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2B产业揭秘:市场还有多少个孙德良

80酷酷网    80kuku.com

: 网盛科技孙德良创造神话

至今孙德良还清晰地记得12月15日发生的那一幕:“当时让我站上去敲响市钟,我就面向所有人,背对着大屏幕,用力地敲钟敲了很久。我敲钟的手还没有停下来,突然看见面前有人已经跳了起来,我回头一看,股价已经变成了68.10元。

如果说阿里巴巴树立起了中国B2B领域最强大的“垄断神话”,那么网盛科技所制造出的这个数据便是对神话的一次强烈撼动。对于这种撼动,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长尾理论》中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如果对长尾上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开发,那么这些力量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可观的大市场。”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B2B区域内所有的镁光灯都对准了阿里巴巴这样的长尾曲线上的顶端者,却忽略了后面那条细长尾巴上正在发生的悄然质变。直到2006年12月15日国内第一支纯互联网股票的上市,在证明自身力量的同时,也给予了其他行业网站一种额外的力量。人们突然发现,“孙德良”其实并不只有一个,在这条细长的尾巴上有着越来越多的“孙德良”正在寻求飞跃的时机。但这种飞跃也需要经历艰难的蜕变,于是一些铤而走险者也时而闪现。不管怎样,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有更多的“孙德良”实现由尾巴向顶端的飞跃,而这种飞跃的集合也许会在某一天彻底改写中国B2B的发展史。

  这位B2B垄断神话的撼动者对于未来最大的期望是稳妥

  孙德良 激情澎湃走楼梯

  采访当天与孙德良约好的时间是下午两点整,由于没能在楼下找到合适的停车位,记者与摄影师迟到了15分钟。上楼之后,网盛科技的前台秘书将我们领进了总经理办公室,说孙总临时去楼下见位客人,马上就过来。话刚说完,就听见外面走廊上一阵奔跑声,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跑进来说:“实在对不起,我迟到了。”

  45分钟决定命运

  单从外表上看,很难将孙德良与正在互联网上叱诧风云的网盛科技联系在一起。个子不高,身材瘦小,走路喜欢躬着背,戴着一副眼镜。网盛科技的上市似乎并没有给孙德良本人带来多大的影响,照样喝浓茶,照样吃盒饭,生活忙碌却看似平静。

  从2006年底开始,孙德良和网盛科技被无数媒体以“神话”、“奇迹”等传奇词汇大肆推崇,而孙德良之前所不为人知的发家史也遭到媒体的疯狂挖掘。在他看来,自己的整个创业经历其实可以用好几个“幸运”串联起来。

  1997年10月16日那场“幸运”的大雨,让原本想好创建服装网的孙德良意外地看到了同学的一摞化工企业名片,于是他改做了中国化工网;2001年那场“幸运”的与澳大利亚化工企业集团Orica公司的跨国知识产权纠纷案,让中国化工网漂亮地赢得域名的同时,也第一次以成功者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2003年中化集团发起的商标官司,让孙德良在香港上市的计划“幸运”地搁浅,也让他看到了那些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后来的惨痛结局,于是孙德良将目光转向了深圳交易所。

  在有关孙德良的报道中,几乎所有媒体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网盛科技上市的12月15日,于是12.15也成为与网盛科技关系最密切的一组数字。但实际上在孙德良看来,真正与网盛科技命运相连的却是10月31日。“如果没有10月31日的那一次经历,也就不可能出现12月15日68.10元的股价。”

  10月26日,答辩评委组的人通知孙德良5天后过会,也就是代表公司去接受审核。那5天孙德良像高考生一样看了大量的资料,还猜测评委大概会出什么样的问题。就是在这5天里,孙德良在反复地思考同一个问题,这种可怕的思考让他陷入一种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我不断在想,如果答辩失败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失败了,我们这几年来的努力就都功亏一篑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结果,我该怎么办?”

