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中的管理软件业(二)

80酷酷网    80kuku.com

  

热衷概念战 
 
    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在用概念对抗国际巨头的品牌效应。

    国内的企业管理软件厂商,可以算得上中国最成熟、最具实力的软件商,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但这些企业竞争起来有点像参加赛跑时老是侧头看其他对手,而忽略了最终的目标——客户。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市场概念纷呈的景象其实就是几家厂商彼此在意、不由自主地跟风炒概念的结果。

    谁喜欢听概念

    2003年2月25日,金蝶推出取代“明日黄花”ERP的产品:中国“第一个”采用ERPII思想开发的企业应用套件EAS(Enterprise Application Suit)。金蝶高级副总裁金卓君指出,“金蝶EAS不是概念,而是一个与MySAP商务套件具有相同目标用户群的产品。”

    2003年3月18日,新中大推出“终结ERP”的解决方案,“以品牌企业为核心的经济资源联盟体商业管理方法”URP(Union Resource Planning)。新中大软件公司总裁石钟韶说:“就像DVD终结VCD一样,未来的市场主流需求就是面向联盟管理的URP产品。URP是一个首次由中国人提出的先进的管理思想,比SAP的产品MySAP商务套件中蕴涵的管理思想还要先进。”

    2003年5月26日,用友“率先”将Gartner Group的概念RTE(实时企业,Real Time Enterprise)引入国内,并且推出了以ERP为核心和基础的RTE套件。

    《IT经理世界》最近对100家国内企业(中小企业占74%)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概念营销并没有带来如厂商所期望的用户认同。

    100家企业中,有74家对ERP市场上出现的新概念表示不关心或不知道。至于这些新概念是否影响其购买决策,42%的企业表示影响不大,26%的企业回答根本没有影响, 23%的企业表示有影响。选择产品时,52%的企业表示根据应用需求,47%的企业把厂商品牌列为主要依据之一,43%的企业则希望看到同行业用户成功案例。

    对于这些概念,正泰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总经理倪仕灿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又一轮概念炒作”。在倪仕灿眼中,这些所谓的新概念本来就是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一部分,因此,与其说厂商在引领信息化需求,倒不如说厂商的产品又向真实需求接近了一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厂商概念提得越多,就表明它们原来的产品欠缺越多,而“这只能说明它们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思想还没有充分理解”。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唐友三,在实现宝供与上、下游企业数据交换时有亲身体验。宝供的一些下游客户一开始连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都没有,根本谈不上什么系统对接,他不得不亲自动手给这些客户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这说明在国内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所谓企业与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企业之间的集成信息管理,还只是一种奢谈。

    厂商不间断的概念炒作,事实上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辽宁电力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潘明惠说,因为企业负责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没时间整天去研究这些新概念,一个概念还没有被完全消化,另一个概念又飘进耳朵里,他们被搞得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对概念甚至相关管理思想产生厌烦直至抵触心理。提出上ERP项目时有人还会说:“不是说ERP过时了吗?你怎么还提ERP?”

    在潘明惠眼中,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跳跃式发展。厂商产品从一个版本到另一个版本的自我否定,应该表现为产品质量和功能的不断提高。SAP在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否定过原来的管理思想。但国内厂商却偏偏来一个对以前管理思想的“革命性”否定,而相关产品并没有实质性变革:“你昨天还在跟我说ERP如何好,今天你又要让我抛弃它换成你现在这种‘超ERP’产品,这不是拿用户耍着玩嘛?”

 把概念想简单了

    针对企业市场的概念营销,要比面向大众的消费品市场的“纳米”、“绿色”概念炒作复杂得多。世界级的管理思想离不开世界级的企业,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土壤,所谓的管理理念注定只是空中楼阁。而且仔细研究管理软件发展的历史,会发现流行的概念都不是出自厂商的原创, ERP源自Gartner,JIT(准时制制造)倒是出在日本丰田公司这样一个企业里。

    SAP中国公司负责中小企业业务的执行副总裁黄骁俭,此前在金蝶担任过集团副总裁(2000年到2001年),再早曾在SAP负责中国产品和业务战略规划(1999年到2000年)。在国内外同类企业均担任过要职的经历,令他能对两者的思维方式和营销手段颇有感受。他认为,国内厂商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只能跟风,人云亦云,惟恐落后。有的企业老板也意识到跟周围的兄弟炒来炒去、打打“口水战”其实既没意思也没结果,但环境如此,大家都身不由己。

    更让人吃惊的是,虽然这些财务出身的厂商已经在市场上打造ERP品牌多年,但是在这次调查中,居然有65%的企业还认定它们是财务软件厂商,只有17%的企业认为它们是中低端管理软件厂商。

    对用户的这些反应,新中大总裁石钟韶并不奇怪:“到目前为止,各家由财务软件转型的厂商在市场上卖的主要还是财务产品。”虽然新中大的生产制造系统已经推出4年,但是“因为企业制造应用要求简单,所以实际应用也很简单,市场很大一部分需求还是财务软件”。

    用友产品发展总监郑雨林也对这些反应表示理解:“因为这表明用友财务品牌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用友集中精力做ERP还不到3年。好产品是2002年才推出的,而且还是包含财务管理功能的产品。”

