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会诊中国MBA

80酷酷网    80kuku.com

    近年来日益被“神化”的MBA教育,在经历了头10年的高速发展期之后,开始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但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事物,在产生之初总有一段加速的发展时期,而这种发展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泡沫的成分,难免让一些期待MBA能在中国上演“哈佛神话”的人大失所望。

  6月8日—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管理教育论坛上,来自亚洲、欧洲、北美等地的学者、企业家就MBA的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十几所管理学院的院长还从各自角度分析我国MBA及EMBA的教育状况,试图为中国的MBA教育指出一条康庄大道。

  炙手可热与失宠的背后

  我国自1991年首批9所高校开始试点招生MBA,至今已整整11年。招生人数从1991年的86人激增到2001年的12173人(今年计划招收15000人),开办MBA的高校也达到60多所。MBA变得如此炙手可热,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工作经验以后的、全方位的工商行政管理学位。它强调通识通才的培养,因而被看成是已有一定工作经验之后的一个“事业加速器”。除了MBA本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外,还有两个因素导致了MBA火热:一是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然而近几年来MBA在国内开始“失宠”,不少MBA毕业以后要承受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考验。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MBA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是企业对MBA不够信任。目前我国MBA教育在师资力量、教材水平和学生素质等方面与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不要对MBA期望过高。而MBA毕业后,最好从低层做起,要端正心态,不可预期太高。

  MBA是一种语言的交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算了一笔账:我国有600万家企业,假设每一家企业只需要一名MBA,就需要600万人,而目前全国只有12041人获得了MBA学位,由此看来MBA应该拥有大量的工作机会。然而为什么很多MBA找不到工作呢?张维迎说,表面上看是质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数量的问题。他主张,MBA是一种交流的语言,使用者越多越能提高效率、降低社会总交易成本。在管理者之间这种交流尤为重要,像中国古代的皇帝要和学子们念一样的四书五经,才能和他的臣子在同一知识文化背景下对话。MBA的数量越多,MBA的价值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MBA教育还将有很大的发展。

  本科生教育要受到重视

  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乃九认为,终生学习和本科生教育是最应重视的两件事。由于本科生的归属感要高于其他学位,因此重视MBA教育,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本科的管理学教育,培养新一代的经理要从本科生开始。教育的方法不能单调刻板、空谈理论,不光在课堂上讲授,更要给同学们机会去参加社会实践。

  MBA培养潜在企业领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清认为,MBA是培养一种工作经历不是很长,却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挥的企业领导。只是培养一种潜在的工作能力,而不是毕业后马上就能当高层管理者。关于EMBA的含义,陈国清解释说,EMBA是MBA教育的一种,是特殊的MBA教育。两者对比起来可以简单概括为:MBA培养潜在的、未来的职业经理人;EMBA是对现有的、已在位的高层管理者的培训,是教他们如何管理MBA。普通的MBA是系统的理论的学习;而EMBA是系统的理论的归纳、提炼。对于MBA(包括EMBA)的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陈国清提出如下建议:重视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和相关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中国实际情况(案例)的研究;重视理论基础研究等。

  MBA教育应该抬高门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认为,现在MBA教育市场“太滥”,应该抬高门槛,树立几个大的“品牌”,这样才能保证MBA教育的质量。虽然目前全国指定64所高校设立MBA教育项目,实际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人民大学的招生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而全国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高等学校甚至专科学校也设立了MBA。这就造成了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资源浪费,最终给教育本身带来危害。想寻找MBA在中国的出路,首先应该树立新观念,即MBA(包括EMBA)是资源性的产品,要服从市场经济规律的选择。另外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教育的诚信度,建立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MBA教育要抢抓机遇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黄津孚说,虽然与美国100多年、欧洲二三十年MBA教育的历史相比,中国的MBA和EMBA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中国刚加入WTO,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给了我们绝好的创业机会,这必将促进我国管理教育与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