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千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的痛苦时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了他们中的一个人数较少的群体——高校毕业生。
当然,所有人的失业都是痛苦的,所有人的失业都是值得关注的。当一个人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平静的生活幸福得很相似。但当失业袭来,即便真正的人生刚刚开始,没有别的负担的高校毕业生们的痛苦,也是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揣着一份脆弱的梦想和创伤的心灵来感受。
所有的失业都是痛苦的,但高校毕业生是失业浪潮下“最为敏感的人群”。他们充满活力,满怀理想,或者野心勃勃,具有挑战意识。大学生活给了他们知识和涵养,也曾经许给他们美好的未来。然而,毕业即失业,青春梦想无处寄托,不得不学会忍受焦虑且不具确定性的暗淡时光。
大学生失业不是一个新问题。即便在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大学生失业也曾经年年成为受人关注的事件。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目前尚有100万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而今年的610万,又即将走出校门。那么,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则超过了700万。两个月后,今年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但目前他们的劳动预约合同,尚不及往年同期的一半。尽管国家有种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然而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到今年下半年,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可能超过300万。
失业是一种残酷的命运。有研究认为,即使在基本生活尚有保障的情况下失业达到6个月,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失业引起自卑自闭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并造成家庭关系紧张。而失业一旦使一个人的生活陷入绝境,则可能出于悲观而做出破坏性的选择,从自暴自弃、自虐自戕到攻击社会。
日前北京媒体报道,一个失业接近半年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无能为力时,在车站抢劫4元现金和一瓶水。令人震惊!事实证明,大量的失业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构成对社会的冲击。
实际上,大学生们急速上升的失业数字,只是他们在社会深海里的生存状况的一个浮标。其实,这一代青年严峻的职业压力,早就传递到在校生面前,就业已经成为大学一年级开始的忧虑。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即因“求职压力过大”而自杀,她的10万字日记记录了她的梦想和幻灭。
有人追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说这是扩招惹的祸。但如把大学生失业看作全社会青年失业的一部分,则他们的失业与扩招没关系。假使不扩招,情况就变成了更多大学文化程度以下的青年失业,而且是更早失业。扩招不会改变就业人数总量,只是使青年的学历身份发生了改变。
由此,对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所谓“改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的劝导,也是相当无关痛痒和不得其要的。在严峻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面前,真正不会自动“改变择业观念”,固守“学有所用”,或者有能力单边强力守护自己的受教育成本的,只能是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为优越的学生。
个人综合素质当然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是,在这竞争过分激烈的时期,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份。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也许,有关大学毕业生或者整个这一代青年的就业和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不是“就业率”,而是“起薪”。据报道,至2007年,在上海这个房价已经超过每平米1万元的城市,起薪两千多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趋之若鹜。
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须知,对于一切从头开始的大学毕业生,两千的月收入,在城市生活中除了维持生计,所有人生的计划都是无法开始的。
这是这一代青年的痛苦和彷徨。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代表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其中,大学生则是青年中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因为他们无“老”可“啃”而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失业威胁之下,当是重大的社会课题。
这是中国社会进入转轨时期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重大的失业危机。而转型尚未完成,许多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或完善。大约在两年前,第一次有人提出给大学生以失业救济,立即引来一阵哄笑。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包括大学毕业生自己,也不好意思去申请。但事实上,没有理由不给他们以救济。
在西方,法制完备的国家,如果大学生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从第一个月起就可得到失业保障金,并且政府部门会免费给你推荐工作。
今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密集地给出了许多政策。在“促增长,保就业”的前提下,首先提到的,一定是大学生的就业。至于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把大学生就业当成一项“主要工作”,某地甚至宣布,把它作为领导职务考核内容。“学士流动站”虽然还没有建立,但某地据说要给乡村小学校长及优秀教师,配备一到两位大专生做“助理”。“到西部去就业”,也有可能会得到更优惠的政策鼓励。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人以上。
许多办法看起来具有“救急”的性质,这也反过来说明了问题的严重和紧迫。 劳动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利。失业的痛苦需要国民共同分担。
但在“共渡时艰”的重要关头,失业者确实只能扮演主角。你可以失业,但社会不能失去你们。你可以失业,但不可以失去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