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至5月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高峰期,而赶场则成为毕业生们求职的常态。但是这些“人才大集”参加的人虽然多,但成功率却低的可怜。双向选择、供需见面。这种透明度高、交流直接的人才招聘会形式,曾经深受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喜爱,成为人才双向选择最便捷、高效的平台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才大集”出现了许多弊端:乱收门票、简历满天飞、用人单位假招聘甚至出现许多陷阱……人才招聘会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诟病。但每个毕业生还是不愿错过一丝能找到工作的机会,当起了赶招大军中的“海捞族”,又爱又恨的感觉油然而生。
日前,在南京河西举办的南京首场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会吸引了2万多人前往应聘,其中5000余人在下午达成用人意向。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这场招聘会成了大学生们最满意的招聘会,不仅免收门票,招聘单位也是层次高,效益好,深受应聘者欢迎。同时,他们也在疑问,江苏何时才能普及这种免费、高质量的人才招聘会?
爱之深、恨之切,有些大学生对人才招聘会说出了只有“热恋”中的人才会发出的“感慨”。
招聘会成了摇钱树
业内人士透露,如今的招聘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行为,从头至尾主办方都是为了挣钱,毕业生能否达成就业意向是其次的。一些招聘会为了提高知名度,往往事先在报纸、网络上刊登招聘信息,声称招聘会上将有多少“大型企业”、“知名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多少职位,待遇如何优厚,服务如何到位等等。进场后才失望地发现,很多报纸上登载要来的名企并没有来,有些“知名企业”甚至闻所未闻。
而就主办方收取的门票而言,虽然不多,一个人5元或10元,但因为参会者基数较大,仍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某届招聘会,官方媒体公布的参会人数是8万人,门票5元一张,仅此收入就几十万元,再加上500多家用人单位的摊位费,又是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主办方是政府部门,不是赢利机构,不用交税,有多少用到了招聘会上?该不该向社会公开?
对学生来说,上学已属不易,而求职成本也在不断看涨,每参加一次招聘会,往返路费、吃住、制作简历、女孩子还要添置衣物或饰品,一般来讲,每人每次必须得花费一二百元。况且,不少学生都要参加几次、甚至多次招聘会,才能解决就业问题,这其中的辛酸和苦涩,恐怕只有学生本人和家长才能体会得到。
大学生薪资水平走低促进了人才市场的旺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今年的大学生人才市场就如同一个价廉物美的大卖场,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但在这种宽裕的选人条件下,其各职位的有效落实率却不高。
在应聘者的大军中,有很多毕业生是属于海捞型,只要有招聘会就应征。但他们还是有同感,现在举行的人才招聘会已经远不能跟上现在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消费者即人才和企业的需求。优秀的人才和企业会越来越少来参加这种传统的招聘会,即使来参加的求职者和企业也会发现,双方签约的成功率都在明显下降。不少“赶招族”都向记者抱怨,“赶了那么多场招聘会,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仅浪费精力和金钱,还浇灭了我们对人才市场的热情,精心制作的个人简历被当作废纸扔掉,招聘会不是摇钱树,希望公益化的人才招聘会能够推广起来。”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的毕业生赶起招聘会还算方便,一些从外地赶来南京的毕业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小许,在一周内,共去了6次人才招聘会,与求职直接相关的花费如下:25元门票费,盒饭24元,公交车费12元,打印的简历10元。如果加上住宿、来回南京徐州的车费等间接费用,平均每天硬支出要有80元左右。“这样的花费与民工的水平差不多,但就是人才交流会的进场费要贵一些。可是,去了这么多场招聘会,还是没有一家单位愿意和我面谈。”从小许求职的直接花费来看,进场费是最多的。但从结果看,这些费用并没有取得任何收益。
成功率让求职者很受伤
提起招聘会,但凡有过求职经历的,都有切身的感受。求职者在招聘会上种种惨痛的经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挤”字,并伴随着种种尴尬场面:相中的单位嫌人太多简历没收完就趁早收摊了;乱扔了几份简历,可连对方是什么单位都不知道;经常趴在地上或蹲在墙角填表格;汗流浃背,头发散落,面试的时候对方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居然在地上捡到了自己花了好长时间精心打造的简历;鞋被踩丢了;手机被摸了……“招聘会上的人太多了,你很难挤上前。每个用人单位的展桌上都放着一大摞简历,经常是挤进去放上一张简历,就又被挤了出来,没有机会与招聘方的工作人员沟通,也就很难给人留下印象。所以我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了。”如今已经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小梁,提起招聘会有这样的评价,而她如今这份工作,最后还是在网上找到的。
同样处于现在的“弱势”地位的李同学,虽然家在南京,在从去年11月到现在的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仅门票已经有33张,价值有113元,可谓是十足的海捞族,逢会就赶。不过,根据南京市人力资源沙龙猎头公司的统计,李萌还没有达到找到工作的门票的最低值。这份统计是去年出来的。根据该猎头公司的跟踪,一个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求职者,在现在的南京就业情况下,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相应地,他需要不间断地每周参加至少一场交流会。而且,是一场只花费3元钱门票的情况下。有工作经验的是如此,应届大学生还要花更多的时间。
假招聘让求职者苦不堪言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某些利益,在职场上采用“假招聘”的手段,令一些求职大学生苦不堪言。小唐是某师范大学一名学计算机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熟悉,他喜欢在网上应聘职位。“有几个用人单位从前年就在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刚开始我觉得这些单位适合自己,便把自己的个人材料传给了对方,但从来没有接到任何反馈。”小唐一直比较纳闷,“到现在,去那些网站上看,还是那几个相同的单位在招聘,招聘人数和招聘岗位与2年前没有改变。”在一位从事网站维护的朋友那里,小唐才知道真相,有些单位为了增加知名度并显示自己的实力,会天天在网站上发布招纳人才的信息,引得求职者去点击了解,扩大自己的影响。但小唐还是不明白:这些单位知名度也许上去了,但名誉度是否就能上去呢?
