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一季度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2%,与去年末相比并没有上升,但包括国家发改委和劳动保障部在内的7个政府部门还是发出预警: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中,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日前召开的内部会议上表示,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加、产能过剩、贸易摩擦等将成为制约就业的主要因素。而这些矛盾将在二季度后显现出来。
六成大学生难就业
4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的报告。报告引用人事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长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
一位参加了发改委等7部委4月5日的一季度就业形势讨论会的官员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与会人员认为,劳动力市场无力消化如此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是二三季度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的主要原因。
报告称,中西部地区需求有小幅增长,东部地区受人口控制等因素影响,需求增长放缓。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的预期已经趋于下降。
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张小建说,招工难和就业难正在同时显现。今年第一季度,全国11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显示,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招聘岗位数与求职者人数之比)均大于1,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矛盾更加尖锐。
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综合处处长尹建堃向本报表示,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岗位需求不能满足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下一步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技能的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产能调控的隐忧
报告分析认为,第一季度就业形势较好的原因是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保证了就业总量增加,其中就业容量较大的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就业起到了拉动作用。
按照报告的数据,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5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6%;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2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这种拉动作用能否继续发挥仍是变数。张小建明确表示:“由于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以及人民币升值、企业改制并轨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岗位难以有大幅度增加。”
最近发改委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对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尹建堃表示,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对制造业工人有较大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现在还无法估计。
对此,报告也特别提醒,不能忽视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过程中,所造成的大量失业人员分流安置的问题。
在这个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峰值年,报告预计,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达2500多万人,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劳动力供求缺口仍达1400多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