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病症:焦躁猛于虎

80酷酷网    80kuku.com

  

  焦躁猛于虎:对陈久霖失败的心理分析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公布了中航油巨亏的调查报告。此报告一出,使中航油前任总裁陈久霖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与成功的诱惑一样,对失败的恐惧同样容易令人心态失衡。陈久霖在期货投机的压力逼迫之下,不断加大豪赌筹码可以说是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焦躁症:对成功的过度渴望反而使成功变得越来越远。当豪赌的勇气忽然消失之后,“江湖企业家”陈久霖这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大势已去。

  虽然中航油(新加坡)9亿新元的巨亏不会对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但事件却引发新一轮对企业家素质的讨论热潮——从陈久霖事件、创维的黄宏生事件、伊利的郑俊怀事件、再到时间更早的史玉柱兵败事件,虽然这些优秀企业家涉事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我们深究事件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虽然他们都是成功者,但对于成功更上一层的渴望程度超出了对商业规则的遵守力度,焦躁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倾向,而当企业领导者患上焦躁症,企业的发展就容易步入歧路。

  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看,陈久霖事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反映出许多中国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难以自控的焦躁症。陈久霖倒下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停止:为什么有如此多优秀的企业家,或受利益的诱惑、或受发展的压力、或受豪赌心态的怂恿,总是难以规避产生焦躁心态,最终令企业在战略决策上步入误区?

  因为焦躁,所以迷失,继而失败——这种逻辑导向虽然不能简单概括企业之所以失败,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领导者无法抑制自己的焦躁心态,就可能忽视基本的商业规则与市场风险,而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令企业走上歧路。焦躁猛于虎,企业的兴衰起落,往往就在领导者的这一念之间。

  焦躁症:企业发展中的隐性陷阱

  十年前,王君靠着向亲朋好友借贷来的十万元创办了一家电脑软件公司。由于看准市场机会,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王君的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司成立第一年就获得不俗的业绩,公司规模也迅速扩展。此后几年时间中,公司发展一直稳中求胜,在业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作为创业者的王君,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

  由于身处高科技行业,随着行业技术的快速变化、竞争形势的不断严峻,王君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在一次大客户招标会上,王君原本以为凭着公司实力肯定能独占鳌头,没想到半路上冒出更强劲的竞争对手将订单横刀夺去,这对王君的自信心是很大的打击。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王君心中滋生,一向做事有条不紊、镇静自如的他开始被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躁感所困扰。

  在这种焦躁感的逼迫之下,王君开始对公司员工施加压力,要求他们不断加班加点,恨不得所有人都只是干活而不需要休息;无休无止地开会讨论公司各种发展机会,不断对公司的策略发展方案进行改动,希望能够看到短期成效;对所有员工提出更严格甚至是苛刻地要求,不允许任何人有犯错的机会——王君试图用百分百的要求打造出百分百的公司竞争力,让公司在竞争中求胜。

  令王君不解的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没有取得如期成果。在他吹毛求疵的严格要求下,整个公司的创新精神受到重挫,员工们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另外,王君的焦躁情绪为整个公司的氛围蒙上一种人为的紧张:在他面前,员工们如惊弓之鸟生怕由于一点点失误而受到斥责。在汇报工作时,公司高管尽量选择用美化的词语去报告工作,而不直言工作过程真实存在的缺陷与危机。更糟糕的是,公司几名核心骨干由于受不了王君的“高压”政策而辞职,公司的发展受到影响。

  焦躁症之于王君已经成为一种无法自控的病态心理。为了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强化公司实力,王君不顾公司元老的劝说,开始走上大规模并购的道路——按照王君的思维,当年思科也是靠着不断的并购成为业界的老大。思科能成功,我们同样能成功。

  王君花费几千万购入了几家企业,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种产生协同效应。这些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兼并回来的企业,有的由于原先隐匿了糟糕财务状况、有的则与兼并方在企业文化上格格不入,有的企业被兼并之后骨干人员大批流失——当王君醒悟到自己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过于急躁、决策太过冒进时,企业已经深陷于困境无力回天。

  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家大企业,王君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而从成功步入失败却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对成功的过于急切追求,使焦躁症如影随形般地左右着领导者的决策。这种只求短期效应的焦躁型管理风格让企业步入了一种隐性的陷阱:企业发展就如人的成长一样,如果忽视了某些先决条件,揠苗助长的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反而伤了企业元气。而一味追求公司近期产出,不考虑企业远期价值,只会让企业走上发展的歧路。

  焦躁症让中国企业无法长大

  似乎没有哪一刻可以像今天一样,中国的企业获得了如此多的发展机会: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庞大的内需市场、高素质的人才大量供给……无数的利好因素让中国企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契机,黄光裕、马化腾、陈天桥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创业者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出尽风头。

