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近日举行的第11届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聘请会上,四川一个企业开出年薪30万元的高价招聘高级技工,居然未能如愿。当这件事成了新闻并被新华社报道之后,众人议论纷纷。我觉得出现这种局面,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意识在作怪。由于国人的大脑长期存在这种思想意识,才出现报道中成都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处一位姓黄的负责人所说的那种现象:“在不少人观念中,总认为只有在管理岗位上才能施展才华,得到升迁的机会,而事实上高级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正趋于饱和,高级技工岗位人才奇缺的状况已经显现。”
轻视体力劳动,可谓是我国的社会传统。在孔夫子时代,只是像孔子这样的知识分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而体力劳动者自己还并不太轻视自己。不然那菜农也就不会带着轻蔑的口吻斥孔丘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新中国成立后,有很长一个时期,社会并不轻视体力劳动者,甚至由于我们时代的特色,还以当工人为荣,国家主席还能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当然到了“文化大革命”,又走了极端,说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后来拨乱反正,恢复常态。可不知怎么,到了上个世纪的1980年代,有那么一阵子,社会上忽又流传说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总之,只要见干体力活干脏活的所谓“简单劳动”的人过得舒服一些就不顺眼,非要让这些人不仅不如干脑力活的人有面子也不如他们挣的钱多才罢休。于是,社会很快“扭转”了那种所谓的“脑体倒挂”(解放后,除了“文革”,我是不承认中国有“脑体倒挂”的)现象。结果怎样?就是现在的技术工人少,高级技工更是出年薪30万都招不到。当然有人要说了,报道中说的是“高级技工”,不是普通工人。这我知道。我在工厂里呆过一二十年——即使在一家中等企业里,一个高级技工的身份也还是一个工人,领导随便呼来唤去,真真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地位不如车间办公室人员高。
说起道理来似乎谁都懂,其实不然。有几个家长乐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技工学校呢?因为从那个学校出来的都是进工厂当工人的“料”,就是将来当了“高级技工”,也还是工人。而据我所知,即便在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也不是人人都去读大学,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一部分人进大学继续深造,另一部分人去上一些技能学校,或是去学制造汽车,或是去学修理飞机。而我们社会就没有造成这样的务实“风气”。从前段媒体报道中知道,由于我们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差,无论组装的手表还是组装的汽车,与国外厂家的原装品质量都相差不少。然而也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这些年来我们一味地追求上大学的升学率,以至于我国的技工学校了无生气。这样做的恶果显而易见,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让我们感觉到,眼下我们虽然仍不能说中国的大学生多了,但更缺的是技术性工人、技术性人才。有资料统计,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我国绝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这样,“同样生产一块手表,人家是6个合格工人加4个技师,而我们是9个半不合格工人加半个技师”,因此我们生产的这块手表的质量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也就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由于我们前些年的社会风气,不尊重技术,致使一些即便是技工学校出来的人也未能“学以致用”,反而上了不该是他们上的岗位。这也是眼下我国各个企业技术工人缺乏,而一个高级技师竟比一个硕士都值钱(因为据知培养一个高级技师需要20年),并且是有人愿出30万年薪都招不来的缘故。
万丈高楼平地起。巴西之所以成为足球王国,是因为他们全国人民从孩子起都喜欢足球。中国为什么在乒乓球项目上总是能多拿金牌,就是因为中国乒乓球的基础好,从少年就开始练习打乒乓球的人相对较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既然大家都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发展到现在大家都看不起做工人的,因而愿意做工人的人也就不多,而做工人的人少,又哪来那么多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呢?所以我说30万年薪招不到高级技工,也就不必惊奇和感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