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沙长海医院都尝试开设这类病房。有人评论,这种现象代表中国正在流行“伪精神病”。专家认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设立的“开放式病房”,为减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和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为什么白领要住进“精神病院”?“开放式病房”跟一般的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
主动住“精神病房”的人数越来越多
若干间平整规矩的砖房围成一圈,在中间留出一个可以洒满阳光的天井。天井中暖灰色的墙壁和砖红色的地面,在光线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自然柔和。病区内的走廊里铺设着印有绿色碎石图案的地砖,加上雪白的墙面,很清新明快的感觉。在围成一圈的各个房间上都挂有不同的门牌,有“探视室”、“心理治疗室”、“观察室”等等功能各异的分类。这个看起来既舒适又温暖的小院落,就是国内大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设立的“开放式病房”。根据的心理科主任过斌医生介绍:该院的18号病区就是“开放式病房”,也是这里惟一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病房。它隶属于“心理科”,真正的名字是“心理治疗病房”,一共配备了5位临床专科医生及1位心理治疗师,目前共有20张床位。长沙长海医院,人们在出现一些最初的不良情绪反应后,出于传统认知对这类地方的排斥,可能不太容易会直接找上门来。前来问诊的人,大部分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神经症”症状,比如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癌症或重病,出现强迫型反应,无法入睡等等。根据统计,目前比例最大的主要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厌食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病”,大部分都是“神经症”一类的,其中有很多都属于“躯体形式障碍”。此外还有诸如失眠症、人格障碍等方面的患者。
住院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并非真的“精神病患者”,出入完全自由
既然有了“明显症状”,那么是不是进来的人都有了“精神病”呢?专家否定了这个说法。问诊无效后,会来到精神治疗专科医院接受检查。但其中大部分人起初都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只有经过反复沟通和疏导后,才能逐渐恢复到客观的认知状态。
深度解析——专家建议慎住“开放式病房”
住病房可以把人从压力中抽离出来选择入住心身科病房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对环境的专业化需求。传统的旅游度假减压方式,虽然宜人的风景可能会对焦虑症患者放松心情有所帮助,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因为其自身识别“快乐”的能力已经减弱,即使面对再多的美好景色也无济于事。如果选择待在家中修整,可能依旧躲不过诸如探望、造访之类的干扰,收效甚微。职业人士为了缓解生活中由于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所造成的困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入住专业精神医疗机构的开放式病房。一方面,由于医院为患者的隐私严格保密,因此可以使人确实从社会交往和工作的压力中抽离出来,实现真正的休憩和放松。另一方面,依托医院正规专业医护人员的诊断和系统引导,有助于对症下药,使人尽早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但是,这种“住院”方式投入的金钱成本也较为昂贵,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可以负担和享受。
“开放式病房”不适合易受心理暗示的人群居住
尽管这类“开放式病房”采取完全自愿的原则,患者都是依据自身意愿自觉入住的,但孙欲晓表示,精神病院的特殊氛围和治疗方式,并不符合100%的适用性原则,特别是那些心理极易受到暗示的人,尤其不建议通过此种方式减压。这类人往往对外界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很差,容易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果。比如一个抑郁的人,如果与他同屋的人在情绪上都比他消沉悲观,那么他的情况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好转,反而会恶化。过斌主任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精神卫生事业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但“精神病院”依然是被不少人讳莫如深的“特殊地点”。因此,当一个心理极易受暗示的人住进“开放式病房”后,虽然他的日常起居不受干涉,整个治疗过程也纯属自愿,但依然会隐约怀有某种“我住在精神病院,是否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担忧。这种心理会使他背负更加沉重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他和医护人员的沟通以及后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