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武小峰享受的是特权就业

80酷酷网    80kuku.com

  

  武小峰昨日到鞍山某医疗企业上班了,持续十数日的“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事件有了看似圆满结局。其实,喧嚣过后沉思一下,武小锋从卖糖葫芦到做某单位科研助理,从“程序”上看很简单,它只是重复着“大学生就业”这个古老的话题,只是,当这个大学生是北大的时,武小锋的就业才有了特殊性!

  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就业率近80%。可以说,摆摊卖糖葫芦的武小锋,他只是20%失业大军里的一员而已。在近60多万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里,有多少卖糖葫芦的?有多少掌鞋或倒卖农副产品的?没人去关注他们,因为他们不像武小锋一样怀里揣个北大毕业证!

  从这个角度来看,武小锋享受的只能是“特权就业”。这种“特权”特在两个方面:首先,北大毕业生相当于“皇帝的女儿”,要嫁就嫁个王侯将相,怎能沦为市井商贩?再有,正因为北大特殊的地位,西安的陆步轩一旦“卖肉”,大连的武小锋一旦卖糖葫芦,这就像“人咬狗”一样成为了新闻。全民唏嘘,举国关注,武小锋们揣着北大文凭,不需要任何广告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媒体做“求职广告”了!

  不可否认,北大作为国内外闻名的高等学府,教育理念和人才素质都是一流的。但在中国教育体制不甚完善,尤其高等院校漠视市场,盲目扩招的背景下,北大毕业生享受失业不值得大惊小怪。那么,武小锋为什么就不能卖糖葫芦?为什么只有找到正当工作才算圆满?

  说到底,武小锋享受“特权就业”的本质是“出身论”在作怪。这似乎也符合某些北大人的价值观。不久前,北大法学院某教授不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考生进入北大法学院研招复试现象,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该言论一出,不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吗?

  武小锋事件,大一点说,它除了扭曲公民平等的价值观念,如果把它放到大学生就业的小背景里,也渗透出职业歧视的痕迹。卖茶蛋的和造导弹的,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在海里撒网的和在屋里上网的也都能发家致富。都知道大学生就业是个难题,武小锋们为什么就不能破除传统的就业理念,广开就业渠道?

  武小锋卖糖葫芦,不论是因为他学科生僻,还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限,总之,他已经无意间利用了“特权”找到了工作。但愿武小锋能为这样的“特权”划上句号,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某个北大毕业生不要再因为卖地瓜土豆而成为新闻人物。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