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原来是个文盲

80酷酷网    80kuku.com

  

    秦末,刀兵四起,随着阿房宫的熊熊烈火,秦王朝灰飞烟灭。

    这时,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以项羽为核心的楚集团、以刘邦为核心的汉集团。在形式上,项羽已经夺取了天下,分封诸侯,刘邦也是被项羽分封的诸侯之一。

    在此之前,刘邦率先攻破函谷关,封禁了秦皇宫。于是有了“鸿门宴”的故事。在鸿门宴后,项羽的第一谋士范增就做出了一个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须知此时的刘邦,人马不足项羽的1/4,而且此时还没有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位大将,可谓羽翼未丰。而范增如此预言,必然有他的原因。

    项羽把刘邦封到了四川一带,当时尚带有些蛮荒之气。以韩信的话讲“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也就是说,此举是把刘邦“发配”了。此时刘邦的军队“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可谓“以狐疑之众率疲弊之卒”。

    然而,五年后,刘邦就打败了项羽,以七十万军队布下十面埋伏,项羽全军覆没。

    刘邦是个大老粗,文化不多,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刘邦原名“刘季”,季就是第四的意思,所以就是“刘老四”,和“王老五”没什么区别。刘邦的父亲也没有名字留下,只知他叫“刘太公”。根据刘邦的身世,他不可能懂得什么兵法以及治国之道,更不会懂得什么团队管理理念。刘邦为什么成了胜者?史学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影响最大的观点是:

    会用人,而且从谏如流。刘邦自己的总结:韩信、萧何、张良,三位人杰是他的胜出之道。

    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这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如果刘邦出身贵族,本身就位高权重,帐下有一批能人志士,那么有几个人杰助其成功很正常的。但刘邦是个大老粗,不过亭长出身,为什么象韩信张良这样的不世出的人才能甘心为其驱使?

    刘邦的起家,根他的岳父吕公有一定关系。刘邦起家,源于在沛县闹事,当时无非是个百人左右的骚乱,如果刘邦受过圣贤教诲之类,事情一定闹不大。但是刘邦就是个无赖,唯恐不乱,所以直至打死了县令,事情做大了,不得不继续做下去。如果说刘邦有“雄才大志”,那叫胡说。他在这个时刻顶多就是个土匪。但是就在这个时刻,萧何、曹参跟随了刘邦。《史记》中“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很明确的解释了萧、曹加入的原因。这个心态,有点像后来瓦岗英雄中,众人拥立程咬金做混世魔王。他们谁也不知道闹下去是什么结果,只知道没有了退路,只能扩充实力,拥有军队,保护自己。

    在这个时候,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加入了,那就是张良。

    张良和萧何不同,萧何不过是县城中的刀笔小吏。而张良则出身名门,受过当时的高等教育,可谓有“雄才大略”。但是张良的性格,《史记》记载张良画像“状貌如妇人好女”,以及他对刘邦劝谏时的方式,可见其性格温顺有一定的柔性,没有称霸的魄力。这就决定了张良不能自己创业,而要做“帝王之师”。张良在投奔另一位军阀景驹的路上,见到了刘邦,并且选中了刘邦。《史记》: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从此也可以看出,刘邦有很高的天分,悟性极佳,如果他有条件去读书,学术成就不会亚于张良,军事成就不会低于韩信。或许正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保持了一颗比较天真的脑袋,才能被张良教育。

    如果说刘邦起事时还是个无赖,那么正是张良一步一步把他教育成了一代枭雄。

    此时,刘邦集团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智囊团,以他为核心,有张良为他规划大计,有萧何曹参为他管理内务,这左膀右臂配合得完美无缺,为韩信的加入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后来韩信是投靠了刘邦,不如说他是和刘邦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说韩信是被刘邦所驱使,不如说是被以刘邦为核心的智囊团所驱使。

    韩信被称为“一代兵仙”,说他能忍胯下之辱。其实韩信在闹市中佩剑而行,恰说明了他是个极高调的人物,不肯与屠场酒肆之人为伍;忍胯下之辱,正是因为他头脑非常理智,把得失算得非常清楚。正因为这个缺点,他自己也不能创业。试想,如果在沛县之时,不是刘邦,而是韩信,事能闹的起来吗?首先,韩信过于高调,不会有一帮兄弟哥们跟他混;其次,韩信断不会冒这种风险,去做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

    所以,韩信也必须找个平台,才能实现他自己。他先找了项羽,没有被重用,又找到了刘邦,因为偶然的机缘被萧何看中。萧何一句话,刘邦就让他做了兵马大元帅。这里也看得出刘邦的为人,他不懂兵法,甚至都没面试,就把兵权交给了韩信,根本就没有左思右想。

    韩信有了兵马大权,攻克齐地,自立齐王。在此时,他完全有能力与刘、项这两个集团鼎足而立。他的动向,决定了刘、项的生死。如果他自立,则“背,有帝王之向”。但他没有选择自立称帝,而是服从刘邦,灭掉了项羽,从齐王升为楚王。

    韩信犯了一个错误,也因这个错误成就了刘邦。

    韩信不是孔夫子的门徒,他能对齐国失信,陷华阳酒徒于死地,就能背叛刘邦,事实上到了最后他也确实背判了。他是一个相信实力的人。他在此时没有背叛刘邦,第一,确实刘邦对他很信任,他不可能没有一点感激之心;第二,上面说他为人高调,形不成自己的一个团结紧密的实力团体,只有一个李左车算是他的亲信,如果背叛,会失去军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韩信的理想就是做一路诸侯,拥兵自重,割据为王,这个目的他已经达到了。让他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做一个选择,显然他倾向于刘邦。

    在秦朝之前,中国帝王采取的是“分封制”,有功之臣都有封地,自立为王,有自己的军队、法令、税收。而天子也只有一小块领地。如果天子有事,则会召集各路诸侯共同商议。实际上,天子没有什么权利,各路诸侯也就是名义上臣服天子,实际上各自独立,互相争斗,胜者为王。到了秦朝,秦始皇才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但秦朝很快就灭亡了,项羽和刘邦又采用了分封制度。

    韩信犯下的错误,就是他仍然沿着这个思路,所以他已经满足了做一路诸侯,不愿意成为天子。封为楚王,实际上是占了半壁江山,没有必要再反叛。毕竟他只是个武人,不是政治家,看不出分封制的弊端,不会用帝王权术做出改制的决策。后来刘邦用帝王之术夺取了兵权,屠杀功臣,那就是他始料未及的了。

    刘邦的胜利,是个“制衡”的结果。刘邦集团中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长处,他们互相补充,彼此依存,无论离开哪个,剩下的人都不能成功。他们就象一个狼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图,又不能单靠自己成功。反之,项羽自己很强,所以他傲视众将、赶走范增,以一人之力对付一个集团,就象一只狮子领着一群羊。

    这个团队,和“唐僧团队”相比,高下立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