用人单位假招聘没人管的现实招聘中,也有个别“假招聘”的现象。在某次人才招聘会上,某大型企业招聘人员透露,虽然招聘信息上清楚注明企业招收3名财务人员,其实顶多会录取一名求职者,而招聘信息上还显示的招收两名业务主管则纯属子虚乌有。其中的“猫腻”就是人才市场要吸引学生来应聘,就需要有好单位好岗位,有些好单位明明不缺人,但出于某些利益考虑,便打出了虚假岗位的幌子。这样的结果是,人才市场完成了工作任务,用人单位可能得到回扣,而受害的却是学生。对此,一些大学毕业生呼吁,用人单位的“假招聘”也该有人管管了。专家提醒,“假招聘”的企业一般都很难辨别,所以求职时要多询问关于公司规模、实力、经营情况、具体工作岗位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问多了对方总会露出点马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都至少参加过4至5场招聘会,但是在招聘会上成功的却屈指可数。一位南京理工大学大四的朱同学告诉记者,光大型的招聘会她就参加了至少5场,精心制作的简历也投出去了无数份,但是回信的却少得可怜。每次招聘会的门票少则3元,多则10元,再加上来回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一天下来让他们很疲惫,但是更受伤的是他们满腔的热情。把简历投出去,就像石沉大海,很多都是音信全无,有消息的最后也是和企业宣传时的情况大不相同。在折腾了大半年的情况下,最后她还是通过学校里的招聘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单位。回想起来这半年的“赶招”之路,她感叹说,“很多同学都和她一样,赶了那么多场招聘会,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还浪费时间和金钱。”
人才市场普及公益化要过程
有媒体指出,四五年前,南京的一些民营企业看好人才交流会这个市场。曾发生在一年里,一下冒出4家具有举办人才大集资质的民营中介。不过,不幸的是,几乎当年全部玩完。其实,由于长达10多年的经营垄断,客户——招聘单位已被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市场牢牢地“锁死”:每年底各单位的人事负责人都要被请到人才市场“聚聚”,每次的交流会都有一定的“返点”。最重要的就是,官方市场的规范操作,赢得了招聘方和求职者的信赖。找不到好的单位,求职者连3元钱也不会花。现在,南京地区的人才交流会主要还是省、市人事市场和省劳动厅属的职介中心三家在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5月16日,在2006河西新城公益专场人才招聘会上,招聘会共有21000多人参加,招聘单位共与5035名求职者达成用人意向,其中2411人为应届毕业生。在这些人中,研究生378人,本科生2333人,大专生1818人。现场的火爆和最后的成效是最近的江苏人才市场上难得一见的好,很多大学生都期待人才市场的公益化和正规化,这样既能节省时间也能真正为他们找到工作。应聘的大学生们品尝到了久违“免费午餐”,就希望南京应推广这种大型公益性的招聘会,杜绝一些只为赢利收门票的招聘会。而从去年开始,江苏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在多次会议上强调:江苏省的人才市场要向公益化发展。不过,到现在为止,真正不收毕业生门票的只有两家: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南京市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他一些官方的市场只有在毕业生拿出推荐表(学生证不行)时,才让免费进场。有的场次,连推荐表也没用。
不过,希望还是存在。在今年初举办的江苏省人事工作会议上,赵永贤厅长强调,江苏省将坚持人才市场公益化的方向。今年这些事业单位(人才市场属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入下去,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将“断奶”,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以公益化为目的的,将还由政府扶持。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部部长卢湘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来说,南京人才市场的全部公益化还是达不到的,因为资金不到位。就像长江路的招聘会,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光一年的场地费用就是150万元,虽然我们向每个摊位收300元,但是还要供应盒饭和矿泉水,这些都需要资金,资金收不回来,只能象征性地向应聘者收门票。此次,河西的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会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但这是个案,人才市场的公益化需要一个过渡期和过程,要慢慢公益化,这和资金有着很大关系。
两大原因导致招聘会成功率低
第一,职位淘汰率过高。摆在眼前的选择余地过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几乎都挑花了眼。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是挑人挑感觉。因为学生的学历等硬件条件几乎没太大区别,所以用人单位开始越来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待人接物是否得当、学习能力是否够强、和领导及同事能否融洽合作等等,都是考察的重要因素。但学生的经验毕竟有限,一旦发现他们不能胜任目前的这份工作,用人单位就会立刻换人。同时,目前很多学生的求职心态也比较急躁,在当初择业时就图快,并没有细致周详地考虑过该工作的长期性和发展潜力。一旦开始工作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便会很快跳槽。这种双向的用人浮躁导致了目前职位的流动性大,人才不稳定,企业费了半天劲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而学生也无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工作经验限高学生门槛。要求工作经验是几年来一直限制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一特点至今在人才市场仍很明显。马云霞说,目前有些企业愿意先招收一些毕业生“试一试”,这本是对人才正常流动的有利推动和有益尝试,但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企业毕竟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而用人周期长会造成成本上升,这对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是不愿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