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一天,记者漫步在位于沈阳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东软软件园里。远处的草坪上一帮年轻人正在踢足球;近处,年轻的男女们围成一圈,很熟练地踢着毽子,笑声不时传来。要不是刚刚在这里采访完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博士,真让人有置身于大学校园的错觉。
记者从刘积仁处了解到,目前,东软集团8000名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33岁,员工也习惯称他们的总裁刘积仁为“刘老师”。
“刘老师”的经历非常传奇。从1991年创业时的3个人,到1996年上市时的200人,到今天将近8000人的规模,他成功带领东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An提供商。如今,东软集团连续几年稳坐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第一把交椅,又是我国最大的国产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在it教育与培训业务方面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
刘积仁趟出的这条商业道路差点儿由于放不下学者的“面子”而错过。刚刚参加完两会的刘积仁与记者谈起了他的创业经历。
从学者到商人
年少时的刘积仁是个“全能型选手”。他能吹笛子、拉二胡、小提琴、京胡、弹吉他,“带响的我都能来几下”;他能画画,“房间里画满了英雄人物的头像”;他喜欢木刻,自己刻了100多个毛泽东头像;他把铁板打磨成匕首,自己铸模用铁水做铁手枪、步枪……
如果真能让刘积仁选择的话,他当年可能会选择音乐系或者美术系。但是,那个时代,个人对命运没有更多的主动权。
刘积仁在当地的钢铁公司待了4年。他做过煤气救护工,当过电影放映员,也在工会搞过美术摄影。在这期间,刘积仁常常抽空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和英语。“四人帮”倒台那年,刘积仁考上了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86年,刘积仁成了国家第一个培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
读博士期间,刘积仁的导师李华天送他去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那是一个开眼界的过程”。
毕业后,刘积仁留在东北大学任教,33岁的他当上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刘积仁的最初心愿,是创办一间能与国际接轨实现“产研结合”的实验室。但他并没有想到为研发经费所迫,自己会在“教授”和“商人”这两个身份之间挣扎。
“一方面要保有学者的自尊,另一方面又真是没有钱,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刘积仁坦言,“心里头的滋味真不好受。”
>>>查看/发表评论
1991年,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到中国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刘积仁认准这是个机会,便特意去了趟日本进行“路演”。当看到阿尔派有意向时,刘积仁咬着牙开了一个天价:30万美元!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倒让刘积仁有些措手不及。
同年,刘积仁与阿尔派组建了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1992年又以在中国开发的电力、电信业务项目和软件产品为主营业务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1993年将两家公司合并建立了一个股份制的企业。东软公司的运转机制走上了正轨。1996年,东软上市,此时的刘积仁已经离科研越来越远了,正如同他书架上的书,专业书籍在慢慢靠后,不断增加的是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刘积仁把东软这些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公司成立后求生存、打开局面的阶段,企业主要侧重培养市场开拓和建立品牌的能力;以1996年上市为标志,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运营体系的阶段,主要侧重培养组织构造和战略执行方面的能力;自2000年起,整个经营大环境发生变化,公司调整战略,进入加大国际化进程的阶段。
学者刘积仁走上了商业人生的道路,而且一发不可收。
一生中的两个人
在求学和创业的初期,有两个人是刘积仁最要感谢的,一个是导师李华天,一个是刚去世的两院院士王选教授。
李华天是中国最早几位从事计算机与网络研究的科学家之一。1946年,他考取了美国哈佛工程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返回祖国。1952年,他来到东北大学工作,后任东北大学副校长。
从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到博士毕业,刘积仁承认,李老师对自己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谦虚,而且把个人的荣辱和名誉看得很淡。”刘积仁说,李老师教会了我,作为一个技术人,要有一种宽容的胸怀,同时,在一个团队里,如何把个人的利益和别人的成功绑在一起。
多年之后,刘积仁写过一篇怀念李华天老师的文章,标题为《恩师如父》。文章第一段写道:“对我影响最大、改变我一生轨迹的人,当属我的恩师李华天教授,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王选老师可以说是我创业初期的精神支柱。”刘积仁说,因为,当时,刘积仁希望做一流的教授,希望有一流的实验室、足够的科研经费,能够自由去参加各种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这个理想促使刘积仁走上了产、学、研的创业模式。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授下海经商要经受太多的舆论压力。”刘积仁说,但当他得知王选也是以教授的身份创办高科技公司北大方正时,他就将当时的舆论压力都置之度外了。“当时,虽然我未曾与王选老师谋面,但他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安慰。”
>>>查看/发表评论
1996年,公司上市后,王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东大阿尔派崛起的随想》的文章,高度赞扬了东大阿尔派发展的过程,揭示出一个年轻企业家的性格、文化背景和个人品德对一个企业带来的影响。“这是对一个年轻人的高度赞赏,也可见王选教授的宽广胸怀。对他,我心怀感激之情。”刘积仁说,一直到两年后,因为共同出席一个会议,他才有机会当面向王选致谢。
“从这两位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他们对年轻人的包容、呵护和扶持。”刘积仁说,他也要努力搭建一个舞台,让年轻人实现自己的追求,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所以,东软在各地建立软件园,给年轻人更多的发展空间。
成功来自每个细节的进步
谈到今天的成就,刘积仁说,这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年轻人可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有可为”。
但是,刘积仁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有一种商业嗅觉,即对商业机会非常敏感,而最重要的是能够非常细节地制定一个实施的计划。
刘积仁就从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嗅到了东软的商机。他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对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带来很多的机会。比如,医疗要向社区和农村扩展,作为一个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商,东软可以构造信息平台来支持发展。未来社区的医院会更多地跟大众医院连接,个人在家里就能享受到这些医疗的服务,东软集团可以提供医疗、远程医疗诊断的软件、专家会诊软件。东软也在做教育解决方案。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学到更多的课程,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
而对于年轻人,刘积仁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理想,并且要明白,这个理想是通过许多小的成功来完成的,是通过许多细节的进步来达到的。所以,当记者要求刘积仁给年轻读者写寄语时,他写道:成功来自每个细节的进步。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