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我是一个好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总是热心助人,谁有个大事小情,我都是二话不说,倾力而为。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虽无大富大贵,却也自觉活得很坦然。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就是《好人一生平安》,真是平安是福,平安就足够了,这也算是对好人的最好回报吧!
可是,前一段时间,厄运找上了家门,妻子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定期的透析乃至换肾,令我不堪重负。实在没办法,我只好求助于一些朋友,孰料这些曾接受过我帮助的人顷刻间却变了副面孔,不是找托词就是敷衍塞责,就是不肯伸出援手。甚至我打电话时说:“你不在了,连桌子都没人擦了。”这真是令我心寒,难道果真是好人没有好报吗?
专家点评:
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千万不要就此消极萎顿。送你一句话:好人是一缕无约的风,飘忽在你寂寞无助的心灵;好人是一炉有灵性的炭火,出现在你大雪封门的小屋。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欣赏那么一种活生生的、平平淡淡的举动。它没有感动得痛哭流涕的场面,而是一种细雨无声、从从容容的滋润。只要怀里揣一点良心,谁都能够做到。当我们做好事之时,并没有感恩图报的打算,也不必有救世主的感受,大家都心安理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真诚的一种尊重。诚挚的爱心不是一种投机,真正的热忱不可沦为虚伪。不要被一时的冷暖所牵绊,不要因一时的炎凉而喟叹,要相信,只要实实在在地做一点好事,爱的阳光就会无所不在。
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吧,即使救人一命,夜晚依旧酣然入梦,不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切记,要以入世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置身局外,努力参透生命的精义,活出一个本色的我,活出一个热心的我。要知道,世界应由好人构成。但做事情应该有标准,不能成为一个滥好人。
作茧自缚“网中人”
我不是一个善于交往和钻营的人,因而虽已年将四旬,仍独守着一份平平淡淡的日子,生活中没有任何波澜。我觉得这样的日子也没什么不好,虽清贫,倒落得一份清静和闲适,颇为符合我的性格。
可是,不久前,一位大学同学从外地出差来看我,问我“混”得怎么样,我说还好吧。看到我的生存状态,他摇了摇头,叹道:“真是想不到,当初的才子怎么会落得这步田地……”他以一种“混”出来的人的姿态告诉我:“你这样可不行啊,必须与人交往,并且要结交有实力的朋友,营造自己的关系网,这样你才能有出头之日!”接下来他便向我传授起自己的经验,推心置腹地说:“人没有关系网,不行啊!”“我这样也很好啊!”我口头上虽这样说,但在内心深处也未免激起了涟漪,顿生一种孤独感——莫非我真的已不合时宜了吗?
专家点评: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不求通达,因而便不屑或不愿在营造关系网上下功夫,于是清则自清,始终独守着那一份孤傲。这在当今社会,应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某些人煞费苦心地编织着自己的关系网,极力想结交一些实力派人物,直弄得自己身心俱疲,有时候凭着趋炎附势,一时之间可能会很得意。然而一种莫名的恐慌更会如影随形,一个不小心,就把自己搞个人仰马翻。累不累啊!
倘若加入人际广场的游牧部落,就犹如在大风原野上跋涉,惨淡经营着,显得那么弱小和单薄。劝君收敛自己的欲望和锋芒,切莫身陷复杂多变的“关系网”,最终将自己变成困惑的网中人。
挣脱开“关系网”的羁绊,你方能在明媚的晴空下,畅快自如地呼吸;脱离了人际关系的纷繁,你才会品出人生甘霖的那一分清洌。
当野心取代了信心
小时候,父母和周围的人总说我是志大才疏,希望我虚心一点,能够脚踏实地做事做人。那时我还不以为然,认定自己是胸有大志之人,况且能力也不比别人差,觉得大家分明是小看我了。参加工作后,我开始时也是雄心勃勃,很想轰轰烈烈地做一番大事,觉得自己样样行、路路通,总处处刻意表现自己,显得高出其他人一筹。
孰料事与愿违,反而招致别人这样的评价:“李熠啊,太自命不凡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真本事!”听了这话,我颇为伤心,难道自己果真如此吗?于是,我总想找机会显示一下,好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前不久,机会终于来了,已在本单位具有相当资历的我,很荣幸地被上司委以重任。这回我可要好好表现给大家看看了。而且,我想这项工作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凭我的能力也不在话下,应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可是万万没想到,事情终究还是让我搞砸了。这样,我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我自己痛苦万端,为什么我总是“眼高手低”?难道我的信心已经成了野心吗?
专家点评: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这句话颇有一定的道理。人各有所长,任何人都不要奢望自己是全能型人才,这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千万不要逼迫自己,做赶鸭子上架之类不现实的事情。
的确,人固然各有其志;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各有所能,也各有所不能。全能“冠军”一向阙如。事实上,“志”与“能”的配置与协调是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倘若配置得好,必然大业早成;如果协调有误,就要遭至败绩。由此可见,如何配置与协调“志”与“能”的关系,实属至为重要了。了解自己的“所能”,做到具有自知之明,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之“所能”,从而达到理想彼岸的关键。知之“所能”,方能准确地为自己的人生和价值取向定位,从而避免因盲动乃至陷入信心变成了野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