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MBA教育:在风雨的历练中成长

80酷酷网    80kuku.com

      有人匆匆而入,有人等待观望,有人漠然离去——或许这就是国人对MBA看法的最真写照。

    今年肯定是中国MBA教育不平凡的一年,从“创维事件”到本土EMBA的新鲜出炉,中国MBA教育在风风雨雨中前行。有人形容创维扇了MBA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位北大在读MBA说:其实对创维这样的举动,我只是感觉到有些悲哀。为企业找不到管理人才悲哀,为MBA无法适合中国国情悲哀。我并不对创维的这种态度感到太多地不满,因为创维说出了中国MBA教育的实质问题:MBA培养的理论家,并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实践家,创维的举动不仅是针对北大MBA的。至于用2000元的薪水去“寒碜”北大,也许是有点过了,但现在的MBA是有点过热了,我们应该把在这时创维的举动,看成是一场及时雨,它应该淋醒MBA院校、MBA和准MBA们。我们为什么办MBA,为什么要上MBA?是为了赶潮流,为了一个MBA的光环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MBA的适应能力?如果我们的国产MBA们,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在中国乃至世界500强里表现卓越,用自己对企业的贡献向世人证明自己无愧于MBA称号。试问,创维还会说出这样的话吗?如果我们的MBA教育和MBA的能力,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再过几年,恐怕会有一百个、一千个创维要“寒碜”MBA。

MBA品牌时代竞争激烈
  今年全国有5万多人报考MBA,而计划招生人数是8000人,录取比例约为7∶1,其中尤以报考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的考生居多。仅报考清华的就有4500多人,约占了全国报考人数的近10%。也就是说,虽然清华大学只是全国62所MBA招生单位之一,今年却集中了近十分之一的考生。现在上MBA,吸引学员的已不仅是MBA本身,还有名校的品牌。

  中国MBA的品牌时代已经悄然来临。MBA教育作为符合市场规律的教育产业,名牌大学的MBA,品牌做得好,课程的质量高,自然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市场。经过市场和时间的大浪冲刷,这些名牌商学院将成为整个产业的领跑者。国内各商学院虽然还未形成商学院的独立品牌,但这是中国MBA的发展趋势。而用人单位在选择MBA毕业生时,也越来越重视学校的牌子。一位外企人事经理就曾公开说:“我们在中国只认中欧和清华的牌子”。

  以美国为例,全美目前共有工商管理学院1300多所,每年MBA毕业人数约10万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23%。而这10万MBA学员中,只有800多人是从以MBA教育著称的哈佛大学毕业的,其竞争激烈程度决不比清华、北大低。虽然在美国拥有MBA学位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但机会对每个MBA并不均等,名牌大学或名牌商学院毕业的MBA一般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像哈佛、沃顿、凯洛格等一大批名牌商学院的MBA往往供不应求。

打造品牌成为国内MBA教育的当务之急。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作为国产MBA的“发祥地”之一,招生规模从一年招生11人,到一年招生500多人,10年间成为中国最大的MBA教育基地。其MBA联考总成绩,连续四年名列第一,而且在2000年全国MBA教学评估中名列第一为保持长久以来的优势,清华MBA项目正在经历着一场高速度、强力度的改革。院长赵纯均2001年说:“我们的目标是用5年多一点时间,建设成亚洲最好的管理学院之一;用10年多一点的时间,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措施主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副院长廖理透露,清华已经成功聘请了28位具有国际水平的学者担任讲席(特聘)教授,这些学者是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拥有美国著名大学终身教职的资深学者。他们将分别在管理工程、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组成7个讲席(特聘)教授组。清华将借助这些拥有丰富MBA教学经验的学者的加入,打造国内一流的MBA教育品牌。

  而中欧无疑是打造MBA品牌的先行者。创办仅8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国际声誉。中欧负责中国市场的MBA招生经理严俊说:“品牌是在不断地努力和不懈地追求中炼成的,打造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中欧的底子比较好,因为我们完全是一种企业化的运作;我们的招生制度是比较公平合理的,这首先保证了原材料的优秀;我们花重金从国外聘请优秀教授,他们不仅是教课,还在做国内企业管理的研究,有很深的企业背景,以及很强的实践经验,这样教课就比较实用;还有就是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案例中心;另外,我们能为学员创造一种很优良的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互动、网络、以及所有员工的优质服务。这样内功深厚了,培养了好的学生,得到社会上的认可,然后才能在国际排名上取得好名次,这样自然就有了品牌。”

  对于国内一些高校的相对落后局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认为,国内很多高校的MBA项目,在学术上、管理上和面对市场的运作上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不单是师资、教材等教学资源质量有待提高,而且周边服务也有待改善,包括毕业生的择业指导、职业规划,都还存在问题。培养一个好的MBA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还涉及一个体制方面的原因,MBA项目是一个面向市场运作的项目,一些大学的管理学院作为二级学院,缺乏独立性,没有决定权。

大浪淘沙 MBA前景依然看好
  即便如此,MBA的前景依然被看好。有专家认为,MBA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因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大批管理人才,而MBA教育无疑适应了这一需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境外大公司、大企业掀起新一轮在华投资高潮,急需大量本土高层管理人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就成为中外企业争夺的对象;另外,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职能与国际接轨,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教授认为,MBA教育提供的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具有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讲,MBA对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有好处的,而更大的好处来自于管理理念与国际的接轨。中国管理水平如何突破瓶颈,显然只靠自己摸爬滚打这一条腿走路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进行系统培训的MBA教育也许是好的出路,MBA们应该致力于改善中国管理观念,在这一点上来说MBA担负着神圣的使命。

  朗讯科技(中国)人力资源总监林钢也认为MBA的市场前景是很好的,因为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关键在于正确看待MBA,不要把MBA神化,MBA并不神奇,它也并不代表高薪以及职业的永久保障,它只是一个硕士加几年的工作经验,MBA成功与否并不在于那自定的身价,就如同一件商品贴上了标有高价的标签,但是它到底值不值,要看别人需不需要,要看价格性能比,要看买回去是否实用,自身的价值不能依靠自己定位的价格来让别人认同。也不必一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发展MBA教育。“MBA在中国的发展就像中长跑,因此,要学会调整呼吸、稳扎稳打,在没学好快跑之前先学会慢跑,做到合理地分配体能,需要的时候就停下来想一想怎样跑才是更有利于健康的,不要做了无用功,走了很多弯路。”

  “中国的MBA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尔铎教授说,“客观来讲,中国的MBA理论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理论上很少有自己的创新,在本土化方面还有待提高。但第一步是先拿来主义,第二步再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能对MBA有过多的要求。接下来要做的是尽量地吸取、消化、思考,尽快地和国际接轨,尽管其间可能要经历阵痛,经历风雨。”

  “也许我们可以理智地告诉他人要冷静,但这是个市场,也许只有通过残酷的整合竞争才能使人们逐步清晰、彻底地判断MBA的价值所在。”一位专家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