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依次是应试教育严重、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费用居高不下
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个学生张胜利现在已经成家立业,当上了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小学校长,然而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却依然落后。2004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随着今年“两会”的临近,教育公平问题和农村的教育贫困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为了了解公众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实施了一项题为“教育资金最该投到哪儿”的调查。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已有836人参与。
本次调查显示,“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是公众最不能接受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有45%的人选择了这一项。农村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和教育落后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是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农村教育投入的问题上,52.1%的人达成了共识,他们支持教育资源应该首先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
其次,有36.3%的人认为教育资源应该投入到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去。事实上,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主要是通过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来解决的,城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相对农村来说已经很高了。
一位河北省的乡级农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乡的财政支出都可以叫‘教育财政’了,从中央、省政府到市里,总共给的拨款不到我们乡教育支出的1/5,其他的都得我们出。我们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说明,我国已有的教育资源投入在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确实存在资源短缺和投入不足的事实。今年2月20日,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网接受采访时说:“现阶段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困难是投入不足的问题。”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国家有关方面能够认识到教育投入不足这个事实是可喜的,但也是不够的———人们更想了解,到底是怎样的不足,是哪方面投入不足,特别是哪方面更应该承担尽快加大教育投入的责任。
本次调查发现,普通民众认为教育投入最主要的责任应该由国家来承担。有75.3%的人认为国家财政应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8%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应该增加教育投入,也有6.5%的人认为民间资本应该增加教育投入。在备选的4项中,选择家庭应该增加教育投入的只有两人,仅占0.24%,显然,在公众眼里,家庭已经无力再追加更多的教育投资。而来自西安市城调队的数据也显示,从2000年至2004年,西安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约36.7%,教育支出却增长了160%。对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讲,教育开支确实正在日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是公众关注的问题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有50.1%的人认为教育投入不足是因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基础教育。记者在博客中国网站上看到,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张玉林认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一部分始终高达90%左右,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小学得到的比例始终未超过1%,在2001年以后的4年间,这部分资金仍然不足300亿元,占中央教育财政总经费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还有34.3%的人认为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投入被浪费”。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但是看看我们周围,建一流大楼似乎成了建一流大学的代名词。据报道,目前全国共有50多个大学城正在兴建,其中,南京的仙林大学城,宣布投入50亿元,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的面积。这种被舆论称为“大学圈地运动”的行为,不能不让人担忧。
还有15.5%的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也是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一些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北京的一位大学生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我觉得不是投入不够,而是怎样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的问题。”
本次调查还对当前公众达成共识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排名,结果发现,被教育部部长列为“最大困难”的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公众只把它排在了第五位,排在第一位至第四位的依次是应试教育严重、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费用居高不下和教育政策不合理。尽管其中不少问题都涉及到教育体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但是公众显然还是希望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看到解决教育问题的破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