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团干部刘超渴望参加再就业培训■摄影/本报记者黄亮■为首都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活动给大家带来希望■摄影/本报记者陈柏
北京团组织高度重视青年的创业、就业工作。一方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将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与共青团组织的育人工作以及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机结合,紧密围绕“北京青年新世纪成才计划”开展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丰富青年的创业、就业知识和技能,更新创业、就业观念,鼓励广大青年勇敢地开创事业,通过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始终坚持“竭诚服务”的原则,将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纳入服务青年的整体工作框架中,并始终将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优化青年创业、就业环境,争取相关政策,开展各种中介服务,努力帮助青年创业和实现就业。
■解词
■北京市拥有62所高校(不包括民办高校),是全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如此众多的高校和每年同样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既是首都难得的智力资源,同时也为北京带来了不小的就业压力,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工作,变就业压力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摆在北京市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北京团组织采取多种措施服务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北京团市委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机构,设立了咨询热线和专题网页,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志愿者招募选拔工作。志愿者的选择工作从7月3日开始,到7月11日招募工作顺利完成,共计252名志愿者顺利通过考核,奔赴西部。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全社会开辟了一个动员人才为西部服务的新途径。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深入西部参加志愿服务,必将有力推动西部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同时,在近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拓展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提供多种选择,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也是一个考验当代大学生勇气,培养意志,锤炼人格,升华精神,获得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基层工作经验,把自己锻造为优秀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径。
■“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有效缓解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强我市远郊区县基层工作,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团市委和市委教育工委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这一工作设想。经市委领导批示后,团市委与市委教育工委又邀请市里相关部门,共同设立“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项目。并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每年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1000名志愿者,安排充实到北京市远郊区县和城近郊区的基层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此项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团市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组成。办公室设在团市委。该项工作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强烈反响。在7月12日至8月15日招募期间,我们共接受来自全国185所学校的近1200名符合报名条件同学的报名,最终选拔了1000名大学生参加培训。
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将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逐年坚持下去。
■“万名大学生平面媒体招聘会”
3月17日,《北京青年报———人才时代》以专刊的形式,登出了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主办,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北京青年报社、北京市青年宫承办的“万名大学生平面媒体招聘会”,专刊用36个纯文字版刊登了200余名优秀大学生的资料、照片和50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电话和网址,以及300余家用人单位的职位信息,并依托《北京青年报》和各高校网站,实现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集中推介了万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达到了中型传统人才招聘会的规模。这一形式不仅是团市委深化服务青年就业工作,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的新举措,同时也开创了北京以纸媒体为载体举行招聘会的先例。
“万名大学生平面媒体招聘会”与传统人才招聘会相比,在主体上有了根本的区别,传统招聘会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过程是被动的。“万名大学生平面媒体招聘会”的主体是大学毕业生,是50所高校万名毕业生的主动集体求职行为,特别是由各个学校推荐的200余名优秀学生的个人资料体现出强烈的上进心、团结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务实的求职观念,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毕业生的风采和个人特性,使用人单位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万名大学生平面媒体招聘会”也是公益活动,不向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从根本上体现了服务青年的宗旨。
此外,北京团市委还依托北京青年报社举办了两届“残疾大学生就业洽谈会”,为100多名残疾大学生免费制作了个人求职海报。洽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号”“手”争创活动
近年来,团市委不断加强非公经济团建工作,并将“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创建活动延伸到进京青年集中的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领域,将“号”、“手”争创活动作为广大进京青年积极优化首都发展环境和个人建功成才的有效途径。各级团组织以“号”、“手”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岗位建功、业务技能竞赛展示和各类主题文化活动,进一步在进京青年中树立了立足本职、建功成才的创业观,积极倡导了职业道德意识,提升了服务工作水平,进京青年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近年来,团市委进一步在进京青年中深化创建活动,一是在窗口行业中进一步塑造“号”、“手”良好形象,提高争创活动的牵动力,二是进一步深化区域创建活动,发挥了创建活动的规模效应,三是将“号”、“手”服务活动引入社区,进一步拓展了创建活动的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了“号”、“手”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广大进京青年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社区青年
近年来,团市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劳动、人事、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做好社区青年的培训、就业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优势,组织社区青年参与职能部门开展的社区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活动。同时,团市委广泛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主动为社区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服务。针对社区内失业青年,各级团组织积极协调市、区青联委员从所在单位提供求职机会,使一部分社区青年重新走上就业岗位。针对青年的学习、就业、成才等需要,组织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对社区下岗、闲散、进京青年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另一方面,团市委积极尝试以社会化方式服务社区青年就业需求,承担社区青少年事务。依托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城市青年中心试点建设,积极培育帮助青年解决就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
