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丙垠:创业决不轻言放弃

80酷酷网    80kuku.com

  

  有着“山东归国创业第一人”美称的徐丙垠,在商场摸爬滚打十几年,企业销售收入已近亿元,看上去依然文质彬彬,但举手投足间多了一些气定神闲,透露着一股成功人士所特有的自信。“选好自己要走的路,然后挺住,决不轻言放弃”,他如此总结自己的创业成功之道。

  “人生要定好坐标”

  徐丙垠是苦孩子出身,在读书时就有些传奇色彩,1978年,他在上高一时参加高考,考中山东工业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在伦敦大学读博士时,别人都利用节假日去打工挣点外快,可他节衣缩食,把钱掰成两半花,一心扑在学习上。1990年,徐丙垠便初露锋芒,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利用故障产生的暂态电流行波线路故障测距技术”,在国际上引起强烈震动。

  1991年毕业之际,同窗好友纷纷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而徐丙垠却决定回国创业。

  “人生要为自己定好坐标,有了坐标,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迷失方向。当然人生坐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和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但不管怎么调整,人生坐标的确定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根据个人特长确定人生目标,再就是把个人发展和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大学时想做一名有成就的教授,后来要做一个技术专家,到现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一个科技型企业家,徐丙垠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分析了自己人生坐标的变化。

  “艰苦创业是一笔财富”

  1991年,从海外归来的徐丙垠只不过是刚走出校门的毛头小伙,真正开始创业,才知道并不像想得那样简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还没有民营经济的概念,社会上只有“个体户”,工商部门不给注册民营企业,他最后只好托关系挂靠集体企业才办下了营业执照。

  那年5月的一天,没有开业典礼,没有放鞭炮,科汇电力仪器研究所在淄博美食街旁一套三室一厅的民房里悄悄开张,账面上只有亲戚朋友凑起来的6万元钱。对于那一天的每一个细节徐丙垠至今都记忆犹新。

  “那时候,一家三口和给我看孩子的妹妹挤在一套狭小的房子里。到了冬天又冷又潮,蜂窝炉子弄得满屋子烟;我到北京去买元器件,舍不得坐卧铺,上了车没座位,就和民工一样钻到座位下睡一觉”,回想起创业时的艰辛,徐丙垠的眼睛湿润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1年秋天,“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终于问世。一天,山东铝厂的电缆坏了,工人们查了好几天没有找到故障,便打电话让他们来试试仪器。把仪器接到故障电缆上,显示屏就显示故障点在300米左右,用铁锨挖开一看,结果真神,故障点就在那里。这个产品一炮打响,还获了国家发明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时至今日,6万元起家的小作坊已经成了一个净资产5000万元、销售收入近亿元的高科技公司,产品遍及28个省,出口英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创业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选准了创业之路,就要耐得住艰苦和寂寞,现在想想,艰苦应该是一笔财富”,徐丙垠如是说。

  由于徐丙垠在山东理工大学担任教授,科汇公司的员工们都习惯喊他“徐老师”,很少有人喊董事长。他有着一股儒商的风范,对每一个员工都很客气,即使批评人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春风化雨,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公司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有人说徐丙垠小气,亲朋好友聚会出手一点不大方,自己出差也不讲究排场,但他对此一笑了之:“钱是靠汗水换来的,不是用来讲排场,摆阔气的,而应该用在刀刃上。”从1998年开始,“小气”的徐丙垠悄悄从自己的公司分红中拿出20万元在西安交大、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作为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如今,留学生成了香饽饽,各地都抢着要,个别留学生很“牛气”,目空一切,以自己为筹码讨价还价,有的甚至在一个地方享受完优惠政策,再换一个地方继续享受。徐丙垠认为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徐丙垠如此诠释自己的经营理念:“人要以一种负责的心态在做事,把人当人看,把事当事干,对社会、对股东、对员工、对个人都是如此,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一步步做强做大,如果一心只想着多挣钱,那就离关门不远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