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就像校园生涯的完结篇考试,大学生们使尽浑身解数,血拼在一个个供需见面会和求职场,并留下了一张张闪亮的“求职碎片”……
一、薪水:为自己定多高的价码?
薪水,与个人能力、作用、表现、贡献息息相关。在用人单位尚未了解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时,“薪水”是一个最难定夺的概念。
以往,绝大部分求职大学生都曾面临尴尬:“你希望薪水多少?”每每被问起,初出道的“学生哥”都哑口无言,报多了怕被认为“好高骛远”,报少了担心“自毁身价”,而支支吾吾又被论定“没有主见”。
究竟该怎样面对“薪水”的尴尬?在2003年的招聘会上,记者发现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主动出击”,即“为自己定价”。
据调查,目前约每10个应聘大学生中,就有超过6个会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薪金要求,其中还有的比较强硬地提出一定要在多少钱之上,或者要有住房、医疗福利等待遇。
大学生有信心、有勇气明确标示自己的价码,一反过去一味用人单位说了算的状况,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应避免盯住“薪水”不放的短视:一份有前景但薪水不高的工作和一份没有前景、但眼下收入很好的工作,究竟该选哪一个份?除此之外,对工作是否有兴趣,工作是否适合自我发展,是否都应在考虑之列?
二、失恋:无奈而坚决的选择?
曾经的风花雪月、山盟海誓,能否经得住“求职”的考验?
“女朋友不在身边怎么办?”、“尽管你们是研究生,但我们无法解决你丈夫的户口问题”……求职场上“审判官”的“严刑拷问”,外地高薪“糖衣炮弹”的诱惑,一对对小情侣面临“理想不同”、“收入悬殊”、“地理距离遥远”、“城乡差距”、“家长发出最后通牒”等现实问题,理智地分手似乎成为了当今大学生情侣们无奈但又坚决的选择。
三、毁约:骑驴找马”谁最无辜?
“毁约”,说白了就是大学生“骑驴找马”心态的表现。每年到学校招聘的单位多,时间跨度大,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由于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都希望先找一份工作“垫底”,再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更理想的工作,然后再行使“毁约”的权利。
一旦“毁约”,用人单位要重新启动程序找人填补空缺,学校不得不面临信用度下降的尴尬和来年学生就业更严峻的困难。
今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改头换面”:学校不再成为签约一方,而是当事人见证方,把签约或者毁约都直接归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这一做法不仅提醒学生建立个人信用和认真签约,还令用人单位可通过高额的违约金来限制毁约。
四、考研:最简单的“招聘考试”?
选择上研究生,还是选择工作,是每一个即将告别本科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抉择。
今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比去年上升了不少的幅度。越来越多人的经历发现,本科生选择考研,除了学术追求、转变专业兴趣、解决户口问题等因素外,“逃避就业”成为榜首原因。
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选择考研,就是因为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要求。他们认为,现在本科生就业环境太差,能力再强、再努力,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读研就大不一样了。可以缓冲就业压力”。甚至有学生觉得对比起各种各样的招聘考试,考研成为最简单的一种。
五、包装:求职最大的撒手锏?
在招聘会上,有的热门单位门庭若市,摊位前更是排起了长长的“人龙”,甚至有的一天可收到几千份来自全国各地的简历,需要用箱子装着搬回公司。
在浩淼的人海中,如何相中“千里马”?如何被“伯乐”发现?
面对激烈和残酷的竞争,要脱颖而出,大学生们不得不重新包装自己:从别出心裁的简历设计到不惜成本的彩色打印;从独具匠心的面试开场白到精心准备的外语口语简介;从人手必备的四六级成绩到微软、普通话认证;从大方得体的衣着到无懈可击的礼仪行头……
尽管“内容为主”,但一旦势均力敌,包装就成了当今大学生血拼职场的最大撒手锏。
六、焦躁:难以言表还是暴露无遗?
就业是一个车站,站的这边是校园,站的那边是职场。车来了,有人搭上车,有人赶不上,毕业生站在站台等车的那一刻,变得异常焦躁。
即将离开熟悉校园的惆怅,与故人师长别离的伤感,校道上长夜当歌的歇斯底里,可能都敌不过面对眼花缭乱的职位的迷茫,“怀才不遇”的悲痛,试讲前夜的失眠,“黄榜高贴,状元不是我”的郁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悔恨,等待录用消息的期盼和焦虑……
就业的“焦躁”症候群已大军压境:上网查招聘单位消息、制作简历、联系已工作的学长、奔波招聘会、茶饭不思地准备各种考试、提心吊胆地等待、失眠,几乎成为毕业生每天“开门七件事”。
七、珠三角、长三角:取代“穗深情结”的选择?
“非广州不留、非深圳不去”,曾几何时,天之骄子们无不宣称就业要死守大城市。中心城市人满为患,而广大中小城市却乏人问津。眼看着毕业生“大城市扎堆”现象日益严重,教育部门不禁为毕业生们捏一把冷汗。
可喜的是,大学生们纷纷把目光瞄准了这块急速腾飞的三角地带,多年来流传于毕业生中的“穗深情结”已经悄然被“珠三角”、“长三角”所取代。甚至有人认为,“珠三角热”、“长三角”的兴起已经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大转机。
只要迈出去,总有一个城市适合你!
八、创业:雷声总比雨点大?
“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大学生创业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许多地方已制定系列优更政策,特别是广东出台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免征所得税等措施,不仅免交10多项收费,部分行业免税两年,还能提供小额创业贷款和担保,帮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
事实上,毕业生中还是有创业意向的多,最终创业的凤毛鳞角。真正“下海”的也是以理工类、艺术类的学生居多。经验不足、资金缺乏等先天不足很难让“大学生创业”真正成为热潮。
如此看来,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梦吗?当然不是,有些立志创业的毕业生其实已经在为梦想铺路:先加盟与自己创业目标相符的公司来积累经验、积蓄资金,只等时机一成熟就自立门户,换句话说,他们走的是先就业再创业的曲线道路。
九、民企:走出冷宫变新宠?
起先是“高职高专”招聘现场,3万多专科生涌向民企;紧接着,“职中师资”专场,大批民企再次赢得毕业生青睐的目光;及至综合类末场,“民”字号的企业又火了一把……
行情在变,曾经“企业规模小,福利没保障”的“罪状”变成了“发展空间大、工作更自由”的诱饵;“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的嫌弃目光变成了“小单位也能有大作为”的前进动力。“以才引才”、“以会招才”、“网上寻才”、“高校要才”,民营企业渴求人才的声音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应。
时来运转,以往被不少毕业生打入冷宫的民营企业,也许就要迎来用人的春天,走出冷宫变新宠。
十、公务员:千军万马谁过独木桥?
公务员成为“香饽饽”已是不争的事实,报考人数一路飙升的背后,理由无非是:工作稳定、不吃青春饭、社会地位高、待遇吸引、会有成就感!于是乎,“不考研就考公务员”,毕业班中不考研的学生几乎全员备考的壮观景象也已不足为奇。
事实上,考公务员的难度并不小。就广东而言,自公开招考公务员6年来,先后组织了大型公务员招考活动14次,报考人数约25万人次,录用公务员3.15万名(不含中央垂直管理系统和派驻机构及深圳市)。
近两年来,公务員考试越来越热,海关、税务等部门,更是好几百人争夺一个职位,其难度比高考要大得多,又怎是“挤独木桥”可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