  10月31日上午10点,孙德良按照通知赶到答辩现场,由于前面有一家公司正在里面答辩,孙德良便在门外等着,这一等就是2个小时。“那个焦急啊,根本坐不住,就想着他们会问我什么样的问题,非常紧张。”2个小时后,孙德良才被通知入场答辩,“里面坐了7个评委,我就在他们面前坐下。刚进去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手心一直在出汗,握着笔都在发抖。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后,才慢慢地平静下来,那时候脑子才开始恢复思考了,后面的问题还算回答得比较顺利。”

  回答了几十个问题,45分钟后答辩结束,孙德良又站在门外,等待评判结果。“总共7个评委,必须有5张以上的同意票才能通过,要达到这样的比例很难的。”1点左右,孙德良被通知进去听结果。“7个评委都不说话,只有中间那个举起了一张牌子,上面写着:‘网盛科技,通过’。当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上市只是长征第一步

  孙德良有上市的打算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网盛科技的年报清晰地显示,其发展过程当中的最高峰其实是在2004年,而孙德良第一次上市想法的萌芽是在2003年。

  “那时候我们所有的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马上就要在香港上市。结果2003年底正在香港证券所接受审核的时候,北京的中化集团因为商标问题临时要跟我们打官司,所以我们不得不从香港赶回来,当时的上市计划也就那样搁浅了。现在看来还真幸运,你看看那段时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现在都已经不行了。”

  之后,网盛科技的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大幅度下滑,2003年到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46.7%、19.8%;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100%、7.56%。而2006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在上市之前的大半年也几乎没有什么增长。

  “在我们的招股书当中,搜索服务平台项目实际上早在2003年就开始做了。那时候是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们根据当时市场上最有潜力的搜索需求,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组,专门设计化工专业搜索服务平台,这一设计就设计了三年多,预计在今年推出。”

  即使出现明显的增长趋缓,网盛科技还是于2006年12月15日顺利在深圳交易所完成上市,发行价为14.09元,融资2亿元。在上市当天,股票一开盘即报价68.10元,涨了383.32%,之后连续三次被深交所强制停牌。当日最高价78元,收盘价62.80元,收盘涨幅高达345.71%。对于这一连串仿佛不太正常的数据,说话一向苛刻的郭凡生倒是罕见地温和了一回:“他们的上市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得到了这么高的市盈率,这也会给香港地区以及美国的股民和市场一些有效的提示。”

  不过,这些来自各界的祝贺与夸赞似乎并不能保证网盛股票一路狂飙的走势。这支号称国内第一家的纯互联网股票在此之后一度出现大幅震荡,随之而来的“泡沫”舆论也将光环下的网盛科技再度拉回冷静的思考。网盛科技董事副总裁邹寿就曾明确表示,各大投资银行给出的估价与实际股价差距很大,“现在网盛的市盈率已经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除非公司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才有不回落的可能。”

  不仅是网盛科技意识到了维持股票走势稳定的艰难,看过无数上市起落的深圳交易所也有着更为清晰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孙德良在上市当天敲完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交易所的“内部培训”。“他们给我上了整整三个小时的课,就教我一件事:让我学会怎么说话。他们给我讲了很多,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可以说的该怎么去说,他们说这叫投资者语言。那三个小时对我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洗脑,我明白了身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该怎么去说话。”

  天天喝汤的五十人

  有很多人都说过孙德良长得像马云,从脸型和神态来看,两人确有几分相似,而两人又都是在当今国内B2B领域的“明星”级人物,为此孙德良还开玩笑地说:“看见没,做互联网企业的人都要长得像我们这样才行。”

  孙德良至今没有私家车,公司几年前配给他的一辆奥迪,到现在他也不会开,连车带司机都是公司财产,只有在公司其他人都不需要用这辆车的时候,司机才会在早上开车去孙德良家接他上班。就在采访当天,因为公司里的一位主管出差需要用车,孙德良就是自己打车上班的。“学开车太麻烦了,我又没有时间,也没那个兴趣,这块地段又拥挤,找个停车位都难,多麻烦啊!还是打的比较方便,又快又省事。”

  网盛科技现在有400名员工,部门主管加上副总有将近50人。“除了有一个是一年前空降过来的以外,其他人都是和我一路把网盛做起来的。”在这一点上孙德良与马云的确有相似之处。业界对于马云人品的至高评价就是他那18人的团队,“国内那么多家行业网站说要超过马云,别的先不比,单看几年下来这么稳固的18人团队就没几家网站能超越。”这是当年谈到B2B市场新人不断时,互联网实验室研究员梁春晓给出的评价。

  而孙德良身边的这50人,似乎已经具备了足够超越马云的资本。谈到网盛科技刚刚起家时的日子,孙德良还总觉得那帮兄弟跟着他吃了不少苦。“那时候公司还没赚什么钱,我们几个人总是中午去一家小餐馆,只要一大碗汤,然后每个人一碗米饭就着吃。去的次数多了老板娘还不乐意,嫌我们只点汤不点菜。”

