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制外”人才的最新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记者最近在广泛接触“体制外”人才时发现,日益壮大的“体制外”人才群体渴望得到更多尊重,期待更大的流动空间。有关学者认为,政府应高度关注这一人才群体,落实“四个尊重”要求,使之活力迸发。

  盼望得到社会的尊重

  调查中,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坦言,由于传统体制观念作怪,“体制外”企业的社会地位不高,相应地“体制外”人才就有压抑感。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记者:“我们招揽人才要比‘体制内’单位难得多,为了企业发展,我们只有高薪引才,说起来是企业发展的气魄,其实也是无奈。”他们提出,“体制外”单位和“体制外”人才对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抱有最热切的期望。

  一些高级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要求自身价值通过年薪等经济待遇来体现,而且对提高社会地位有强烈要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敦伦,退休后受聘于某民营企业,他说:“我有好几位老同事都有同样的感受,虽然得到了老板的高薪,但仍缺乏尊严感和成就感。”从某大型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郑州永通特钢公司任总经理的何维泉博士说:“‘下海’,最盼望得到的是社会的尊重!”

  让市场成为选人的伯乐

  放弃人事、户籍档案从某大学出走,到宁波一家民营企业任职的杨文华博士认为,目前,人才“流不动”问题仍很突出。一方面,实际工作中人才紧缺,而大量人才堆积在科研机构里,既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又被控制住档案“流”不出来。他说,随着人才竞争国际化,现在高级人才是“卖方市场”,人才不仅用手选择,而且用“脚”选,不行就一走了之,靠档案“拴”不住了。

  还有些“体制外”人才表达了另一种困惑。近年,我国人力资本市场日趋活跃,但是,人才无序流动问题大量存在。如一些企业人才需求迫切,有的甚至是不择手段,侵害了人才原单位的利益。为了挖到所需要的人,很多单位不要档案,不要户口。宁波一家企业近一半人员是没有档案的人才“黑户”,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多问题。还有的反映,由于缺乏社会认证机构,大量的假文凭、假证书充斥其间,真假人才难以辨别。还有的“人才”缺乏诚信,不信守合同,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的流动过于频繁,一年换三四个单位,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在人才流动中涉嫌违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泄露商业秘密等案件近年来也大幅上升。

  对人才流动中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浙江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处长蒋文潮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才合理流动的游戏规则。当前,我国亟待梳理妨碍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法律、法规。如国外有“近业回避制度”,对同业企业间人员流动有一定限制。我国也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以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化人才争夺战。

  中央党校研究室博士赵杰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我国解决人才缺乏问题,需要行政力量推动,但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催生人才的机制,让市场成为选人的伯乐。

  破除体制性障碍关注特殊人才

  近年来,“体制外”人才队伍中,能够驾驭大型或超大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群体规模逐渐壮大,高级科研人才加盟非公有制经济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但民营企业规模做大之后,一个法定代表人的去留,或者一家企业经营危机的爆发,都有可能影响一方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体制外”重点人才有必要高度关注。

  对此,巩义市市委书记穆为民认为,在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中,对非公有制企业家这支特殊的人才队伍,党政领导干部不能“傍大款”,但也不能离得太远,要在政治上爱护,事业发展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在尊重他们的同时,从中引导、把握其发展方向。据了解,巩义市每年对全市前30名利税大户的管理者进行奖励,其中八成是非公有制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