜。
这样,一天一夜就有100刻钟。
不过,我们常见的是另一种计时方法,那就是利用日晷,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八份,一份就是一刻钟。这样算下来,一天十二个时辰,就是96刻。
刚好是15分钟为一刻,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刻钟一致。
到了刻度之下,就没有更精确的计算方式了,人们一般用一盏茶、一炷香、一弹指、一刹那来形容时间。
一直到上世纪中期,人们才渐渐开始,能够把握那一刹那的时间。
1955年,世界上第一台铯原子钟诞生。
这为“秒”的定义奠定了基础。
每一个原子都有其独特的振动频率,而人们发现,铯原子最外层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时,总是能够以非常稳定的速度转完一圈,稳定性甚至比地球自转还要高得多。
因此,人们就利用铯原子的特点,制成了第一个原子钟。
把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花费的时间,定义为“一秒钟”。
这个时间刚好是一分钟的60分之一,一小时的3600分之一,一天的86400分之一。
原子钟诞生以来,由于它惊人的精准度,很快就被广泛传播,作为计时工具,影响了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
不过,这时候的原子钟,依然不是最可靠的。
铯原子本身在自然界中没有单质形态,只以盐的形式,分布在少数陆地和海洋中。
它的本质是一种淡金黄色的活泼金属,熔点非常低,如果把它单独暴露在外,很容易被氧化,或者与水激烈反应生成氢气,产生爆炸。
于是对秒的定义过程,又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在1967年,“秒”正式成为全球通用的计时单位。
时间,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但我们的先辈通过对宇宙的观测,和对气象的把握,把抽象的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精细的刻度,让我们能够在岁月的波纹中,感受到每一瞬间的精彩。
再把这些精彩书写进生命的每个角落。
不知道看完之后,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何感触呢?
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