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街头卖肉”,是这几天网上最火爆的新闻。据媒体报道:陕西青年陆步轩,以当年所在县的文科状元考入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后来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计委办的企业,遗憾的是企业几年后垮了。此后他开始了漂泊的工作经历,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2000年租房开起了肉店至今。
陆步轩的经历经媒体传开后,“北大”、“才子”、“卖肉”,这一个个反差强烈的关键词,激动着舆论的每一根神经。许多人为陆步轩的遭遇抱不平,其实这或多或少是旧观念在作怪。在他们的意识中,北大出来的人就应该找到最好的工作,北大的毕业生就应该风光体面地出入于高级写字楼、豪华宾馆,因为他们有一张让人羡慕、让人迷醉的“北大文凭”。这种“文凭崇拜”思想不仅对人才的理性使用是一种破坏,而且还会滋长社会上“非北大不上”的想法和北大学生一劳永逸的“进北大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思想。
前些年,社会上把一种现象叫“功能性文盲”,说的是有些学历不低的人,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成了“文盲”;目前,这种现象出现了另一种翻版,叫“知识失业”,用通俗的说法,也就是高校毕业生失业。当然,这里所说的失业,并不一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没有工作闲赋在家,靠政府的失业救济金过日子,而是有较高学历的人(如本科、硕士毕业)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只能去从事本来应该由较低学历人做的工作。这种情况在经济高速发展起步阶段并不罕见,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过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与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失业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我国的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最接近的印度,10年前也曾为高等教育规模过大和众多高学历者失业而发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软件业的辉煌业绩,让人们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作用刮目相看。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知识失业有点骇人听闻,但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我们既不用过分夸大其影响,也不能掉以轻心。问题在于,高校毕业生对此要有一定的认识,要能根据市场的走势及时调整自我的就业定位,该转向的及时转向,该降低身价的及时调整要求,不要一意孤行,孤芳自赏,否则,会真的加入到知识失业者的队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