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企业资本人才实现自由流动

80酷酷网    80kuku.com

  

  9月,浙江省台州市60多家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集体把研发机构搬到上海的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令人惊讶的是,行动的幕后策划却是当地政府——台州市决定在上海征地100到300亩,这些企业研发机构的集体转移,在上海构造一个台州科技开发园。

  在台州,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展开跨区域动作:吉利集团把汽车制造基地建在临海,管理、营销和研发总部设到杭州,投资总部则设在上海;海正药业、星星集团也先后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

  种种迹象都显示,在长三角,一场企业、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大流动,正在悄悄消解着这里曾经森严的区划壁垒。

  土地、资本、人才——要素变“留”为“流”

  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土地要素的跨区域流通,使得传统的行政边界正在不断淡化。2002年底,杭州以每亩近6万元的价格,购买了邻居海宁3000亩地的土地使用权,并对部分行政管理权益作出了灵活安排。本来需要通过调整现有行政区划来解决的难题,在不改变行政、财政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实现了两地各自的经济发展目标。

  在长三角地区,由市场来促进土地流动已屡见不鲜。江阴购买了靖江的沿江60平方公里土地,联合建设工业园;无锡南站镇从梅村镇购地3200亩,华西村把江阴的一个村连土地带村民一起“收编”。苏锡常地区发展很快,对土地的需求很大,于是,临近地区被闲置的土地被借了过来,土地在流动中实现了更大增值。

  跨国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民营企业的日渐活跃,使得长三角经济区域功能日渐加强。有资料表明,近两年中国实际到位外资中,投资于长三角的已经超过了30%。而发展于本地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后,正在突破一个个投资禁区,成为最活跃的因子。目前,浙江在上海兴办的企业总数在5万家左右,投资规模达500亿元,其中大部分是民营资本。

  而资本流动的又带来了企业、人才、技术、产权等诸多要素的流动,上海联华超市控股浙江华商集团,湖州丝绸行业被上海华源一口“通吃”……2002年,每天都有近十起产权交易在上海产权交易所成交。有关人士认为,要素变“留”为“流”,是长三角市场彼此开放的重要信号。

  资源重置,淡化区划——流动变“单”为“双”

  长三角各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带来了资源的重新有效配置。大量资本的迅速聚集,促进了整个区域的产业整合,产业互补效应开始显现。

  在长三角地区,一条清晰的IT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上海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芯片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产业链;苏锡常地区则发展成为IT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事实上,培育、发展、巩固一个优势产业,必须考虑吸收跨地区的要素,并纳入到自身的体系中去。均瑶集团在温州启动,最大的牛奶生产基地设在江苏无锡,营运中心设在上海,市场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2002年,上海投资100亿元到嘉善开辟信息产业园,再由上海负责牵头将台湾电子信息领域的大牌企业引进来。

  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长三角地区行政区划的概念日渐模糊。首创区域性人才培训“一证通”、实行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长三角各地政府纷纷顺应形势,地区间制约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正在被逐一打破。

  杭州市市长茅临生说,在长三角,企业才是真正的主角,政府只是牵线搭桥的配角。顺应市场规律,为要素流动打通“经脉”,已经成为更多政府明智的选择。

  此间专家指出,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要素的自由双向流动,趋势已不可逆转,它必将冲破一切藩篱,消解一切制约经济发展的区划壁垒,实现生产力的更大解放。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