    国内企业显然把概念营销想得太简单了,认为写几篇阐释“最新概念”的文章,开几次巡回宣传概念的大会,概念就能被用户接受并深入人心,市场销售就能有明显改观。国内某厂商的销售人员一找到潘明惠,什么工作都没谈,上来就要请他吃饭。“我立刻拒绝了。其实我拒绝的不只是这个人,而且是这个厂商!”潘明惠说,“这种做法,让我立刻对该公司整体水平以及产品质量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

外国人讲故事

    Patti Walker,Fender音乐公司的CIO,静静地站在场边。在台上,SAP美国公司的总裁Bill McDermott正在向台下就坐的几百名来自全球的分析家和记者介绍SAP如何在Fender的项目上打败了老对手Oracle。随着McDermott非常绅士的邀请手势,Walker走上台,讲述Fender为什么选择了SAP而不是Oracle,她的声音因为有些紧张而略显颤抖。在她的身后,刚刚独挑大梁的SAP公司CEO孔翰宁露出他招牌似的略显羞涩的微笑。

    对于SAP这个欧洲公司来说,在有公司最高管理者出现的记者招待会上请客户发言,而且直击竞争对手,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在2003年SAP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上,所有参加展览的人都会被巨大的招贴画和显示屏淹没,所有的图案、画面和声音几乎都在传递一个主题——著名的公司都在使用SAP!会议众多的主题演讲中,大约一半都是SAP不惜血本请来的客户在向他的同行们传递着使用SAP的信息,其中不乏壳牌石油这样的巨头。

    翻开SAP的老对手Oracle公司的年报,你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述Oracle在各个行业中的顶级用户。

    回顾SAP在中国发展历程,从未有过大手笔的市场活动,但在各个行业树立典型用户的“灯塔计划”被认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00年《IT经理世界》曾做过一个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的企业要寻求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你首先会想到哪几家厂商?读者的选择是,第一IBM,第二联想,而SAP排名竟在10名开外!而到了现在,哪怕是家乡镇小厂,它的信息化负责人也能数出至少3家国外的ERP厂商。短短的几年内,国外管理软件厂商品牌的提升竟如此显著,非常值得深思。

    最近惠普在广告策略上的调整,也清晰地呈现了“用户导向”取代“E-Services”概念宣传的变化。在各种媒体上所投放的广告,都是类似于“惠普+梦工场”这样实际的客户信息。这也许可以说明,对品牌提升最大的,还是对成功用户,而且是本身品牌响、经营成功、的确具有“标杆”效应的企业用户的宣传。

 
 无法回避的4个问题 
 
    一、小而全的产品战略能否走得远?

    管理软件行业已经呈现出整合态势,提供全线解决方案的大厂商正在成为市场的绝对统治者,对提供同样产品的中小型厂商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而那些凭借单一功能软件方案起家的厂商,或者发展为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例如仁科;或者面临极大的困难,例如Siebel和i2。国内厂商由于起点低,目前大都提供“小而全”的解决方案。而他们所提出的概念,矛头都直接指向SAP这样的巨头,这样利用概念去搏别人的品牌,以“小而全”迎战“大而全”,胜算到底能有多大?

    二、概念营销玩得起吗?

    回首这几年的IT业,几乎是一部一轮又一轮概念炒作的历史。但掷地有声的概念,都是那些巨型公司耗费巨资才完成的。而且真正被大家认可的概念,近几年来似乎只有英特尔的“Intel Inside”和IBM的E-Business,即便微软、惠普花大钱打造的“.net”和“E-Services”,目前还都是四足悬空的状态。如果国内企业一定要推销冠以高档概念的产品,即便引导的概念没有错,一旦市场出现需求,结局也多半是花落他人手。几年前大家炒作ERP的概念,最后受益最大的却是几家国外公司,就是很好的明证。

    三、是否完成了从财务软件营销思维向管理软件营销思维的转换?

    概念炒作热是面向大众营销的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国内管理软件厂商大多是从财务软件起家,相对于管理软件,财务软件客户需求相对单一,且购买行为更像是一次性消费,厂商在售出产品后只需提供相对简单的售后服务。这使得财务软件的市场营销更类似于面向大众的产品营销,一年打下几百个单子也不稀奇。而管理软件的客户需求复杂,投资巨大,实施周期较长,客户与厂商之间的“捆绑”关系,使得客户的购买心理与购买财务软件时截然不同。国内厂商必须完成从B2C营销思维向B2B的艰苦转化。

    四、有没有能力选择客户?

    国内厂商之所以“小而全”,是基于国内市场庞大、需求层次多的判断,他们普遍认为,在这么大的市场里,拥有一块自己的份额并不难。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客户。中国企业数量众多,资质良莠不齐。在大众营销思维指导下的国内厂商,很容易陷入与低质客户合作的泥潭。一些厂商因急于进入某个行业,甚至顾不上能否收到钱。项目实施的结果不是被拖死,就是白干。而且,目前国内厂商大多存在项目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以前做一次性买卖,成本很容易计算。而管理软件一个项目可能要跨越两个甚至更长的年度,项目成本核算变得很复杂,很难算清账,往往到了最后才发现,活儿是干完了,但却是收不抵支。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