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级专才的欧美“偷师”之路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专业人才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精于此道,以此为生,以此为荣”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吴春波教授对于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描述。他认为,相比其他人才,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某一领域综合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或与众不同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与所从事专业工作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行、职业规范、包括职业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本专业领域的持续的学习能力。

  中华职业精英网总裁汪维纲提到,目前美国有60%的人就职于服务行业,这其中相当大部分是专业人才(Professional)。而吴春波教授提到,目前经国家认定的人才仅6000万左右,专业人才更是量小数微。造就“中国世纪”,必然要造就大批中国的专业人才。我们透过三位专业人才的经历和体会以及两位专家的观点,来聚合对专业人才的看法。

  CFA钱辉

  “金融从业人员很多,但是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捉襟见肘。”月初刚到德邦证券出任固定收益部总经理的钱辉,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现状发出如是感慨。和他经历的其他一些职业和职位相比,钱辉现在的这个职位和他拥有的CFA(注册金融分析师)称号非常匹配。而他涉足金融,也是半路出家。钱辉大学就读的专业是北京大学应用物理系的技术化学方向,这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对象很大一部分是核物理专家。但是在北大,各种讲座、研讨使钱辉对金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对金融的喜爱。1987年本科毕业后,他一度到创业初期的深圳平安保险,做保险代理。1990年,在出国潮的影响下,钱辉来到耶鲁大学就读自己的老本行——化学。在1992、1993年,就美国国会关于是否给予中国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钱辉组织过150多位留学生进行签名,给克林顿写信,建议继续给予无条件中国最惠国待遇。在此期间,钱辉感受到学习经济与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因而转投耶鲁的商学院攻读MBA。在暑期工作阶段,钱辉到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国际债券部工作,开始了与债券投资的不解之缘。1995年MBA学业完成后,他加盟一家名为BARRA的公司,为美国机构投资者作证券投资风险方面的咨询服务。在BARRA期间,他攻读了CFA(金融分析师),由于CFA必须至少三年时间逐级通过,并且要求具备三年工作经验。钱辉1998年才拿到这个资格认证。1999年钱辉回国,曾自己创业。后又到西南证券创办的飞虎网参与金融产品的开发。2002年5月,他从中国金融专业人才的稀缺中找到了新的商业机会。他创办了兴创公司,进行债券投资人才培训,开设公开课和企业内训,并定期为客户提供债市的市场研究报告。而今年新成立的德邦证券能提供大额资金和债券交易的平台,这点对于希望在实战中体现自己价值和理念的钱辉来说颇具吸引力,他的最初设想是将整个公司出售给德邦,打造债券方面完整的产品链。这一设想最后没有完全实现,也是他备感遗憾之处。

    钱辉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眼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首先是了解金融市场中买(投资者)卖(发债方)的机构方面的知识,包括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等情况;实际动手能力也必不可少,包括收集资料、建立模型、金融方面的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必须具备;此外是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一般态势的了解。而具体到中国特色来说,除了掌握中国的宏观经济态势以及政策外,在行业中的人脉至关重要,因为非正规渠道的消息在中国显得特别关键;与上级的沟通能力也是一项必须具备的素质,因为相比国外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在中国,上司的支持和信任对金融人才的发挥不可或缺。

    钱辉认为,自己现有的专业素质中,商学院学习经历的贡献达30%,工作实践中的磨练占30~40%左右,CFA学习与证书也达到30%,而同行间交流、工作培训等占10%的功劳。对于CFA,钱辉的看法是CFA是个国际化的课程,其精华在于债券分析、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投资组合管理等方面内容,但是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结合欠缺。学习了CFA,其水平只相当于大学三、四年级,更多投资方面的素质需要在现实中获取。当然,CFA在美国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具备这个证书,别人通常会对背后隐藏的基本金融投资理念和道德标准等有一个基本认可,是个“荣誉证书”。