  在已有坚实团队的基础之上,上市之后的网盛科技也不得不面临扩张的问题,这就迫使其必须招募一批新鲜血液来充实自己的团队力量。不过孙德良希望在未来三年之内公司人数不会超过800人,“新员工的加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过程,如何让他们适应公司现在的运作方式也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太多新员工的加入对于公司的发展也未必是件好事情。之前已经有前车之鉴了,所以我们更应该谨慎。”

  孙德良所指的前车之鉴,正是与他长相颇有几分相似的马云。前段时间围绕阿里巴巴的一种不祥声音就来自于大批新员工的集体涌入。由于一次性加入的新人太多,阿里内部的培训与适应过程显得异常艰难,排斥反应在短时间内蔓延到了公司的各个角落。“老员工也快撑不住了,让一个人去带那么多新人谁也受不了。”一位曾经在阿里巴巴工作了5年的老员工这样向记者描述阿里内部的情况。

  因此,此时的孙德良更多表现出的是对稳妥的期望:“我总喜欢用一句话描述我们公司的发展,就是‘激情澎湃走楼梯’。经营一家公司不能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太着急往往没有好的效果。”

  打扫自己的地盘

  网盛科技的上市过程显得非常顺利,但在这顺利表象的背后,人们依然可以看到网盛科技经营增长乏力的现实。没有人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但是网盛科技本身已有的增长潜力正在日渐枯竭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压力迫使着网盛科技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寻求更有效的增值点。

  除了用募集资金运作招股书当中的四个项目外,收购就成为了网盛科技最核心的挽救战略。对于孙德良而言,收购计划的第一步应该是将自己所在的领域打扫干净。“收购的公司不会超过四五家,只会收购那些最核心的企业,总共预计花掉几千万元。”现在的网盛科技旗下已有四家网站:中国化工网、浙江都市网、中国纺织网和中国医药网。除浙江都市网是区域门户之外,其他三家网站都分占了国内三大行业领域。

  “看看历史上的收购案例,极少有成功者,失败的教训太多了,几千万投出去可不是闹着玩的。”在仔细研究了以往国内外的收购案例后,孙德良对于收购的态度显得极为保守。的确,收购不是闹着玩的,阿里与雅虎的尴尬纠缠以及eBay与易趣的失败婚姻都是互联网后起创业者绝好的反面教材。而孙德良在上市之前所具备的收购经验几乎为零,如何保证自己收购的网站具有足够的挖掘价值,收购完成之后又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实现新的成长,都是极为严肃的问题。

  而眼下恐怕还有一个更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在国内已有的两千多家行业网站当中,表现优秀者寥寥无几,放眼望去都是一片成绩平平的无奈景象。谁才具备更大的商业价值,谁才有真正的发展潜力,在这道可选项不多的选择题上,考验的不仅仅是孙德良的鉴别能力,更是他的改造能力。

  根据网盛科技首先要“把自己所在的领域打扫干净”的想法来看,中国纺织网的主要对手是全球纺织网以及中华纺织网,而中国医药网则需要面对的是中国药网。虽然孙德良并不肯明确表示具体计划收购的网站名单,但现在看来值得网盛科技去吸纳的主要就集中在这几家了。“我们当然会选择目前做得不错的网站,但是也会考虑一些很有潜力的新网站。”

  仅在上市后的第一个月,业内就爆出两条有关网盛科技的收购传言。一条是网盛科技旗下的浙江红娘网欲重金收购省内一家传统婚介公司,一条则是网盛科技将收购山东卓创资讯有限公司,甚至有所谓的“内部人士”称其中涉及的收购金额可能达到千万元级别。从表面上看,这两条“爆炸新闻”离网盛科技已经对准的医药、纺织、化工三大行业目标好象都不靠谱,消息本身的真假需要人们去仔细斟酌,而孙德良本人对于这两条新闻也并未表示认同,按他的话说,就是“我们自己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收购计划呢。”

  在某业内人士看来,网盛科技目前的服务内容可能也是其长远发展的束缚因素:“他们目前的服务内容还仅限于信息层面,实际上交易层面也是值得行业网站去做的。直接在网上进行贸易成交,替代线下交易的拍卖、竞价,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必然需求。”

  除了重点考虑收购网站和自行开发新项目,孙德良曾经立下的“不接受外国风投”的神话也开始动摇。“随着公司的上市,在很多新业务的拓展方面可能都需要更广泛的合作,我不否认未来可能会与一些VC达成合作意向。”(本刊记者 张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