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3年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之后,IT业终于在2003年稍稍稳定了下来。”美国IDG在总结去年的IT产业发展时这样说。平淡显然是去年的主流基调。
但是,平淡中也孕育着希望。去年下半年,复苏的迹象开始出现。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观察,你会发现各国IT产业息息相关,几乎密不可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流动的是产业本身,它要寻找到最适合它发展的空间。在运动中捕捉机会,是每个有识者的希望。
难以阻挡的外包潮流
去年4月,宝洁(P&G)公司宣布与惠普公司达成价值30亿美元的IT外包合同;去年8月,IBM公司宣布赢得了波音公司的IT服务合同……如果你仔细留意去年的新闻,你就会知道:成本的压力正在迫使企业将IT业务外包给IBM等IT服务提供商或者直接迁移到海外低成本地区。
事实上,在每一次衰退中,企业都会通过将重复性的工作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来降低成本。全球IT制造业的迁移曾是中国IT本土市场全球化的第一波浪潮,后续的技术研发迁移则成了第二波,而现在越来越活跃的IT服务/运营业务外包迁移,正成为发生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第三波浪潮。
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地向印度、爱尔兰、菲律宾、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等低成本国家的产业迁移在去年愈演愈烈。分析人员称:“可以将成本节省高达40%是目前经济环境中难于抵御的诱惑。”此外,外包可以帮助公司提高IT人员的灵活性以及实现利用世界IT资源的长期战略目标。
几组数据更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正在兴起的此次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IT产业大迁移浪潮:据预计,全球BPO的市场在2004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美国转移到印度的工作职位未来3年将达15万。专家称,这是企业的根本性架构变革,而非应付经济低迷的短时之举。
外包的趋势难以阻挡。这就像一位全球电子公司的IT经理所说的那样,“当火车沿着铁轨跑起来后,站在铁轨上阻挡它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水往低处流
如果有人告诉你,印度从事业务流程外包企业的员工流动率去年高达30%~40%的时候,你不要以为这是痴人说梦,离岸外包的“虚火”使得印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外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印度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正继续成为吸引在下滑的经济气候下不顾一切减少成本的美国公司的一块磁石。印度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预测,印度的IT服务业2003年将增长近28%,收入将达到120亿美元,其中的70%来自美国公司。
拥有50万知识工人的印度虽然是欧美国家的首选离岸外包地,但其他国家——菲律宾、爱尔兰、中国、俄罗斯、越南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力的竞争者。
与欧美语言和文化共通的菲律宾也异军崛起,被视为继印度之后的第二个理想外包地。据介绍:“预计到2004年菲律宾的IT外包可实现16.5亿菲元。” 同为亚洲国家,拥有世界级的电信基础设施和200万人的高技能的劳动大军的新加坡,虽然工资成本是南亚国家的两倍,一些稳定性要求高的敏感业务依然会选择这里。
与印度等外包市场的重量级选手相比,俄罗斯只是一位新手。这个国家目前每年来自IT外包的收入为1.5亿美元到两亿美元,与印度每年60亿美元的收入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但毕竟俄罗斯外包业仅有10年多的历史。
对于紧靠美国的南美来说,成为全球IT外包服务市场的参与者也就不值得惊奇了。
是机遇,还是威胁?
对已成为世界重要IT制造基地的中国而言,此次的信息产业迁移是不是意味着另一重要发展机会呢?当全球都把中国市场作为热点之时,国内厂商也都立足于扎根本土市场,较少考虑国际化,大家看见的、竞争的都是中国市场,而对整个国际市场的产业分工、产业迁移等问题之前关注并不多。
人力成本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虽然产业迁移是源于成本压力。IDC认为,此次产业迁移与IT制造等迁移的最大不同在于此次迁移的是人力资本,“可靠的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公共设施和房地产)、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高素质的教育资源、大量的技术劳动力以及积极主动的政府将是影响此次产业迁移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直将人力成本低廉作为竞争优势的国内信息产业来说,要赢得更多业务,除了低成本,我们似乎还应该提供些别的。“尽管内地IT技术人员受过良好的培训,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普遍缺乏商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只能做一些类似于编程之类的工作。”对成本是外包主要动机的企业,中国以其丰富的廉价技术工人将成为难以拒绝的选择,但中国技术人员普遍缺乏英语交流技能,企业只获得有限的认证,这将会妨碍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产业转移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迎头赶上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