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建院二十周年。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最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院系专业简介后附)。
为庆祝建院二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将于12月6日开始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12月6日上午,举行“首届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坛”,下午为“人才强国论坛暨院庆大会”;12月7~8日,举行“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分会年会”。
在此,我们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今后继续为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业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也衷心祝愿学院明天会更好!
劳动人事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于1983年10月,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先生曾任名誉院长。现名誉院长为赵履宽教授。现任院长为曾湘泉教授。
建院2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在这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1994年,学院经国家批准设立了国内唯一的一家劳动经济学博士点;2001年,劳动经济学以86%的高票同意率和免于答辩的待遇成为全国优势显著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迄今全国唯一的劳动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在全国通讯评议中,社会保障学科以94.44分的高分通过了新设博士点。同时,经中国人民大学批准,并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在国内第一家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学位点。迄今为止,已有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并与应用经济学各学科分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社会保障系和劳动力市场四个系;有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一个劳动科学学术资料信息中心,一个劳动科学实验室。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一支整齐的专业师资队伍,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任教。其中有我国劳动经济学科的开拓者、老一代著名经济学家赵履宽教授;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和收入分配及管理专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曾湘泉教授;著名社会保障与灾害保险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郑功成教授;著名劳动关系和劳工问题专家常凯教授;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孙健敏、彭剑锋、肖鸣政等教授。学院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7人;另有返聘教授8人。全院教职员工合计50余人。还有来自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我院兼职教授。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8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和进修的经历。
建院以来,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2000多人;现有在校生600余人,包括海外留学生、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还有校外在职攻读研究生班的学员500余人。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国在华投资企业工作。许多人已成长为著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的高层领导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层经理。
在“学术立院”、“学术兴院”思想指导下,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承担的在研项目达到2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项目等。学院教师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成功举办了“全球化条件下两岸三地劳工与社会保障”研讨会、“中美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保障和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等大型的学术活动。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合作,成功地承办了《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两份刊物,办刊质量明显提升,在学术界与政策层面的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开始实现新的突破。国际合作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局部转为全面,从低层次交流向高层次交流,由临时性转向长期稳定的合作。与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研究所、美国康乃尔大学产业和劳工关系学院、德国奥斯纳布卢克大学社会科学院、英国卡地夫商学院和日本神户人力资源研究所等一批国外著名学术组织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
训练和培养解决未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高水平专家,是学院的神圣职责,也是21世纪的中国赋予学院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学院提出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是:借鉴世界一流学院劳动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模式,不断强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从事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设计、劳动关系的处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宏观和微观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的一流人才。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一流的劳动科学学院。
劳动经济学科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生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重要科研和教学基地。
1985年,劳动经济专业开始招生。1986年,设置劳动经济学硕士点。1994年,设置劳动经济学博士点。2001年,劳动经济学以86%的高票同意率和免于答辩的待遇成为全国优势显著的国家经及重点学科,也是全国唯一的劳动经济国家级重点学科。本重点学科包含劳动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国内外就业政策评估、薪酬福利与政策、劳动关系理论、产业与劳动争议、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研究方向。
目前,劳动经济学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和劳动关系本科方向等完整的劳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工关系、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组织行为学、劳动与职业社会学、发展与就业、社会心理学、职业安全与卫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国劳动问题研究、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经济博弈论、知识管理、人事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中国劳动史等。
在专业建设方面,本专业曾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失业预警系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北京市收入分配调节和防止两极分化对策、WTO与中国就业问题、我国劳动争议和纠纷、我国企业工作时间、劳动力市场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中关村人力资源规划和首都人才规划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撰写完成了大量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专业的著作、教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2003年3月28日,曾湘泉教授曾应邀给中央政治局就“世界就业趋势和我国的就业政策研究”进行讲解。在实践方面,本专业对我国政府的劳动就业和失业、收入分配、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本专业与国际劳工组织(ILO)、美国康乃尔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密歇根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动关系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德国布莱梅大学劳动科学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和国际学术机构,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系等港台大学相关院系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本学科师资包括:曾湘泉(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履宽(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凯(教授、博士生导师)、姚裕群(教授)、孙光德(教授)、丁大建(副教授)、刘尔铎(副教授)、易定红(副教授)、程延圆(副教授)、杨伟国(副教授)、唐矿(副教授)、李丽林(讲师)、耿林(讲师)和彭光华博士等。
本学科承办了在全国劳动科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报刊复印资料杂志《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双月刊)。
社会保障学科简介
社会保障学科是培养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新兴学科,也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学术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科研基地。
198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创办之初,就设有工资福利专业,是当时全国新创的三个专业之一,该专业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工资福利管理人才。1986年,学院开始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保险方向(劳动经济学硕士点)硕士生。1993年,又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8年在全国率先设置社会保障硕士点。1999年正式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2003年博士点申报中,社会保障学科以94.44的高分获得通讯评委通过,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终评审,正式批准为博士点。
目前,社会保障学科单独招收社会保障博士生、社会保障硕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全国最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参照。
本学科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社会保障学、社会政策、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救济与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社会保障学科在注重吸收发达国家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农业部等多个中央部委的重要科研项目,出版过《社会保障学》、《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等多种有影响的论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多份政策研究报告被中央部委乃至国务院有关改革方案吸收。本学科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套社会保障教材,包括《社会保障概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精算》、《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郑功成教授所著《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商务印书馆出版)被确定为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中唯一的一部社会保障著作。
本学科师资包括:郑功成(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研究中心主任)、潘锦棠(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树菡(教授)、侯文若(教授)、仇雨临(副教授,社会保障系主任)、罗桂芬(副教授)、韩克庆讲师等。在教师队伍中,郑功成教授作为全国著名社会保障学者,于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咨询委员;侯文若教授是知名的老一代社会保障专家。
本学科设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出版有《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报告系列》,承办了在社会保障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报刊复印资料杂志《社会保障制度》(月刊)。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和管理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1983年建院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直是劳动人事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1986年,学院开始招收人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干部专修生,1993年,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1996年,又率先在全国招收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在职研究生。本学科已向全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培养输出了数千名专业人才。2003年,学院经批准独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是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构、人力资源规划、组织行为和领导学、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员工技能开发、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薪酬福利和激励制度、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博士(或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掌握企业管理学和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企业管理各项职能的实际操作,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理论和技术,精通并能独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不同职能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实施,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和领导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和公共部门、各类非赢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以及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专业建设方面,本专业曾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组织老师编写了大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著作、教材和论文。2003年,由该系老师最新编写,融西方最前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中国具体管理实践于一体,代表本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系列精品教材(共16本)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实践方面,本专业自建立之初就非常关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以彭剑锋教授为首的一批老师成为本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多次为华为、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方面的咨询方案,其成果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本专业与国际劳工组织(ILO)、美国康乃尔大学劳动关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系等港台大学相关院系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近期开展的主要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有: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举办的人力资源管理远程教育课程,与荷兰政府合作的中荷人力资源开发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神户人力资源管理所合作的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
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自96年以来,一次就业率连续7年都高达100%,毕业生中绝大部分进入大型企事业单位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根据我们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都比较高,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都已走上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岗位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岗位,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都非常突出。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工作分析、招聘与甄选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管理技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研究、研究方法、企业研究案例分析、劳动经济学、劳动法、社会保障学、薪酬与员工福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大,主要包括:孙健敏(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鸣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剑锋(教授)、文跃然(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付亚和(副教授)、林新奇(副教授)、何凡兴(副教授)、许玉林(副教授)、周文霞(副教授)、石伟(副教授)、王丽娟(副教授)、徐芳(副教授)、王青(博士)、徐世勇(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