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风云蓬勃几度创业潮

80酷酷网    80kuku.com

  

  斯坦福研究中心(sri)副总裁格兰·瑞斯曾兴奋地对记者说:“现在中国的创业氛围一点也不比美国硅谷差。”但在携程ceo梁建章看来,瑞斯只能算个后知后觉者。早在90年代中期,梁建章就发现,在中国创业的机会远比美国要多。

  “一个中国人,如果个人素质能评a的话,在国外只能是b,而在国内就可能是a+,”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显然也赞同梁建章的观点。陈宏是第一个在美国创办企业并把企业带上市的中国留学生,但面对祖国的蓬勃商机,他还是将他第四次创业机会定位在中国。

  创业热情难以遏制

  上世纪70年代初,原申华实业董事长瞿建国为创办自己的事业,还只能晚上偷偷做工,为此还担下了“日公夜私”的罪名,他的原始积累只能通过一个个家具完成;而1999年,梁建章创办携程时,却是一帆风顺,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资金,自有一大堆风险投资想给他钱让他创业。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但在这30多年来,中国人创业的热情始终难以遏制。

  1984年,朱裕华移民意大利,他决定,就算是个跑堂也要当个“最出色的跑堂”,没多久机会来了,进口中国猪鬃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而这时的国内,瞿建国在川沙孙桥的乡镇企业正做得如火如荼,孙桥也成了国内第一批亿元乡;朱丹则在上海交大管理学院攻读研究生,清华本科毕业的他在交大学会了卖电影票,学会了做生意。

  1988年,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创业高潮,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充斥着来自国内各地的商人。朱丹也在此时离开中信,在深圳大学名下办起了“深珠工贸公司”,在当时谁又能想到这家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司,却是如今大名鼎鼎的“海王药业”的前身;而这时的上海,瞿建国刚刚辞去孙桥乡副乡长的位置,谁能想到,当初他“被迫”向申华投入的1万元钱,日后却奠定了他超过亿元的身价。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掀起第二次创业高潮。在中关村旁的一条小路上,一家叫慧聪的小公司成立了,郭凡生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而在这时的美国,陈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虽然仅过了6个月,他的第一次创业就宣告失败,但在他的心中,创业的火苗从未熄灭。

  1999年,在nasdaq财富的感召下,中国第三次创业热潮再度兴起。梁建章用几张很简陋的商业计划书,拉到了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携程正式成立;这时的美国,陈宏的gric正式上市,当天股价暴涨42%,陈宏成了拥有亿万美元的超级富豪;而这时的朱裕华,已经从意大利回到祖国,在从事了多项贸易生意后,他投资120万美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具厂。

  2004年,中国的创业气氛甚至强于美国硅谷。50出头的瞿建国开创的新事业——开能的目标是比当初的申华还要庞大;朱丹的目标则是把祖国医药瑰宝——同仁堂发扬壮大;陈宏则又有了新的创业目标,汉能将是他的第四次创业;朱裕华则索性开始建设“意大利工业园区”,把更多的意大利企业引入中国;梁建章的携程则刚刚完成在nasdaq的上市,3年再让携程成长1倍是他的目标;这时,郭凡生的慧聪也上市了,但更令他得意的是,他创造了126名百万富翁。

  对创业者来说,生命不止,创业不息。

  知识才是最大的财富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钱的人才是白手之人。而12年前的我,拥有知识,拥有信念。所以,我不是白手起家。”这是郭凡生的理论。的确,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要拥有知识、拥有理念,自然会有人向你投资,知识就是财富。

  在陈宏、梁建章两人身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同是大学少年班毕业,都曾前往美国留学,在创业时都没多少金钱资本,风险投资给了他们很大帮助,知识是他们身上最大的财富。

  与上一代创业者强调机会、勇敢不同,现代的创业者强调知识的力量。瞿建国虽少年辍学,但对知识却极其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经济、法律、财会等多项学历;朱丹学历虽高,但他更强调后天的学习,对“学习性组织”、系统工程论等先进管理理论更是极为推崇;以学者自居的郭凡生更是通过创建慧聪,找到了一条理论与市场结合的实践之路。

  创业者说,要成功并不难。创业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如梁建章为创业,从技术转到管理;创业需要放弃,瞿建国放弃了成为国家干部的良机;创业需要知识,当朱裕华遇到当厂长还是上大学的抉择时,他选择了后者;创业需要远见,当朱丹沿海王、海王星辰、同仁堂一级级台阶攀登而上,他给自己描绘了最好的远景;创业需要直面失败,当郭凡生从每次挫折中寻找领悟时,他找到了成功的真谛;创业需要持久,陈宏历经四次创业,乐趣却始终不减。

  “只要你全身心投入,你就能成功创业,”1954年出生的瞿建国做出了如此总结。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