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就读于一所知名大学的法学专业,今年就要毕业的他到现在工作还没有着落。“我们学校是理工类院校,人家看了我的简历都会问,你们学校还有法学专业啊?”这让小张既懊恼又无可奈何,“当时报考这个专业,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名气不小,法律还特别热,没想太多。”
当初高考时的热门专业在毕业时却遭遇就业尴尬,这似乎成为很多学校和学生头疼的问题。
2005年4月,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纸求助信激起千层浪。
为了解决“最大的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南京大学法学院给校友发出求助信。信中指出,法学院的生源素质在南大文科中名列前茅,但受全国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优秀学子却难以顺利就业。”
这并不仅仅是南京大学独自面临的问题。2006年,全国有407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超过36万人。急剧增加的招生规模,导致了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于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招生时的大热门变成了求职时的大冷门。
除了法学专业,社科类专业新闻学的毕业生也同样在就业市场遭遇尴尬。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开设新闻专业的“老牌”院校的新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专业。据统计,1994年以前,国内有新闻学类专业点66个,而目前的专业点在230个以上。有人估计,目前全国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达到4万~5万人。
数目庞大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却没有欣欣向荣的就业市场。据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传媒对本科毕业从事一般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饱和,今后不再录用大专层次的毕业生。
尽管好几年前就有人在说,英语不是一门专业,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但这依然挡不住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热情。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6大学评价报告》,目前全国有554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占到高校总数的80%。想想看,当5所高校就有4所开设这个专业时,就业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也确实如此,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极个别专业内的老大级高校就业形势尚好外,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都面临着教学质量堪忧,就业前景茫然的局面。从英语专业毕业的林淼坦言,学英语,“想要在刚毕业时就找一个非常好的职位相对困难,需要有非常艰难的再学习阶段。”因为除了语言,英语专业学生没有任何优势,而工作时,往往需要把语言和工作的相关知识结合。因此,工作之余,尤其需要恶补所从事工作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操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业也难逃招生时众星捧月,就业时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比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速成长起来的管理学专业,被IT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上足了发条的计算机专业等,均是报名者踊跃,招生分数居高不下,在各个高校全面开花的。
“这和考生及家长对专业不了解,盲目跟风填报志愿有关。”浙江工商大学招生办主任吕跃良说,“很多人在填报志愿时,并不是看这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也不是看有没有持续发展前景,而是觉得当时很热门,看到大家都报了,跟着也报。没有考虑到,大学本科4年的学习周期是有滞后性的,行业需求在这4年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专家分析说,从学校角度看,设置法学、新闻、英语、管理类等专业,高校投入成本较低,普通高校、民办高校以及二级学院都能很快上马。同时,近年来不少高校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盲目上规模、上档次,为了吸纳考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报考情形看好的热门专业并大量招生,不仅人才培养质量受影响,也客观上造成某些专业人才大量过剩,为今后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
因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要有发展的眼光,如果确实是出于对这些热门专业的热爱,也要尽量选择那些教学实力强、业内口碑好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