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2年曾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签约与违约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3%的毕业生曾遭遇用人单位毁约,而学生违约的占16.3%。造成违约、毁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诚信。
近年来,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不诚信行为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如提供假的学历、学位证书,在求职材料中搀杂使假,“美化”简历,生编硬造所获奖项和工作经历等。这些行为造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不信任感,对于诚信就业的毕业生而言很不公平,也增加了用人单位人才甄别的困难。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于,这种违背诚信原则的现象,使日益严重的社会信用问题雪上加霜,而且破坏了正常的就业秩序,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
目前,教育部已经建立起专门的查询网站,打击假学历,已取得积极的成果。那么在建立人才市场的诚信制度、为社会输送诚信人才等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高校作为培养、输出毕业生的基地,有责任审核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信息,切实保证其真实可靠,把好就业的“第一关”。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很多与会代表指出,当学生走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时,就业指导机构必须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监督反馈学生信用行为,记录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信誉程度,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传输和公布,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流。
东北师范大学首倡“诚信认证”,其做法是将毕业生的成绩表、评奖评优结果、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情况、第二学位等相关数据全部输入毕业生库,并带到招聘会现场,供用人单位查询,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在推进毕业生诚信就业方面,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诚信教育外,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研制开发支持诚信、证明诚信的有效产品,给就业增加一道“防火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这方面,上海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上海市在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建立了大学生电子信息诚信体系,推行诚信学历应聘卡。具体的做法是:毕业生人手一张电子信息卡,卡可以放在计算机里面使用,卡里面存有学生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各科成绩、诚信记录、奖励情况、社会实践等基本信息。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卡上会出现“上海市人才诚信”字样。由于采取了专用防伪技术,该卡安全系数很高,不会被轻易“克隆”,杜绝了此过程中的种种不正当行为。求职者持卡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企业就能安心招聘。由于这张卡经过就业权威机构的认证,带着这张卡可以到各地应聘,用人单位凭这张卡上的记录可以核对求职毕业生提供的材料和所说情况是否真实。这样减少了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时甄别、核实的时间和成本。
据了解,北京也将启用毕业生就业信用卡,先在少数高校试行,逐步推广。用人单位安装刷卡器后,能迅速查阅到学校为毕业生建立的电子档案。应聘时,通过刷卡就可以验证其提供信息的真伪。当一些企业开始要求求职者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担保时,当假文凭、假工作履历充斥市场时,作为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为人才市场提供和制作诚信档案、业绩档案,有其资源和背景优势,它应该成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针对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夸大宣传、炒作等不诚信行为,有关部门应严加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尤其是省、市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应该有所作为。就业指导机构或者人才市场应该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设立局域信息网,凡是用人单位的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营业资质、经营概况、招聘职位等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学生到就业指导机构就可以查询到真实有效的企业用人信息。2003年11月底,上海启动用人单位人事信用制度,首批6家民营企业承诺在用人方面“恪守诚信,招人用人”,在选人招人时提供真实的岗位信息,履行人才录用时所作的承诺,这一行为也推动了人才市场的诚信建设。