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你的房子在哪里?

80酷酷网    80kuku.com

  

  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代人像所谓上世纪80年代的人这样活得肆无忌惮却又神经质地强烈向往归属感。他们出生于1980年之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绚烂春光里,像一块播撒了新种子的试验田,生机勃勃却不见粮库里有自己的位置。

于是,比起年长个10来岁的前辈们,80年代更早地把目光流连于雨后春笋般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在一扇扇相貌雷同的玻璃窗上寻找自己的未来。

可是,在80年代看来,钢筋水泥的严实最多算是个储物盒子,再精致漂亮的盒子终究是盒子,成不了家。人不是物品,不能住在盒子里,人有思想和情感,恨不得这世上一草一木都能哭会笑,所以,就算是钢筋水泥搭建起来的家,也得能承载情绪的宣泄和精神的诉求。问题是:到哪里,去找80年代人的房子?

努力挣钱,努力买房

80年代当中年龄大一点的,大学毕业之后的实习工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那差不多是他们工薪阶层的父母一生工龄累积下来的最后月收入水平。但由于种种难以统计的因素,80年代的收入实在无法用一个范围来衡量,不过底线划在1500元~3000元之间应该不失公正。

但是80年代的月收入又往往无法和他们的经济实力成正比,因为爱好广泛、大而化之,以及挥霍成性的高消费习惯使然,如果不是因为想要买房、买车、成家立业,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会成为月光族的拥趸。

谁的地盘谁做主上世纪80年代的人习惯不好,归结起来一个字:懒。即使是选房子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打算从头到尾亲历亲为。一般来说,他们习惯付一定的钱,雇一个置业顾问,跟他或她交个或深或浅的朋友,让对方主动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帮他们物色合适的房子。

80年代的人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随便。他们走在街上看见一个漂亮的楼盘,立刻就会去看个痛快,只管看着喜欢,关于地段、升值潜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几乎不予考虑,他们会把楼盘的名字报给置业顾问,让他或她提供一份包括首付、月供、物管……甚至到每天上下班乘车路线的报表,负担得起就敲定,负担不起也无所谓,因为他们总是在逛街,有的是机会。

80年代的人也有比较好的习惯,就是认知广泛,他们通常在各大楼盘的bbs上看业主大骂物管和开发商,再煞有介事地上去评论一番,在你来我往的拍砖过程中,渐渐也成为了专家。由此,他们也甚少上什么大当。

可能跟兼收并蓄却又独自应对的成长过程有关,80年代对细节的追求没有可以归类的序列,总是存在着无数绝对的变数。

对于女孩子而言,更看重房子的风格是否能带给她们百变的心情或者更多的人生可能,尽管当中99%都只是做白日梦。因此,风花雪月的露台似乎必不可少,卧室的窗子应该可以用来坐着弹上一曲《致爱丽丝》,如果再有个嘎吱作响的阁楼,那她们就要疯狂和尖叫了。对于男孩子来说,现在流行超大客厅,他们普遍在设想如果把它搬到室外的话,应该是个不错的私人篮球场。比起一间又一间的卧室,他们更愿意拥有一间卖弄玄虚的茶室。厨房需要有情调,泡妞的话这里才是出奇招的宝地。

坚韧钢筋里的脆弱心灵

别看80年代人好像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上呢?基本上定位于第一代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在心灵上的脆弱却不如外表表现的那样酷味十足,大多数在蜜罐里面泡大的80年代独生子女在买房上感性更大于理性(虽然他们自己觉得很理性)。

其实在这里我要纠正大多数人对于80年代人生活能力的偏见和误解,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出去租房住。室友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人,在外面的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每天放学后买上点肉和菜,回去就自娱自乐地下下厨,晚上来寝室聊聊天,然后回家上网灌灌水,好不快活。不过他最后还是放弃了租房生涯,为何?答曰:受不了那种孤独的冷。看来80年代人“享受孤独”的口号也仅仅是说说而已,他们对于心理上的安全感远远超过生理上的舒适感。

也许80年代人天生就是钢筋森林里的群居动物,要求他们离开群体,是一件残忍的事。而他们在10年后又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房开们会放弃80年代吗?不会,他们会为80年代人创造最坚固的钢筋,以保护里面一颗颗脆弱的心。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