■记忆
■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再就业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北京市的再就业形势虽然好于全国总体水平,但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局部地区就业压力大、4050人员安置难度增加等方面。北京团市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和团属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努力服务下岗青工实现再就业。
■生日那天我想上班
今年1月10日,为配合北京团市委开展服务青年就业工作,《北京青年报》以《生日那天我想上班》为题报道了下岗女工的求职故事,并以此启动了“帮助优秀下岗青工再就业”行动,通过报纸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优秀下岗青工的再就业问题。随后,《北京青年报》开通了报名热线,欢迎优秀下岗青工主动报名接受采访,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勇敢地面向社会求职。北京团市委还在北京青年宫为优秀下岗青工举办了免费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培训。该栏目进行了一周的连续报道,先后报道了29名下岗青工的求职故事,并于1月17日在北京青年报大厦举办了“我想上班———帮下岗青工上岗”优秀下岗青工与企业见面会。共计20多名优秀下岗青工轮流上台演讲,数十家企业代表在台下聆听,从中选才。在会后的洽谈会上,近半数的下岗青工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还出现了6家单位争抢一名下岗青工的现象。该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团中央领导也对该活动给予了关注和表扬。
■“小红帽精神”
小红帽报刊发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青年报社为转换发行机制,提高发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实现自主合作发行,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负责《北京青年报》的发行工作。
几年来,小红帽发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小红帽精神”,坚持自主合作发行的原则,广泛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立足报刊发行,拓展服务领域,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长。如今,小红帽已发展成为京城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化报刊发行及配送服务企业,成为国内报刊发行和配送服务的知名品牌。
公司创办伊始,就确立了吸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促进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七年来,小红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各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共为四千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目前,小红帽2800多名员工中有近2000人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分布于城区、郊区各发行站点,辛勤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小红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正是有了这种支持,使小红帽更加坚定了初衷,促使小红帽不断为首都再就业工程建功立业,为政府分忧解难。
■青工再就业也能当明星
受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近几年下岗青工再就业压力非常大。为缓解再就业压力,各级企业团组织积极行动,依托组织开展各种服务活动。首先在全市企业系统普遍开展了转变就业观念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就业观念大讨论、再就业明星评选等活动,通过选树青年再就业先进典型,引导广大青工树立自主、自立的积极的就业观念。其次是充分发挥“青年岗位能手”、“青年五小发明竞赛”、“导师带徒、拜师学艺”和“青工技术比武”等共青团传统品牌活动作用,加强青工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广大青工学习技术、增长才干,努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切实提高再就业能力。此外,还积极落实团中央“工岗快递”活动,为山西省提供155个青工就业岗位。
■数字
■57.4万
目前,北京市共有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107.8万人,其中分布在乡镇的青年57.4万人。近年来,随着京郊农村经济结构上战略性调整和农村科技的运用,以及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都市型郊区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为农民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青年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帮助农村青年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增强创业、立业能力,切实解决就业,特别是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他们成才、创业、致富提供更好的服务,北京团市委在京郊开展了“新世纪农村青年现代素质培训工程”。
46751
通过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依托政府,与有关企业建立协作关系,采取定岗培训的方法,组织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和适应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文明素质培训,为农村青年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等服务。同时,建立农村青年人才库,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农村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中心受到广大农村青年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仅北京通州区农村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中心,就先后有160多名青年农民在接受就业培训后被企业录用,占参加就业培训人员的80%以上。截至年底,“北京京郊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培训累计46751人次,实现就业8266人,建立培训中心和基地65个,为京郊青年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00万
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区建设的迅猛发展,社区与青年关系日益紧密,青年对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都逐渐增强,社区成为共青团工作的基础领域。同时,北京拥有着近300万的外地来京青年,作为推动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社区也是他们学习、就业、创业等多种需求产生和得到解决的最重要场所。调查表明,87%的青年希望在社区得到学习、文化、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服务,91%的青年希望在社区得到就业、创业、婚恋等方面的服务。近年来,团市委立足社区,积极整合资源,广泛开展青年创业就业等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了一部分青年的就业创业问题。
十佳
1996年,团市委联合市外管办、劳动局、文明办等单位开展了“北京市十佳(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评选活动。评选每两年一次,第四届更名为北京市“十佳(优秀)进京创业青年”评选活动。2003年,团市委联合9家委、办、局和新闻单位成功开展了第四届北京市“十佳(优秀)进京创业青年”的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十佳进京创业青年”10名、“优秀进京创业青年”148名、“进京创业青年先进集体”20个,“进京创业青年之友”35名,“进京创业青年教育服务工作先进单位”30个,在进京青年中树立起了创业发展的时代旗帜,唱响了创业成才的主旋律。配合评选活动的开展,团市委还依托《北京青年报》在进京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我在北京创业”主题征文活动,对优秀青年的创业历程、创业心声进行了广泛宣传。评选活动结束后,团市委还协调有关部门为“十佳进京创业青年”解决了户口问题,并积极着手筹建进京青年回馈首都人民、社会的进京青年关爱基金,进一步调动了进京青年创业发展、投身首都建设的积极性。
270
借助非典防控组织体系,团市委进一步摸清了全市进京青年底数和分布状况;将进京青年组织建设工作与社区团建、非公团建紧密结合,根据进京青年来源、职业、分布、需求等特点灵活建立团组织,同时积极建立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进京青年社团和进京青年业校、业余党校等,通过加强团组织建设在进京青年中形成了创业奉献的合力。社区是进京青年工作的重要平台,团市委进一步整合社区职业技校、业校、青少年服务中心等机构的资源,共在外地进京建筑施工企业和进京青年集中的社区建立培训点和团校270余个,立足社区全面开展进京青年个人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进京青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同时,团市委加强了与劳动局、建委、经协办等部门的横向合作,在整建制的外地进京青年群体的集中培训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