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创业 掘取第一桶金
1995年,高中毕业的严涌恩从绵阳来到电子科大成教部学习应用电子技术,第二年,他就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到“华电电子研究所”打工。研究所以经营电子元件、有线电视传输设备为主,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流动经费却相当紧张。严涌恩觉得机会难得,从父亲处借来2万元投入到研究所,获得了20%的公司股份,他的创业之路由此展开。
完成学业后,1997年,严涌恩花5000元买了辆二手面包车跑业务。那时候,光纤电视在国内刚刚起步,严涌恩积极奔走,几乎跑遍了成都周边的乡镇,包揽了圣灯乡、三圣乡、桂溪乡、簇桥、苏坡乡等乡镇的光纤安装业务,赚了好几十万元———这是严涌恩的第一桶金。
□分道扬镳 省外寻求市场
由于股份分配问题,严涌恩毅然退出了研究所。1998年初,他与一朋友到河北,与晋州市和高邑县签订了城市光纤网络业务,多方筹措到300多万元资金作为项目投入,但由于资金回收期太长等原因,造成了资金断链,而此时光差旅费就花了几万元,去还是留成了一大难题。合伙人选择了退出。不甘心的严涌恩只身再赴河北考察市场,积极与当地政府协商,并开始了艰难的融资。1999年一整年,他都在联系各方关系,跑了数十家公司,包括国家广电集团、中信国安、聚友网络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正当严涌恩为前路发愁时,经老师推荐,他联系到了新希望集团当时刚刚成立的“永好科技公司”。双方仅谈了半小时,就一拍即合,决定实地考察。第二天,他们飞车到机场时,离起飞仅剩20多分钟了。河北考察后几天,对方就打来电话,经过短暂商谈,合作拍板。“永好科技公司”立即投入1100多万元,2000年,严涌恩出任公司市场总监,算上六七十个下属,他年龄最小。
2001年底,由于公司策略改变,严涌恩发起成立了“讯科流媒体技术有限公司”,但因经营层和决策层的意见分歧,“讯科”没能“立”起来。已有广泛客户基础的严涌恩选择了及时退出。
与此同时,严涌恩展开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大连、昆明等60%的国内中心城市建立了跨广播、电信、移动、网络等行业的网络。充满创业激情的“阳光小子”———严涌恩的名声,在业界流传开来。
□风雨兼程 “阳光小子”扬名
2003年,是严涌恩认为“最精彩的一年”。1月,他与其他一些公司的软件研发和市场开发人员组成团队,正式成立了“四川微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跨平台多媒体服务系统”,并由此争取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3月,微讯率先搞起了“互动电视竞猜游戏”。严涌恩由此一发不可收拾,争取到了四川、甘肃、重庆、湖北、广西等省市区的广阔市场。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微讯惹上了官司。不仅公司几十万元的现金流被银行冻结,甚至还有人到严涌恩家里威胁其家人。严涌恩不得不放弃湖北、重庆、广西的部分业务,退守四川、甘肃市场。微讯并没有陷入困境,相反,却在10月举办的“四川电视节”上大显身手,严涌恩接到了许多要求合作的电话,销售渠道拓宽至华北、东北。
11月的一天,严涌恩到北京洽谈节目代理。经营班子里一些人提出股权分配不合理,要他马上回来解决,否则就“集体走人,让你当个光杆司令”。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业务飞回成都。但等着他的不是公司员工,而是一位律师。那一刻,严涌恩心力交瘁,“不如放弃吧”,他这样想。多亏好友的支持和鼓励,他最终鼓起勇气。在多方努力下,事情终于平息。
经历了几度波折的严涌恩自信地告诉记者,经过一年的发展,微讯已与100多个城市进行了投资合作,巅峰期,公司的互动点播技术覆盖到了全国的400多个城市。
如今,“数码娱乐”又成为严涌恩瞄准的下一个目标。
■记者手记
在常人看来,还是一个大学成教部普通学生的严涌恩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对生活、对事业的无限激情和果敢的创业精神。在访谈中,严涌恩坦陈自己辛酸的创业经历和不为人知的内心矛盾。走到今天,严涌恩靠的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手法,而是他不轻言放弃的执著精神。认准前方的路,大胆前行,他相信成功总会属于自己。
凭着青春的“动力”,他挽救了濒临失败的工程,做大了互动电视点播这块蛋糕。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凭着这份激情,严涌恩会取得进一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