  IT项目总监朱战备

  与钱辉一样,朱战备博士本科也是学化学的。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IT项目总监。由于阿尔卡特PLM项目的影响力,朱战备博士在上海的IT圈子里也颇有知名度。除了经常参加上海IT圈子里面的活动,并应邀发表一些演讲之外,他还在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授课,主题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和竞争情报系统。这两门课恰好与朱战备在贝尔阿尔卡特的前后两个职位相合。1996年,加入上海贝尔后,他负责竞争情报工作。2002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成立后,他又担任首席技术官办公室项目总监一职,作为项目管理人员,负责阿尔卡特PLM全球项目的运作。朱战备著有《IT规划》一书,但是也许对于他来说,十六年前当他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化学专业的时候,并没有IT之路的规划,尽管他在学校期间也用当时的286机器学习了方正的排版系统。毕业之后,他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此后,他又到早期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读取管理类的课程。由于课程本身有大量国外专家授课,以及在上海电信接受的大量培训,朱战备接触了很多国外前沿的IT技术和IT理念。并较早地通过网络查询国外资料。他对竞争情报、数据库等知识有了系统掌握,并与IT结缘。加入贝尔之后,朱博士更多地是从事IT色彩不强的竞争情报工作。后来公司又送他到北京大学读取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博士学位。此后,朱博士的工作开始转向IT项目经理的角色。此间又多次赴欧洲学习IT管理。

    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朱战备认为,掌握IT技术非常重要,比如JAVA等技术,企业的IT专业人员必须懂得基本原理,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但是,他同时提到,相比之下,IT技术更容易获得,对于企业的IT专业人才来说,更重要的是懂得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具备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进行协作和引导变革的能力。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是最稀缺的。

  反倾销律师高琳

  高琳表现出一个律师的专业性与严谨,尽管她能够在法庭上口若悬河,但她尽量说服记者对采访进行书面回答以保证她回答的内容能被记者准确理解。高琳目前的身份是北京世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先后参加过TCL、万向、马钢、鞍钢和本钢等大型企业的反倾销诉讼,在反倾销领域崭露头角。她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系,在她读书的1980年代中期,国内刚刚有反倾销的概念,企业通常也无人应诉。她认为自己当时对于反倾销并不是很熟悉。1990年代初期,她到美国继续深造,并取得国际贸易法方向法学硕士学位以及纽约州律师资格,同时成为纽约州律师协会、美国律师协会和国际律师协会会员。在美国就读期间,1995年,美国反倾销政策改变,形成了“谁应诉,谁受益”的局面,积极应诉的中国及其他国家企业猛增。高琳在中间找到了机会,并将自己的兴趣转向反倾销。1996年至2000年间,高琳先后就职于名列美国前十强的两家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从事诉讼、国际仲裁、公司法和融资等方面的法律业务,协助中国以及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反倾销诉讼。并在2000年回国参与创办了世嘉律师事务所。

    高琳认为学习过程对于一名律师非常重要,这为今后的灵活运用打好基础。但工作培训,及实际工作中的不断自我总结,自我完善,对于一位反倾销律师最为重要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被起诉之前从未听说过反倾销,对于是否要应诉,以及怎样应诉美国反倾销案都不太了解。所以美国正式立案之后,首先反倾销律师需要耐心地向客户提供资讯服务。这就要求他(她)的知识面很广,要同时具有完整的经济及法律的专业知识。否则,无法及时准确地回答客户提出的大量问题与质疑。接下来,律师就会代理客户进行漫长的反倾销诉讼,在此阶段要求律师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执业经验及非常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精神。因为在反倾销案件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财务数据,一旦有数据出错,其后果原其严重的。作为一名美国反倾销律师同时还需要较高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回答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的调查问卷时,能用英语写出地道、严谨的法律文书;在商务部到中国企业实地核查阶段,能用流利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观点,与商务部官员自如地沟通。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