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不足三百元 补助低于贫困线
年过30岁的人,月工资却不足300元。也许您难以想象,在当今社会,“知识最丰富”的博士群体却面临着“经济上最贫困”的尴尬境地。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教授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重视贫困博士生群体。
博士生口述
口述人:于爽 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博士生:“贫穷让我不敢找女友”
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于爽(化名)是应届的博士生,之前没有参加过工作。于爽今年27岁,从来没有交过女朋友。热心的导师、师母总想给他介绍,但于爽一直以“学习太忙”来推脱。于爽私下告诉记者,没有钱是他不敢交女朋友的重要原因。
于爽说:“我现在每个月补助不到300元,有的时候帮老师做助教一个月不到200元。在北京生活,500元钱一个月仅仅能吃饭。我要做研究,要买书。我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有时我还会给家里一些钱。你说,我拿什么去交女朋友?比如一个女孩和20岁的男生谈恋爱,一起挤公共汽车、一起在街边吃拉面算是浪漫,但一个女孩和我这样27岁的博士谈恋爱,我要再和她挤公共汽车、在街边吃拉面就会很尴尬。”
口述人:李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没路费过节不能回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李超(化名)来自新疆。如今33岁的他已经结婚生子,爱人是新疆中学的老师。因为没考上公费博士,李超交了2.4万元学费念了自费博士。交出了几年的积蓄来到北京,李超变成了一个没有工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每个月仅拿270元博士工资。
国庆节前夕,李超很想家,但不打算回去。他很无奈,一切的问题都变成了经济问题。“一提回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路费。回家一趟要花多少钱呀!”
李超说,我害怕节假日,看到别人和家人在一起我心里总不是滋味。“三十多岁的男人,对家里没有任何贡献,还要花老婆的钱。唉!”
记者调查:博士生在学业与打工间徘徊
“我们已经读到了博士。如果说很多人读硕士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混个北京户口的话,大多数人读博士还是出于对于专业的喜爱,大多数人是真的想做学问。所以,我们博士生并不是不爱读书,并不是想打工挣钱,但起码我们要生活,要有安心做学问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博士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打工,但大多数博士生会因为打工而烦恼。首都师范大学的张玉梅这个学期为别人代课,她一周接了24课时的课,几乎要天天出去打工,为此她一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但她说,“别看有了收入,但我心里急死了。我的学业怎么办呢?”
博导态度:反对在读博士生去打工
“我反对博士生们打工做一些专业之外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蒋原伦教授说。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博导都反对博士们在读期间打工,蒋原伦教授说,博士三年时间很紧张,需要大量读书,做论文。要作出合格的博士论文,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如果把时间花在打工上,这样只能是混出来的博士。
“博士论文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博导的水平。”某著名高校一位博导说,目前硕士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导致硕士水平严重下降。因此,很多导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博士生的培养上。“在国外,硕士学位只是一个过渡学位,而博士的工作和导师的研究直接相关,博士的水平更直接地反映了导师的水平。因此,对于博士,导师要求得更严。
院士呼吁:“博士贫困”应引起重视
俞汝勤院士“重视博士贫困”建议赢得了博导的一致赞同。他说,照现行体制,博导们招的博士生越多,就意味着每月发给博士生的津贴开支就越大,而一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博导们本身科研经费就不多。这样,有的大学教授只能采取下策,多招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或者掌握公共资源比较多的政府官员等作为自己的学生,从而违心地成为了所谓“真的假博士”的导师。
俞汝勤院士说,“博士生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资源库,很多既能吃苦又科研出色的都是寒门学子,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流失到国外,直接导致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和国家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要让研究生安心做学问
中科院王铮教授说,研究生是一批重要的科研力量,国家要爱护。对研究生,国家可能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可以采取一些社会补偿,比如夫妻双方上研究生的可以给以某种优惠,研究生可以享受某种低息贷款。“研究生教育还是精英教育。为了发挥今后研究生的作用,要想办法让研究生安心做研究。”
博士生现状调查:每月补助金 低于贫困线
中科院教授王铮认为,现在研究生的基本待遇要提高。“记得我在做研究生时,现在的一个国家领导人到华东师大了解研究生待遇。我对他讲,数学家杨乐的合作者张广厚英年早逝,报纸报道是因为研究生时期收入低,生活苦。可是杨乐、张广厚上研究生的1960年代研究生收入是48.5元/月,而当时‘全国二级工’工资不足43元/月,研究生是中等收入者。1989年我作为博士研究生收入是91元,这比一般人高,他们是每月78元。而现在,研究生津贴国家标准偏低了。一般高校博士补助只有270多元,而上海、北京的最低生活标准是500元/月。我们希望,研究生至少要生活在贫困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