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村创业出了21位百万富翁

80酷酷网    80kuku.com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九,通往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崎岖不平的沙石路上,都会“挤”进约50辆挂着上海牌照的各色小轿车,缓缓地驶向镇里最偏僻的小村――塘拐村。这样的“风光”至少持续了5年,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

    开着小轿车的都是回家过年的昔日塘拐“小木匠”,如今他们是上海的装潢公司老板。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偏僻小村,在不到15年间走出了21位“打工”百万富翁。小小的村落缘何走出了这么多的“百万富翁”?带着诸多的疑问,我们前往探访。

    “塘拐村过去是乐桥一带最穷的村之一!”说起塘拐村,乐桥镇党委副书记唐启银这样介绍道:塘拐村地处丘陵地带,人均耕地只有0.8亩。“我们这里易涝易旱,半个月不下雨就干,下个三两天就一塘白――一片汪洋。”塘拐村党支部书记张敦九告诉记者,“正因为这样,我们村过去‘吃粮*回销、种田*贷款’,累死累活,平均每亩田的收入不到300元。”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塘拐村的80多名年轻人拿起了斧头、锯子干起了木匠,走街串巷为十里八乡的村民盖房子、打家具。

    “当时干木匠每年可以挣个2000元左右。可这样仍很难改变塘拐穷乡僻壤的面貌。”张敦九说,“当时村里剩余劳动力达到了8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想到了创办企业。”就这样,塘拐村有了一家石料厂。可石料厂上马后,也只解决了25个劳动力,剩余劳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咋办?联想到其他地方的人纷纷前往上海等地打工,1992年3月,张敦九决定和村会计吴成秀一道到大上海“探探路”。

    “本来我们准备以村里名义办的,后来一打听要30万元的注册资金,村里实在拿不出来。我们也吸取以往的教训,集体搞的企业最终很难长久。”张敦九介绍说,“我们决定回村里动员年轻人以个人名义到上海去闯闯―――光打工不行,年轻人应该学会创业。”

    从上海回到村里后,张敦九找到了初中毕业后在村里“游手好闲”的张厚祥。张敦九在介绍张厚祥时说:“当时他家中的土房子墙倒了,寄居在弟弟家。田也不种,正当职业也没有,有时还和人打架。但我们观察到他有一定文化,人很机警,一旦做起事情来有一定的魄力,所以我们找到了他。”

    在村里的动员下,张厚祥向亲戚朋友筹措了一部分钱款,差缺的部分,村里帮他从当地信用社贷了一部分。就这样,塘拐村的第一个公司在上海开业了。

    “张厚祥的公司才开业的时候缺少木匠技术工人,村里就帮他从塘拐找,找技术好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张敦九满是皱纹的脸上挤满了笑容,“年轻人创业初期,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引导和扶持。只要上路了,一切都好办。果然,第一年,张厚祥的公司就赚了24万元。好消息在塘拐很快传开了,在他的带动下,一个又一个塘拐的年轻人开始出门创业。”

    看到开装潢公司前景很好,在一家公司里从事木匠工作的吴成章也决定出去闯闯。从家中凑了5万元后,吴成章来到了上海。没想到由于管理不善,5万元很块花完,打了水漂。第二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吴成章再次筹集了3万元,结果因为一段时间没揽到什么活儿,很快又亏欠一空。

    “别人能办成的,我一定行。”因为有张厚祥的榜样力量,吴成章决定总结教训,筹集资金再次创业。可这一次,许多人都不愿再借钱给他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村里在最关键的时候,果断决定给吴成章提供担保。

    “吴成章已经两手空空,村里凭什么给他担保?假如他不守信用怎么办?”面对类似的责问,张敦九说:“吴成章的这份决心就是最大的信用!”

    果然,吴成章最终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他现在拥有的资产在七八百万元之间。”继吴成章之后,塘拐人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又一个公司,一个又一个的百万富翁也在塘拐的年轻人中产生。

    说起吴成章和其他塘拐村人的今天,张敦九十分自豪:“现在我们塘拐村的年轻人在上海开办的总公司达到了10多家,分公司有近50家。有了这些公司,村里的各种人全部都有了用场,800多名剩余劳力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支由各种人才搭配而成的装潢队伍,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大家共同致富。如今统计在案的百万富翁就有21人,资产几十万元的富翁就更多,他们共同在大上海铸造了塘拐的装潢品牌。”

    04年9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诚信企业授牌仪式上,“厚祥公司”等5家由塘拐人创办的公司,代表上海赢得了殊荣,分别获得“全国住宅装饰装修优秀企业”等称号。

    张敦九感慨地说:装潢公司的利润大,同时风险也大,用户欠款、质量问题等都在困扰着他们。为此,村里在上海设立了党小组等组织,引导他们搞好团结、互相帮助。一旦哪个公司出现问题或有忙不过来的活儿,其他公司互相帮忙解决;哪个公司出现资金问题,其他公司互相拆借。

    “塘拐人的创业成功给了周边村民重要的启示。”唐启银说,“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有关部门一定要学会引导,将农民的自发打工行为引导为自觉创业行为,形成适宜农村青年农民创业的‘小气候’,同时在他们创业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要有集体的力量撑腰,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百万富翁’出现。”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