  在黄光裕们长袖善舞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另外一些企业家在发展道路苦苦跋涉的艰难背影。除了外部竞争激烈、企业自身素质等原因之外,部分企业领导者们没能克服焦躁激进、目光短视等自身弱点,是导致企业最终折戟沙场的原因渊薮之一。

  可以说,企业领导者无可自拔的焦躁症已经成为导致许多中国企业无法长大的重要原因——焦躁症让他们在重大决策、战略思考上陷入误区。这些误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焦躁症之战略缺失论

  某些企业出于发展的压力,希望采取行动在短期内见成效,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往往令到企业忽略对长远的战略规划。而在一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运作秩序更加理性的社会中,竞争态势往往一日千丈,战略规划的缺失会引致企业对外界发展变化预料不足,从而对新竞争对手、新的游戏规则的出现无所适从。

  二、 焦躁症之利益惟上论

  陷入焦躁症的企业往往眼里只盯着利益,而忽视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而缺乏风险意识往往令企业往往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焦躁症之发展求速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拓展、内部管理完善的相辅相承。当这些企业管理者陷入焦躁症时,为了追求发展速度,他们往往只注重外部市场的拓展,而忽视内部管理的完善,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在产品质量方面以次充好,这些不理性的行为往往令企业品牌受损。

  中国的企业家大都有着坚强的意志与惊人的激情,为了追求成功,他们不惜卧薪尝胆、荜路蓝缕。尽管如此,中国企业能够发展成壮大的却是少数——在许多时候,企业家就是企业的灵魂,中国企业之所以无法长大问题就出在企业领导者身上。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领导者来说,他们缺乏的不是机会,也不是能力,而是难以突破自身素质的局限: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则眼光以及一种为达到战略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冷静心态。正所谓成不骄,败不馁。可以说,焦躁症已经成为妨碍中国企业成长的一大障碍。

  如何突除焦躁的僵局

  企业家的焦躁症源于内心,却往往外化为企业战略行为的冒进,许多企业的失败,正是源于焦躁症所引发的无形杀伤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进逼、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压力,企业家们的焦躁症对企业发展杀伤力往往更为隐性。如何破除企业领导者的焦躁僵局,是决定企业能否顺利成长的一大重要原因。

  一、破除焦躁僵局之企业减法

  在中国企业中,最先提出用减法让企业发展更加明确的企业领导者是王石。当年,万科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好形势的背景下,四面开花,迅速发展,但在企业高速前进的战鼓打响之时,王石却开始担忧:万科是否能承受得了快速发展之重?

  在慎重思考之后,王石提出了为万科发展减法的理论,将万科的发展方向集中于企业最优势资源之处。正是这种理性的发展思维让万科成为今日中国房地产的翘楚。

  二、破除焦躁僵局之品牌追求

  中国企业家陷入焦躁症往往就是为追求短期利润,与此相反的就是放弃对企业品牌影响力、形象、美誉度的建设,而这是导致许多中国品牌无法强大的重要原因。对品牌塑造的长远规划及执着坚持是企业发展核心要素,也是规避焦躁僵局的有效方法——索尼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创业初期,当索尼还很弱小时,索尼的领导人井深大对索尼品牌的发展就有了长远的认识与规划,某大企业开出10万台收音机的订单,要求索尼帮他们OEM,在这种强烈诱惑下,井深大没有放弃树立索尼品牌的追求,所以果断拒绝了对方的订单。而当看到经销商降价销售索尼产品、对索尼品牌造成负面影响时,井深大不惜与其断绝关系,并支付毁约罚金——井深大对企业品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光与坚定意志,是他抗拒自己陷入发展焦躁症、并令索尼取得成功的法宝。

  三、 破除焦躁僵局之未来展望

  世界头号投资大师巴菲特的20年展望理论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圣经:巴菲特只有对一家公司未来20年的发展有充分信心时才投资。即使在网络股最疯狂成长的时候,巴菲特也却坚定自己的选择不去凑热闹,正是这种冷静让巴菲特避过随后而来的网络泡沫破灭的灾难。

  在企业发展之中,这种对未来的展望相当重要:有了这种长远的展望,企业领导者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抗拒什么样的诱惑,从而避免陷入焦躁误区。同时,在企业发展低谷之时,也能保持平和心态,对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憧憬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鼓励动力。

  后记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理性,同时随着全球市场一体趋势地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在本土化、国际化的历练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管理能力。张瑞敏、李东生、柳传志等企业家,已经用骄人的业绩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与中国企业的发展潜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家长远的战略目光与冷静的心态是保证海尔等企业能不断稳步发展的法宝。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或许张瑞敏们也曾焦躁过,或许也曾迷失过,但他们最终能够带领企业达到如此高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克服了自身的弱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发展,以哲学的眼光去管理企业,步步为营,稳中求胜,最终成就企业辉煌历史。

  要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克服对成功的焦躁心态。这些朴素的道理,却永远散发着真理的光芒。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